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结合孤养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4 d后,分别于每天应...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胆碱能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是基于中医的针灸耳穴理论和现代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方法,可取得和传统颈部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taVNS抗抑郁作用显著,但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从炎性反应、神经可塑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和脑区活动四个方面展开,探讨胆碱能系统参与taVNS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以优化taVNS抗抑郁的临床应用,同时为taVNS治疗与胆碱能系统相关的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中医理论对偏头痛的认识、中医学与耳针治疗技术、耳与神经的关系、耳穴与偏头痛以及针刺穴位的选择、经耳迷走神经刺激与偏头痛5方面入手探讨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偏头痛的科学性,指出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走形于头侧的少阳经相关,又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攻头面相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耳穴治疗偏头痛以耳甲区为治疗作用区取得了满意疗效,而耳甲区是迷走神经在体表的唯一分布区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偏头痛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相关,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偏头痛,以"耳穴-耳迷走神经-偏头痛"为主线,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揭示三者的关系,寻找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为偏头痛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学习与记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与生活,临床观察发现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学习与记忆障碍症状。本研究从耳迷走神经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学习与记忆障碍,分析耳迷走神经刺激相关症状的可能机制,探讨确立耳穴-海马突触可塑性联系途径理论的可能,分析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脑卒中后学习与记忆障碍预后的调控机制,为提高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学习与记忆障碍的临床疗效提供生理学证据支持,进一步促进耳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在脑卒中后功能康复进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骨和软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aVNS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效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taVNS组,每组各12只.通过在大鼠尾根部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和弗氏非完全佐剂混合而成的乳剂制备CIA模型.taVNS组大鼠予以双...  相似文献   

6.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标志着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通过对中医耳针疗法、解剖学及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的研究,我们首次提出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taVNS是符合中西医不同理论的中医药国际化的典型代表。taVNS与传统VNS具有相似的疗效,且避免了传统VNS需手术、易感染、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taVNS通过对穴位-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在癫痫、抑郁症、失眠障碍、意识障碍等多种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随着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有望在更多的脑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半暗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改善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taVNS组,每组...  相似文献   

8.
正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生化因素、脑血管扩张和其他因素,包括心理、精神、神经和饮酒、喝咖啡及食物等有关。目前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眩晕的联系很密切~([1])。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耳穴疗法镇痛效果显著。经过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取耳穴进行针刺等操作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2]),同时刺激耳穴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疼痛阈值~([3-4])。为此本文观察了耳穴额-颞-枕透穴埋  相似文献   

9.
耳穴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真  周亮 《江苏中医药》2005,26(1):57-58
收集近二十年来有关耳穴治疗偏头痛的文献,总结归纳了耳穴治疗偏头痛的多种疗法、耳穴穴位的选取等,发现通过耳压、耳压配合其他疗法、耳穴综合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对偏头痛有着很好的疗效,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taVNS治疗FD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6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复制FD大鼠模型。将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aVNS组、taVNS假刺激组、足三里组,每组6只。taVNS组大鼠给予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假刺激组仅将电极线固定在耳穴不予电刺激,足三里组予电刺激"足三里",各组每次均干预30 min, 1次/d,连续14 d。采用颈斜方肌肌电(EMG)积分值和腹部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价胃敏感性;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形态;记录并分析HRV变化以观察大鼠自主神经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乙酰胆碱(Ach)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Ach受体M3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斜方肌EMG积分值和AWR评分升高(P<0.01,P<0.001);胃窦黏膜、肌层均未见糜烂;HRV中高频功率(HF)降低(P<0.05),低频功率(LF)/HF比值增高(P<0.001);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及胃动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日龄SD大鼠,以灌服碘乙酰胺法复制F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taVNS组大鼠予以taVNS,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通过植入的电极给予膈下迷走神经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仅植入电极而不予刺激,模型组不予刺激。以上干预均为3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颈斜方肌肌电(EMG)变化率,于干预后测定胃排空率,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乙酰胆碱(ACh)、烟碱型乙酰胆碱N型受体α7亚单位(α7nAChR)、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十二指肠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40、60、80 mm Hg压力时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P<0.05,P<0.01...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耳针疗法、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解剖学而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NS,taVNS)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taVNS无需手术,费用较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并能保证与传统VNS有相近的功效。taVNS以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为核心,开拓了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新原理,已在癫痫和抑郁症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taVNS的其他适应症有:意识障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将造福更广泛的患者群。  相似文献   

