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祁永爱  陈江莲  刘晓恩 《吉林医学》2011,(35):7533-7534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扫描成像技术和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54例患者行全脊柱扫描进行图像回顾和分析。结果:54例被检者中,图像清晰,病变显示较好52例,病变显示一般2例(复合性外伤患者烦躁不安)。结论:全脊柱检查及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对多发病变的筛查及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 Total Spine MR Imaging)技术在诊断脊柱与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3.0T(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进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30例患者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分析.结果 30例中除2例因图像粘合不理想,另28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骨性脊柱、椎间盘及脊髓连续全脊柱MR图像,30例中磁共振成像显示脊柱转移14例、退变及突出8例、骨折及脱位6例、正常2例.结论 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使图像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力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盆腔MRI检查方法对正常盆腔结构和病灶显示及性质判断的作用,对170例盆腔MRI检查者,采用Philips Gyroscan T5-Ⅱ型超导磁共振仪,磁场强度为0. 5Tesla;线圈选用体部包裹线圈(BWA);脉冲序列为TSE(T1WI+T2WI);必要时行增强扫描和脂肪抑制序列.结果表明,TSE脉冲序列成像,减少了运动性伪影;T1WI图像显示盆腔结构较为清晰,而T2WI图像显示病灶较为敏感.脂肪抑制成像及增强扫描给病变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提示合理的参数选择,是获得高质量盆腔MR图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探讨骨科脊柱侧凸伴有脊髓异常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进行MRI扫描,检查时患者行常规矢状SE∶T1WI、TSE∶T2WI及轴位TSE∶T2WI扫描 ,图像不够清晰时加冠状T2WI扫描。结果:46例脊柱侧凸患者经X线及CT检查均未发现脊髓异常,而MRI扫描检出脊髓异常15例,占全部脊柱侧凸患者的32.6%,均经手术确证。15例中兼有两种脊髓异常者10例,占全部脊髓异常患者的66.7%。结论:MRI扫描对骨科脊柱侧凸伴发脊髓病变的发现以及确定脊髓病变的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宏伟 《黑龙江医学》2014,38(9):1030-1031
目的探究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磁共振技术对25例健康的自愿者和14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双侧臂丛常规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横轴位(T1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斜冠状位和横轴位(T2W/TSE)、重T2WI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序列冠状位扫描(STIR/long TE)、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轴位扫描(DWIBS)成像。结果 T1WI轴位、T2WI轴位与斜冠位用于显示臂丛神经的椎间孔段和椎管内段成像具有较大优势;STIR/long TE和DWIBS用于显示臂丛神经干成像较好;T1WI可用于特异性显示血肿信号、局部或者脊髓内软组织的内出血;冠状位STIR/long TE、DWIBS可用于显示节后神经损伤或病变,可显示出神经干的信号异常或增粗,准确定位神经损伤。结论磁共振常规的扫描序列加以结合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在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盆腔MRI检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盆腔MRI检查方法对正常盆腔结构和病灶显示及性质判断的作用,对170例盆腔MRI检查者,采用Philips Gyroscan T5-Ⅱ型超导磁共振仪,磁场强度为0.5Tesla;线圈选用体部包裹线圈(BWA);脉冲序列为TSE(T1WI+T2WI);必要时行增强扫描和脂肪抑制序列。结果表明,TSE脉冲序列成像,减少了运动性伪影;T1WI图像显示盆腔结构较为清晰,而T2WI图像显示病灶较为敏感。脂肪抑制成像及增强扫描给病变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提示合理的参数选择,是获得高质量盆腔MR图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重T2WI技术对80例病人行磁共振尿路成像(MR urography,MRU).结果:MRU可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尤其对静脉肾盂造影(IVU)不能显影者效果良好;与常规MRI结合可揭示病变和尿路梗阻的关系.原始MRI图像显示肾实质和(或)输尿管重度阻塞,肾周围积液.MRU显示重度扩张的输尿管上段梗阻端呈"漏斗状"改变,下段呈"麻绳扭曲"样改变.结论:MRU是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性影像手段.