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不足或肾脏对ADH缺乏反应,临床上以多饮、多尿和排出大量稀释性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中因ADH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尿崩症称为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较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由于肾脏先天性对ADH不反应而引起的尿崩症称为肾性尿崩症,较少见.  相似文献   

2.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功能障碍所引起.肾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透、低比重的尿和烦渴、多饮.临床多数是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一部分是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起反应的肾性尿崩症,也有一些是各种原因致过量饮水引起多尿.根据精氨酸加压素缺乏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症,前者禁水后尿渗透压仍低于血渗透压,后者禁水后尿渗透压可大于血渗透压.  相似文献   

3.
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所致,以多饮、多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低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有中枢性和肾性两种,小儿尿崩症一般指前者,本节亦主要介绍前者.中枢性尿崩症又称垂体加压素缺乏症,是由于下丘脑及垂体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ADH)不足所致的内分泌疾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目的 讨论小儿尿崩症的治疗心得.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小儿尿崩症的治疗方法分为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激素和非激素)两种.  相似文献   

4.
卢惠珍  刘丽 《广州医药》2005,36(2):16-18
目的探讨小儿多饮多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3例多饮多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结果多饮多尿的病因以中枢性尿崩症居多,尚有精神性多饮多尿、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须行头颅MRI检查。结论多饮多尿患儿应尽快明确病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中垂体柄增粗应定期复查头颅MRI。  相似文献   

5.
中枢性尿崩症是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与释放不足而造成部分性或完全性ADH缺乏引起肾小管对水份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造成多尿、烦渴、多饮和低尿比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尿崩症通常是由于下丘脑一神经垂体损害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所致(为中枢性尿崩症的简称),特征是每日排出大量的稀释尿液,临床上需与糖尿病,肾源性尿崩(先天性或肾功能不全之多尿)、高钙血症、低钾血症、原发性烦渴等疾病相鉴别。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如尿崩停肌注或搐鼻,而对轻型患者,则常双氢克尿噻、安妥明、卡马西平等对症治  相似文献   

7.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烦渴,多饮,多尿及低比重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中颅窝底骨折,造成下丘脑垂体后叶损伤引起中枢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因低渗性多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严重失水,昏迷,甚至死亡。外伤性尿崩症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尿崩症。  相似文献   

8.
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AVP)分泌和释放不足,或者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病变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为中枢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脏者,称为肾性尿崩症。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尿崩症是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与释放不足而造成部分性或完全性ADH缺乏引起肾小管对水份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从而造成多尿、烦渴、多饮和低尿比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约30%为原发性尿崩症,25%为脑部肿瘤所致,36%发生于颅脑创伤后,其他病因有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并发尿崩症临床少有报道。现将ICU中近两年来所治5例尿崩症的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把垂体性尿崩症中原因不明的尿崩症又称之为特发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缺乏而引起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引起临床上表现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的一种综合症。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由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甲状腺素...  相似文献   

11.
尿崩症     
尿崩症(DI)是一种以尿量过多和尿液稀释为特点的综合征。神经源性(中枢性)DI是由垂体后叶合成或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缺陷所致,这可发生于脑肿瘤、头部损伤、肉芽肿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血管疾病。肾源性DI是由于肾脏的损伤使远端肾小管对ADH不敏感所致。精神性的DI是在强迫性的液体摄入而血浆ADH水平降低时发生。没有足够的ADH或适当的肾反应,肾脏不能浓缩尿液,使血管内的液体渗透压增高,引  相似文献   

12.
中枢性尿崩症是抗利尿激素 (VAP)又称血管加压素(VAP)的合成、分泌障碍致肾脏水再吸收低下 ,而发生多尿的疾病。VAP由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合成 ,沿神经轴索运送至垂体后叶贮存 ,然后受血浆渗透压的刺激向血中释放。1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1.1继发性尿崩症 下丘脑 垂体后叶系统肿瘤、肉芽肿、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1 2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尿崩症 最近淋巴细胞性漏斗神经叶炎受到重视。Scherbaum及Bottazzo报道 30例特发性尿崩症中 11例存在针对VAP细胞的自身抗体。迄今已有 38例淋巴细胞性漏…  相似文献   