13.
论耳压材料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药丸进行耳压产生的治疗作用,就象毫针针刺一样,仅为机械刺激耳穴产生的具有双向调节的治疗作用,不可能是耳压材料中药效产生的作用,即使应用无药性的小丸进行耳压,与应用有药性的小丸相比,也没有明显差异。用磁珠、冰片等耳压,可能提高疗效,但仍属综合性物理刺激产生的效应,与耳压材料的药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整理中医传统理论中耳与脑、脏腑与脑、耳与脏腑之间的联系,结合体表刺激耳迷走神经-孤束核-默认网络脑效应机制研究,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提出“耳脑脏腑”相关理论。刺激耳甲的耳穴心不仅可以直接调节心神,通过耳脑相关机制调理脑与脑神,还可以配合或间接刺激耳甲区的五脏,调理五脏之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和肾志),从而实现神脑并调和体用兼治之功,对于脑失常、神失常、五脏神失常类的疾病,理论上来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耳脑脏腑相关”理论的提出,对于揭示采用耳穴心治疗脑系疾病和相关脏腑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提供典型范例,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对于现代拓展脑病、脑科学和相关脏腑病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脑功能网络机制。方法:28例TRD患者均给予8周taVNS耳甲部治疗,采集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HAMD-17)量表评分和fMRI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例患者完成了临床研究,其中23例完成脑fMRI试验。患者治疗后HAMD-17评分降低(P0.01),平均减分率为66.95%,其中11例痊愈,7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3%。8周治疗后,TRD患者的右侧岛叶、壳核的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值,前扣带回、右侧尾状核、右侧丘脑ReHo值,右侧岛叶与左侧额上回、额中回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TRD患者治疗前后ALFF差异脑区与HAMD-17减分率无相关关系。右侧岛叶ReHo差值与HAMD-17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r=-0.633);右侧岛叶与左侧额上回的rs-FC差值与HAMD-17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2,r=-0.512)。结论:右脑岛-左额上回功能变化可能是taVNS治疗TRD的脑网络机制,taVNS还对基底节及边缘叶脑区产生了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区对颞叶癫痫大鼠自发癫痫发作频率及海马区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耳穴刺激对颞叶癫痫的缓解效应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复制慢性自发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对治疗组大鼠耳迷走神经支配的"心""肺""皮质下"耳穴区进行经皮电刺激干预,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6周。用长时程视频监测动物的癫痫发作情况,治疗后采用免疫荧光与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方法观察癫痫大鼠海马区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颞叶癫痫大鼠有反复自发的癫痫发作,模型组大鼠的自发癫痫发作频率随时间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治疗组大鼠的自发癫痫发作频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L-1β、TNF-α免疫活性增强,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海马内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海马CA 1、CA 3区IL-1β与TNF-α蛋白的免疫活性降低,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海马内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耳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区经皮刺激干预能显著降低颞叶癫痫大鼠反复自发的癫痫频率,此效应可能与下调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TNF-α蛋白的免疫反应及mRNA表达水平有关,即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癫痫效应可能与其海马内的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血浆褪黑素(MLT含量及肝脏、骨骼肌、胰腺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taVNS的降糖机制。方法:30只ZDF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组(taVNS组)、假taVNS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同种系雄性Zucker瘦型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ZDF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taVNS组使用HANS-100A型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耳甲腔,假taVNS组刺激部位与taVNS组相同,但不通电。以上干预均每日1次,30 min/次,连续6周。每周测量1次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MLT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骨骼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升高(P<0.01),血浆MLT含量降低(P<0.01),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受体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FBG降低(P<0.05,P<0.01),血浆MLT含量升高(P<0.01),肝脏...  相似文献   

18.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不同方法刺激耳部穴位或敏感点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部神经分布丰富,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早有记载,耳穴疗法对脏腑机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目前有关耳穴疗法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疾病的研究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从镇痛、降压、降糖等方面对耳穴疗法即刻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交感神经异常,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总结了传统耳穴疗法和经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了两种耳穴疗法在治疗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中对脑功能区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神经传导-中枢调节-执行的网络机制,提出了“耳穴-脑干-基底核-神经递质-皮层网络-肢体”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耳针作用的形态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耳针作用的形态学机理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面神经耳支一般分布在与胸、腹腔内脏对应的耳穴区,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则一般分布在与躯体对应的耳穴区。HRP法及荧光双标记法研究的结果证实耳穴与内脏在中枢神经的投射区重叠,这为阐释耳针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