与MRI结合能更清楚地诊断尿路梗阻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CLEAR(ConstantLEvelAppeaRance)技术在脊柱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92例 (其中颈椎 30例、胸椎 2 0例、腰椎 4 2例 )脊椎MRI检查常规在矢状位的T1WI和T2 WI上分别应用CLEAR技术 ,和相同病例在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不应用CLEAR技术进行检查 ,然后将这两种成像方法在同一窗技术条件下摄片 ,对照片进行密度仪测定后经统计学处理和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显示加有CLEAR的TlWI和T2 WI与不加CLEAR的TIWI和T2 WI的椎体、脊髓、脑脊液、皮下脂肪、椎间盘、病变均有高度显著差异 (P <0 .0 0 1)。应用CLEAR技术病例的图像清晰度、对比度明显好于未应用CLEAR技术的图像。结论 :CLEAR技术在脊柱MRI检查中在其它成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黄莹  黄艺峰  杨毅  陈渊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393-1394
目的:探讨MRI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颈胸腰骶部疼痛疑有脊柱转移的患者应用MRI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3个各段脊柱扫描后,采用对接方式完成全脊柱图像。结果:50例均获得准确、直观、清晰全脊柱图像及椎体、附件诸结构。50例脊柱转移瘤中,只累及单个椎体15例,其余为2个以上椎体受侵,占全部病例的70%,其中跳跃式分布者16例。受累椎体形态呈轻度楔变35例,鱼尾征3例,膨胀性改变3例;椎板及椎弓根等受侵32例。受侵椎体呈长T1信号、稍长T2信号36例;长T1信号、短T2信号8例;稍长T1、等T2信号2例:等T1、稍长T2信号4例;椎间盘无改变48例,占96%,椎间隙变窄2例,椎管内或其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结论:MRI作为诊断脊柱转移瘤首选检查方法,MRI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的应用,可更直观观察转移瘤的累及部位、数目及全脊髓组织,附件侵犯范围和程度,同时辅以GD-DTPA增强或三维多椎体成像,SPIR技术有利于病变显示及其鉴别诊断,从而大大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胰胆管成像(M RCP)技术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0.2 T磁共振仪对3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检查。先训练患者熟悉连续闭气26s或36s;腹部加压,常规SE序列横轴位T1W I、T2W I扫描及ST IR扫描,然后取轴位T2W I胆囊最大层面作M RCP定位,采用间隔快速激发射频脉冲序列行M RCP检查,图像经2D重建。结果:34例梗阻性黄疸,其中胆总管癌21例,胆总管结石10例,胆总管下段炎症3例均可显示胆道扩张,梗阻端形态轮廓钩划清楚,其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常规T1W I、T2W I图像,定位准确率100%(34/34),诊断符合率为91%(31/34)。所有病例均经一次扫描,基本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利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M RCP技术在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变中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技术,可显示梗阻部位,能较准确判断梗阻的病因、定位及定性,准确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四肢骨关节MR梯度回波在半月板损伤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图像质量对比分析,遴选出半月板损伤MR扫描的最佳方法.方法应用ATSCEN-C四肢骨关节MRI专用低场磁共振机,对3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TSE)T2W、梯度回波(GE)T2W的矢状位、冠状位扫描,结合关节镜检查对三种序列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用低场梯度回波序列(GE)T2W扫描可提高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初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易为低场MR显示,且准确性高.结论梯度磁场(GE)T2W的MRI扫描是诊断半月板损伤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斌  周正扬  张冰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6):527-528,532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序列和检查方法,评价MRI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3DT1W/FFE和SENSEBABLANCE技术,对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患者及正常人各100例的信号强度及其平均标准差、肝硬化小结节的显示、门脉和胃底静脉的显示及内径进行了研究,并和常规MRI检查序列T2W/TSE进行了比较。结果:①3DT1W/FFE能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肝硬化结节。②提出正常人信号强度平均标准差的最大值小于肝硬化患者的最小值,并认为在3DT1W/FFE标准差>30时,应考虑为结节性肝硬化。③SENSEBABLANCE冠状位能显示门脉高压程度及分支大小。结论:利用MRI的特殊序列和检查方法在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IR(Short TI Inversion-Recovery反转恢复)成像技术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平扫、STIR扫描,分析病变的检出情况及病变形态、信号的显示效果.结果 在病变的检出,病变形态、信号的显示方面,STIR扫描明显优于平扫各图像,在定性诊断中有明显优势.