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9例强迫症(OCD)、27例正常对照(NC)、20例抑郁障碍对照(DD)和17例焦虑障碍对照者(AD)DST皮质醇含量.结果 OCD患者DST阳性率为24.1%,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CD患者8:00血浆基础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ST阳性的7例OCD患者中6例(85.7%)为男性.结论 OCD中存在一组患者DST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过度,该结果独立于抑郁;DST对OCD的诊断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与焦虑症、抑郁障碍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3例强迫症患者、19例正常对照、7例焦虑症和 5例抑郁障碍进行脑SPECT检查 ,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轻、重度强迫症患者左右两侧尾状核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的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强迫症患者大脑皮层前额叶、额颞叶、颞前叶、颞枕叶、枕前叶等部位 ,左侧脑血流灌注低于右侧 (P <0 .0 1或P <0 .0 5 ) ;强迫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 ,左侧颞枕叶和两侧枕前叶的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均较低 (P <0 .0 1或P <0 .0 5 ) ,而与抑郁障碍组相比 ,任一脑区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可能存在颞叶、尾状核功能障碍 ,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明显不对称 ;强迫症脑血流灌注与焦虑症差异明显 ,而与抑郁障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强迫症患者、19例正常对照、7例焦虑症和5例抑郁障碍进行脑SPECT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重度强迫症患者左右两侧尾状核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的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迫症患者大脑皮层前额叶、额颞叶、颞前叶、颞枕叶、枕前叶等部位,左侧脑血流灌注低于右侧(P<0.01或P<0.05);强迫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左侧颞枕叶和两侧枕前叶的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均较低(P<0.01或P<0.05),而与抑郁障碍组相比,任一脑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迫症可能存在颞叶、尾状核功能障碍,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明显不对称;强迫症脑血流灌注与焦虑症差异明显,而与抑郁障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虽然近几年来医生对有些躯体症状可能为精神障碍的认识已有提高 ,但一些专科医生在具体治疗实践中仍有很多误诊误治 ,我们在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病房 311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 ,以确定焦虑 ,抑郁障碍类型的频率 ,提高筛选精神障碍的经验。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在病房对具有 :(1)失眠 ;(2 )慢性头痛、头晕 ;(3)具有多系统症状而不能用某一种疾病解释的患者进行医院焦虑及抑郁量表 (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检测 ,由美国Lilly(礼来 )公司… 相似文献
5.
焦虑障碍共病抑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历史的角度看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分类标准的变化是医疗工作者用来区分两者之间关系的参照 ,在当前的诊断分类标准中两者是相互独立的疾病单元 ,故为两者共病 (患者同时满足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 )的研究提供了前提。目前 ,在精神病学临床实践中 ,重性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共病研究引起了国际精神卫生界的关注。 2 0 0 2年 ,荷兰精神卫生调查和流行率研究结果显示 ,只有 3 9.5 %的情感障碍和 5 9.3 %的焦虑障碍 ,是以单纯一种障碍的形式出现的 ,而两者的共病则是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共病模式。在 1998年美国的国立共病调查中重性抑郁… 相似文献
6.
焦虑和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有人说 2 0世纪是“焦虑的年代” ,2 1世纪则是“抑郁的年代”。可见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已成为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 ,其终生患病率分别为 6 1%~ 9 5 %和 10 %~ 15 %。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不仅见于精神科临床 ,还常与内外科疾病或 /和其他疾病并存。据统计 ,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 2 %~ 33%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抑郁障碍 ,33%~5 0 %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焦虑障碍。一些慢性疾病患者 ,如心脏病、癌症、慢性肺病、脑中风患者发生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 ,由于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负性情绪障碍 ,可招致多种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与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注意缺陷的特征.方法 对31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GAD组)、31例强迫症患者(OCD组)与30例健康对照组(HC组)采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进行注意监测.结果 在注意网络功能测验中,OCD组、GAD组与HC组在警觉网络[(15.87±5.24)分,(26.77±4.33)分,(34.87±3.47)分]和执行控制网络[(114.84±9.64)分,(122.45±5.57)分,(96.57±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9,P=0.012; F=3.388,P=0.038);组别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5,P=0.004);各组之间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08,P=0.000),HC组反应时在不同线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99,P=0.000);相关研究显示警觉网络与HAMD存在显著负相关(r=-0.267),执行控制网络与HAMA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1).结论 OCD组警觉网络存在损害,GAD组执行控制网络存在损害;注意和情绪的调节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抑郁障碍防御机制的差别,得出结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但尚不能肯定它是不同于后两者的第三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南农村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现状,并分析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龙塘乡、清溪乡为研究现场,使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符合要求的144例湖南农村老年人进行睡眠障碍的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所调查的144例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得分为(6.07±3.386),其中,有睡眠障碍者为47人,占32.6%;②调查老年人中,有焦虑者41人,占28.4%,抑郁者47人,占32.3%;③老年睡眠障碍者焦虑19人,睡眠得分与焦虑、抑郁22人,睡眠得分与抑郁,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焦虑、抑郁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有较大影响,应积极制定相宜措施,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角度看,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分类标准的变化是医疗工作者用来区分两者之间关系的参照,在当前的诊断分类标准中两者是相互独立的疾病单元,故为两者共病(患者同时满足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的研究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1.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31-334
