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2.
郁证浅议     
郁证浅议程耀明河南省柘城县中医院(476200)主题词肝郁,郁证/中医药疗法古有“百病皆起于郁”之说,虽不完全尽然,但临床上确常见到许许多多的郁证,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证治,有着不同的认识。笔者临证中本着“郁”与“湿”为主,“虚热”与“虚寒”为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李小娟教授从气论治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关键是气机不畅。治疗上从气入手,通过理气、调气、益气使气机条畅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持久阳性”是COVID-19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延长了疾病康复周期,阻碍了疫情防控进程,加重了社会负担。由于该病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笔者结合该病的临床表现与众多医家的观点,认为该病的病机特点与中医“湿、瘀、虚”理论相符合,本文试从“湿、瘀、虚”理论来探析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持久阳性”的病机,旨在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全国名老中医谢晶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从谢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用药经验等方面,分析其临床治疗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证明。[结果]谢师认为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停聚和胃腑、大肠、膀胱三者腑气不畅是导致胃气上逆泛酸的主要病机,并提出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郁证采用调畅气机、开郁止酸和通腑降逆以制酸的治疗方法,达到无郁可结、腑气畅达、降胃抑酸的治疗目的。所举医案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为吞酸之肝郁脾虚兼湿热证,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胃镜提示食管由反流性食管炎B级恢复正常。[结论]谢师以开郁通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思路新颖,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病机不离“虚、邪、瘀”,气血亏虚、肝肾亏虚是疾病始动之本因,外邪侵袭、湿热毒侵加速病逝演变,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疾病初期脾肾两虚,湿浊内生,久则湿阻三焦,湿浊化热,瘀阻脉络。治疗重视饮食调养,认为无症状期治疗以祛湿通络、益气健脾补肾固其本,发作期宜清利热湿,通痹止痛以缓其急,临床治疗上多以“萆薢分清饮”“四妙散”等经方灵活化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伴发抑郁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与抑郁存在共病机制,二者可互相影响,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于中医“消渴”“郁证”范畴,笔者认为消渴郁证的关键病机在于玄府郁闭、气液阻滞、肝络瘀阻,临证中以开通玄府,恢复气液代谢,畅达肝络气血为治疗原则,常获奇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郁证范畴。通过对郁的涵义进行梳理后发现, 郁既有病因、病机的涵义,也有疾病的涵义。抑郁症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吻合, 临床可参考中医“郁证”进行辨证论治。“火郁”是抑郁症由轻转重的重要病机, 临床应以虚实为纲论治“火郁”, “火郁”实证治以清透, 虚实夹杂证治应通补。   相似文献   

9.
对风、寒、湿三气之外的痹证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或肝郁脾湿均可导致痹证的产生,并列举临床验案以资证明,从而得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已不能完全概括痹证的病因病机,应当从临床实际出发,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郁证之症因及证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多种病症的综合概念,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临床见证较为复杂.郁证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治法丰富,这些理论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查阅了清代以前医家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对郁证的症因及证治规律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郁证本质,对其研究的完善、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试论《金匮》泽泻汤可作为治疗梅尼埃病的主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尼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病因病机多是痰饮内停,浊阴上冒所致;本文从《金匮要略》泽泻汤的主治病证、全方功用、配伍分析及临床运用等角度,得出泽泻汤可作为治疗梅尼埃病的主方的看法,为今后该病的治疗和该方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是临床常见的、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基于“气、血、水”三因素的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该病的病机及治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气虚”“血瘀”“水饮”的病理演变,剖析其与心衰合并利尿剂抵抗出现水肿、尿少的关系,并提出补益正气当为本病基本治则,治疗需重视活血行血,利水消肿是必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抑郁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庆 《医学综述》2003,9(5):316-317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 ,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的疾病。武成等[1] 认为该病是心理疾病 ,属情志医学的范畴。中医郁证包括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躁狂忧郁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该病是当今精神疾病中一种发病十分广泛的疾病 ,其治疗各具特色 ,且有一定的疗效 ,现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1 .1 肝气郁结是导致抑郁症最根本的原因 肝气郁结化火 :张伯臾[2 ] 认为 ,此证多因情志不调 ,肝气郁结化火伤阴而致脏躁症。韩毳等[3] 认为 ,人的肝脏犹如春升之气 ,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所以《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 ,皆从肝出”。“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17.
木瓜解郁     
<正>抑郁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或紧张担心、恐惧状态为特征的情感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中医"情志病"、"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范畴。目前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由精神刺激致情志不舒,诱发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病证,其病理源于肝、脾二经。《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六郁汤、越鞠丸等治疗方剂。单味药可选食木瓜以作食物调节。  相似文献   

18.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19.
痹证辨治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是痹证总的病因病机。明代王肯堂从标本的关系出发,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如《证治准绳》云:“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作了一些探讨,对痹证的治疗积累丁一些经验,认为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炎按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黄疸”、“郁证”、“胁痛”、“痞块”等病证范畴。目前运用祖国医学研究本病的途径颇多,对该病的病机认识及治疗方法亦不尽相同。本人根据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实践,浅谈慢性肝炎从脾论治的体会。1慢性肝炎病机责之于脾关于慢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目前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是由于湿热毒邪残留,日久蕴结不解,致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过乱。其病理是一个正虚邪易侵,邪侵正益虚,正虚邪愈恶的复杂过程。概而言之,不离“虚”、“湿热”、“血瘀”三个方面。慢性肝炎的证候虽然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