结论 STIR成像对脊柱转移瘤病变的检出,病变形态、信号的显示均具明显优势,使MRI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得到大大提高,因此,STIR成像技术在脊柱转移瘤病变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菲立磁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MR平扫和菲立磁增强MRI检查,扫描序列为T2W/TSE、T1W/SE、T2FS/TSE和T2W/FFE、T1W/FFE,比较增强前后肝脏的信噪比(SNRN)和病灶信噪比(SNRM)及发现病灶的数量、形态。结果:菲立磁增强后五个序列的肝脏信号强度均较平扫明显下降(P<0.01),T2W/TSE、T2FS/TSE、T2W/FFE肝脏信号强度下降程度较为显著;但病变的信号强度变化不大(P>0.05)。结论:菲立磁增强T2W/TSE,T2FS/TSE、T2W/FFE可明显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T1W/SE和T1W/FFE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高级自旋回波、重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300例病人检查行磁共振椎管水成像.结果 M R M显示正常25例、异常275例,清楚显示原发病变与邻近脊髓腔、脊髓、神经根的相关关系.结论 MRM具有无创伤、无辐射、速度快,不需对比剂,患者易接受的特点.MRM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客观的病变信息,MRM图像可取代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16.
肩袖损伤MRI检查各序列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的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MRI检查均作SE/T1WI、TSE/T2WI及STIR扫描.比较STIR序列与SE/T1WI、TSE/T2WI序列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诊断肩袖完全撕裂6例,部分撕裂14例,肩袖结构完整10例.提示MRI各序列检查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高,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组织成分变化;相对SE或TSE序列而言,STI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肩袖损伤检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15例脊柱结核的MRI图像表现.应用常规MRI及矢状位DWI(b值分别为150、300、450、650 s/mm2)扫描脊柱.结果 发现在DWI序列上,b=300 s/mm2时对脊柱结核病变真实大小及病理特征显示更佳,同时对弥散像上良、恶性病变进行了鉴别.结论 应用常规MRI扫描加上DWI矢状扫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 1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 MR平扫和菲立磁增强 MRI检查,扫描序列为 T2W/TSE、 T1W/SE、 T2FS/TSE和 T2W/FFE、 T1W/FFE,比较增强前后肝脏的信噪比( SNRN)和病灶信噪比( SNRM)及发现病灶的数量、形态.结果表明菲立磁增强 T2W/TSE, T2FS/TSE 、 T2W /FFE可明显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 T1W/SE和 T1W/FFE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以及T2WI/STIR压脂的矢状面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其中17例患者行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和矢状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总检查出腰椎11例(47.8%)、胸椎受累7例(30.4%)、颈椎5例(21.7%),包括5例多发性肿瘤,总发现病灶的有31个;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6例,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 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结论:MRI不仅可以对脊柱血管瘤的组织学类型进行良好的推测,还能够对脊柱血管瘤的活动性以及潜在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显示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肺癌脊柱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1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SPECT/CT、MRI全脊柱成像技术检查。对比SPECT/CT、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对肺癌脊柱转移的显示征象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2例患者共169个病灶存在椎体转移。SPECT/CT正确诊断病灶153个,假阴性16个,假阳性30个(骨质增生13个,骨岛2个,软骨终板炎6个,血管瘤4个,压缩骨折4个,PET与CT融合错误1个)。MRI正确诊断163个病灶,假阴性6个,无假阳性,表现:T_1WI低、T_2WI高,混杂信号;T_2WI、T_1WI均低;增强扫描可见强化;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斑片状分布)。MRI全脊柱成像诊断敏感性为96.45%(163/169),特异性为100.00%(606/606),SPECT/CT诊断敏感性为90.53%(153/169),特异性为95.05%(576/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于肺癌脊柱转移患者,可提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