该文围绕强迫症(OCD)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从心理学、生物化学、脑电生理、影像学、遗传学等角度,结合自身研究进行了文献复习,说明OCD心理生物学综合发病机制,为临床药物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是否并发抑郁症的卵巢癌患者血IL-6水平和DST的差异,并探讨抑郁程度与IL-6和DST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平均分为四组:对照组、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未患抑郁症的卵巢癌患者、患有抑郁症的卵巢癌患者。选择符合CCMD-2-R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的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由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定。进行血IL-6测定及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并发抑郁症的卵巢癌患者血浆IL-6水平均比其他组明显高。患者对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呈现超敏感现象,为该类患者存在持久亢进的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假说提供了证据。结论通过了解并发重症抑郁障碍的卵巢癌患者血浆地塞米松和IL-6水平的变化,对探讨卵巢癌并发重症抑郁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发病机制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口中5羟色胺2A受体(5HT2A)基因多态性同强迫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测定124例强迫症患者和104例健康对照的基因型;根据SCIDII评定结果对强迫症患者进行亚组划分。结果强迫症患者5HT2A的3种基因型(A1/A1、A1/A2和A2/A2)频率分别为25.0%、54.8%和20.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8.8%、45.2%和26.0%,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伴有强迫人格的患者5HT2A基因型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伴有强迫人格的患者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上海汉族人群中5HT2A基因可能与无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存在关联,有强迫人格和无强迫人格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与强迫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上海地区汉族人口中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多态与有/无强迫人格的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PCR—AmFLP)技术,测定120例强迫症(OCD)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因型;根据SCID—Ⅱ对强迫症患者与人格障碍共病情况的评定结果进行亚组划分。结果 强迫症患者5-HTTLPR、5HTT—VNTR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伴有强迫型人格者5-HTTLPR、5HTT-VNT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上海汉族人群中SLC6A4基因可能与无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强迫症存在关联;第二内含子的等位基因10和12/10基因型、启动子的L/L基因型可能是此型强迫症的风险因子;有/无强迫人格的强迫症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卧佃)、Hamilton焦虑量表(HAMA)、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32例强迫症和38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进行评定分析,用氯丙咪嗪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强迫症组的Y-BOCS、HAMD、HAMA等总分明显高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组(P〈0.01);治疗后各量表总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强迫症的强迫体验、抑郁、焦虑等较明显,氯丙咪嗪疗效明显;对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难治性强迫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西酞普兰加阿立哌唑组及Ⅱ组西酞普兰加安慰剂组,治疗8周。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治疗后显著改善强迫症状,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也能显著改善强迫症状,后者改善效果更好;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较单用西酞普兰的抗强迫效果更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依从性好。西酞普兰适用于难治性强迫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咨谈式心理治疗在治疗强迫症中的治疗原理、治疗原则等进行探讨。方法对82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采用SCL-90,SDS,SAS和EPQ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平均疗程29±15天,痊愈42例,显著好转27例,好转12例,无效1例;量表测查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一些人格特征得到改善。对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同样有效。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好。结论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对患者产生深刻影响,不是一般的使患者明白了一些做人大道理,治疗使患者的基本实际能力得到了发展才能解释这种变化。该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咨谈式心理治疗在治疗强迫症中的治疗原理、治疗原则等进行探讨。方法对82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采用SCL-90,SDS,SAS和EPQ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平均疗程29±15天,痊愈42例,显著好转27例,好转12例,无效1例;量表测查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一些人格特征得到改善。对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同样有效。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好。结论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对患者产生深刻影响,不是一般的使患者明白了一些做人大道理,治疗使患者的基本实际能力得到了发展才能解释这种变化。该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19.
LIN Yan ZHANG Feng-gang JI Gang MIAO Dan-min TAN Qing-rong 《美中医学》2008,5(8):24-26
The effectiveness of "home-based"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was assessed in a series of 14 subjec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Patients received 24 treatment sessions in a range of natural settings and situations. Fifty-seven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responded to behavior therapy in these settings, and 42.5% achieved lasting improvements in their OCD symptoms.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act on consumers of this seldom-used application of behavior therap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