13.
患儿为6岁7月男童, 因"尿崩症原因待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患儿自幼多饮、多尿, 近1年身高增速减慢, 禁水试验和简易去氨加压素试验支持中枢性尿崩症诊断。垂体MRI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基因检测发现AVP基因突变, 符合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诊断。加用去氨加压素替代治疗后, 患儿每日饮水量、尿量及夜尿次数均减少至正常水平。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罕见, 自幼起病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在积极筛查常见病因的同时, 应警惕遗传性尿崩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崩症的病因、检查及治疗. 方法分析156例尿崩症的病因,观察疗效. 结果 1.尿崩症属中枢性95.5%,肾性1.9%,精神性2.6%.2.中枢性尿崩症中,特发性78.5%,颅脑外伤10.1%,颅内肿瘤8.8%,颅脑感染1.3%,库欣病术后继发1.3%.3.尿量、比重、渗透压是诊断尿崩症的筛选指标.4.禁饮-加压素试验是诊断病因的简便、实用的方法.5.测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头颅CT、MRI有助于基本病因的诊断.6.治疗中枢性特发性尿崩症,1-脱氨-8-右旋-精氨酸加压素(DDAVP)替代疗效确切. 结论中枢性尿崩症最常见,以特发性居多.禁饮-加压素试验是尿崩症病因诊断的简便方法,头颅CT、MRI可明确中枢性尿崩症的基本病因.DDAVP替代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枢性尿崩症23例临床分析刘美莲(广西区南溪山医院内分泌科桂林541002)中枢性尿崩症是指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病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ADH部分或完全缺乏而引起的症侯群,其特点为多饮、多尿、烦渴、低比重尿、低渗尿。现对我院1983~199...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影像学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诊治经过。患儿因反复发热、呕吐于院外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 后因再次发热就诊, 入院后发现血钠升高, 多饮多尿, 诊断为尿崩症。头颅MRI提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予以去氨加压素对症治疗后疗效欠佳, 经基因检查提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  相似文献   

17.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即精氨酸加压素,简称AVP)产生不足(中枢性尿崩症,CDI)或作用障碍(肾性尿崩症,NDI)使肾脏不能将原尿浓缩而排出大量低渗尿的1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尿崩症答问     
编辑同志:我曾遇到两例尿崩症,但我对此病是一知半解,请贵刊给予解答。通许县大岗李公社户岗大队赤脚医生李瑶庭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缺乏而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尿、失水、烦渴、多饮、尿比重低。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加压素)主要由视上核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沿着视上神经垂体束的神经纤维移动到垂体后叶,并贮藏在垂体后叶内,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以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于是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于是尿量增多.此外,抗利尿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尿崩症导致上尿路积水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0例尿崩症导致双侧上尿路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要点。结果多尿、多饮症状,尿比重、尿渗透压、禁水加压素试验、弥凝诊断性治疗对诊断尿崩症有确诊价值。中枢性尿崩症可通过醋酸去氨加压素类药物,肾性尿崩症可通过利钠利尿类药物治疗,辅助限制饮水、定时排尿,达到减少尿液产生,改善上尿路积水的治疗目的。结论该类疾病通常病程较长,误诊率较高,正确诊断该类疾病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外科干预。抗利尿治疗可有效改善尿崩症所致的泌尿道扩张和积水。  相似文献   

20.
中枢性尿崩症,是指抗利尿激素的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2009年2月13日我科收治了1例尿崩症患儿,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患儿,女,7岁,以烦渴、多饮、多尿4年入院。体型偏瘦,每日饮水量及尿量均约8 000mL。白天夜间尿量大致相等,尿色淡如清水,尿比重1.001,尿渗透压105.0mosm/L,身高低于同龄儿童。经禁水加压素试验及垂体MR I等辅助检查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给予弥凝片口服及维持出入量平衡,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