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38-133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40例和PFNA内固定组140例。结果: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周围疼痛例数均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FNA内固定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长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较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将81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38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9±8)分,优良率为94.74%;均明显高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均明显少于PFNA内固定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负重行走时间短,H 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PFNA固定术进行治疗后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关节功能评分高,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的患者优和良的比率分别为58.3%和29.2%,均显著高于PFNA固定术组患者的43.8%和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效果情况。方法:选取9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人工关节置换组50例和PFNA内固定组48例。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后功能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预后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应根据临床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廖家成  连银川 《海南医学》2013,24(20):3001-300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人工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DHS组20例,PFNA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20例,观察三组患者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6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三组患者中,手术时间最短的是PFN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上较其他两组少,且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功能上,PFNA组要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及PFNA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相对于DHS和人工关节置换,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16例)及内固定治疗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组进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随访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并评估术前和术后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法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24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20例行DHS内固定(DHS组),2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FHR组)。比较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并发症。结果 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最少(121.8±11.3)mL、手术时间最短(52.1±13.6)min,分别与DHS组、F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HR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最快(12.4±3.2)d、住院时间最短(7.2±1.5)d,与PFNA组、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0%,明显高于PFNA组、DHS组(χ^2=6.341、5.873,P〈0.05)。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16.7%),明显低于DHS组、FHR组(χ^2=11.653、8.325,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5例,采用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5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死亡人数。结果: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内固定术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45例,其中19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26例接受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手术前、后行FR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的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Harri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在明确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关节置换比内固定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上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DHS内固定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DHS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PFNA内固定组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PFNA内固定组患者治疗的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DHS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采用PFNA治疗的疗效更好,早期功能恢复更快,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1.
索成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97-439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置换组,同时选取在我院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固定组(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n=39)予以动力髋螺钉术式,观察组(n=39)予以PFNA内固定术。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予以PFNA内固定术治疗后,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0月,对具有完整资料且接受内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22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内固定组12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98例,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站立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内固定组随访6~36个月,人工关节置换组随访6~30个月,两组术后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在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在术后站立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点,疗效好,缺点为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2-09~2006-04间收治的105例65岁以上新鲜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为PR、IF两组.PR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IF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较动力髋螺钉固定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进行PFNA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7月至2011年9月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Evans-JensonⅢ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5例,其中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22例(关节置换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23例(PFNA内固定组)。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疗效。结果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关节置换组,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多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81.8%,PFNA内固定组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情况:关节置换组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PFNA内固定组有效随访期内无髋内翻、螺钉切割及退钉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骨折、骨质疏松者,较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牢固及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置换组35例与内固定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置换组治疗优良率、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B组(n=18)。A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给予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案,各有优势,但从手术耐受、早期下床、术后骨折愈合康复的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