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3种神经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1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1);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丛加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加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艾司洛尔、乌拉地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5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立即给予药物静脉注射:A组乌拉地尔0.5 mg/kg,B组艾司洛尔1 mg/kg,C组乌拉地尔0.3 mg/kg和艾司洛尔0.5 mg/kg,D组生理盐水2 ml.分别记录颈丛阻滞前、阻滞后即时,5,10,20,30 min的SBP,D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A组93.33%,B组86.67%,C组100%,D组93.33%,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颈丛阻滞前后比较,A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较D组明显下降(P<0.05),B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HR较D组明显下降(P<0.05),较A组亦明显下降(P<0.05),C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HR均较D组明显下降(P<0.05);D组颈丛阻滞后在各时点SBP,DB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在RPP方面,B,C两组在颈丛阻滞后5 min、10 min均较A组和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使用艾司洛尔1 mg/kg或艾司洛尔0.5 mg/kg和乌拉地尔0.3 mg/kg混合,可以有效的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 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神经阻滞组(A组,45例)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组(B组,45例),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手术前后SBP、DBP、HR、SPO,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组内比较,A组SBP、DBP、SBP、DBP、HR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SBP、DBP在手术开始前有所升高,手术开始后和HR均缓慢下降并维持较为恒定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SBP、DBP、HR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B组SPO: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变化不大。A组与B组比较,麻醉镇静、镇痛、手术满意度等均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中可控性好、安全有效、镇静、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穴位镇痛对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20例.在0.375%布比卡因颈丛阻滞下,B组则在切皮前10 min于两侧合谷穴分别注入含哌替啶50 mg的5%葡萄糖溶液4 ml,共8 ml.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两组麻醉后SBP、DBP和HR均上升(P<0.01或P<0.05);与A组相比,B组麻醉后SBP、DBP和HR较低;麻醉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穴位镇痛可增强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减轻术中甲状腺和气管的牵拉反应,抑制颈丛阻滞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锁骨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方法:76例锁骨手术病例随机分为A组(n=38)和B组(n=38),ASAI~Ⅱ级,A组均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B组先臂丛阻滞10min,之后再行颈丛阻滞,对比两组阻滞效果,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结果:A组阻滞优良率为86.8%,B组优良率为100.0%,两组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均并发喉返神经阻滞2例(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手术应用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能达到满意的神经阻滞效果,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一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及肩关节手术中的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后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锁骨及肩关节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组。结果:A组和B组在手术中的镇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循环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呼吸功能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及肩关节手术中都能够提供安全良好的镇痛效果;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及肩关节手术,有麻醉并发症少、对循环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镇痛等级、生命体征、并发症.结果:镇痛效果Ⅰ组有效率为60%,Ⅱ组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命体征,Ⅰ组患者BP、HR术中较术前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Ⅱ组BP、HR较Ⅰ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11月骨科ASA分级Ⅱ~Ⅱ级拟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接受锁骨手术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A组,n=29)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29).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到达目标位置后,回抽无液体,注入局麻药.记录患者穿刺前(T0)、穿刺成功后10 min(T1)、30 min(T2)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剥离骨膜时,手术后1、6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霍纳综合征并对各组在阻滞成功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结果 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比高位肌间沟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更短(P<0.05),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5),运动神经阻滞概率较低(P<0.05).霍纳征发生率较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低(P<0.05).剥离骨膜时及术后1、6h高位臂丛神经阻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30 min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均较小(P<0.05),患者感觉比较满意(P<0.05).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优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0.
颈浅丛加臂丛神经联合阻滞在肩部及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飞  曹海  马世颖 《四川医学》2005,26(7):740-741
目的探讨用颈浅丛加臂丛神经联合阻滞进行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36例ASAⅠ-Ⅱ级病人行肩部及锁骨手术,采用颈浅丛-臂丛联合阻滞。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需要.无不良反应。结论颈浅丛加臂丛联合阻滞行肩部及锁骨手术安全、简便、经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70-4271
目的:针对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探索一种更切实可行,镇痛效果更加完善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75)麻醉采用常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75)麻醉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镇痛强度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B组麻醉发生阻滞不全者明显较A组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更加完全,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5.
杨天明  全超坤  范新民  范学良 《医学争鸣》2005,26(17):1592-1593
目的:介绍颈丛神经阻滞在耳后切口乳突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行择期耳后切口乳突根治术患者21例,年龄15~49岁,ASAⅠ~Ⅱ级,在单侧颈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观察术前及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麻醉效果. 结果: 全部患者耳后切皮无痛,心律、血压等无明显波动;顺利完成手术19例,另2例患者分别在内耳探查、切及内耳道后壁皮肤时出现轻微痛感,经静脉应用一个单位氟吗合剂或用5 g/L利多卡因2 mL局部浸润,效果满意,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耳后切口乳突根治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三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96例肩周炎门诊病人随机分为 3组 ,A组 :30例 ,行颈部硬膜阻滞 (CEB) ;B组 :32例 ,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 ;C组 :34例 ,行臂丛神经阻滞 +肩周局部神经阻滞 (BPB +LNB)。药物 :利多卡因 40mg +维生素B12 5 0 0 μg +得宝松 7mg +生理盐水共 6~ 10ml。 结果 C组治愈率 90 %,A、B组分别为 6 5 %~70 %,C组较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BPB +LNB方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适用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的最佳利多卡因浓度。方法 选择80例前臂与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10例),1组用0.25%罗哌卡因24ml,其他各组分别予以2%利多卡因1、2、3、4、5、6、12ml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混合液均为24ml,1~8组均经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5、10、15、20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结果 0.17%利多卡因能明显加快0.25%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但并不加深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与单纯0.25%罗哌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无显著差异。随利多卡因浓度增加,其运动神经阻滞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0.25%的罗哌卡因与0.17%利多卡因的混合液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是较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8.
高辉 《中原医刊》2007,34(15):5-6
目的 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6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前臂或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