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离体心脏左心室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的改变,以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易发心室颤动与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关系。方法:用阿霉素制作扩张型心肌病家兔模型,测定其室颤阈值(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扩张型心肌病VFT明显降低(P<0.001),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明显延长(P<0.001),中层心肌细胞较心外膜、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延长更为显著(P<0.05);扩张型心肌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中层心肌细胞APD90明显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左心室三层心肌之间单相动作电位的改变。以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易发心室颤动的基础电生理机制。方法用阿霉素制作充血性心力衰竭家兔模型,测定其室颤阈值(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VFT明显降低,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明显延长,但中层心肌细胞较心外膜、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延长更为显著;充血性心力衰竭跨室壁TDR增加。结论中层心肌细胞APD90明显延长、跨室壁TDR增加可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素对家兔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口服灯盏花素对家兔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灯盏花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灯盏花素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开腹但不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心肌肥厚组和灯盏花素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心肌肥厚模型;灯盏花素组自手术后第2天开始喂服灯盏花素,每只每日1片,喂养8周。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利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测心脏质量(HW)、体质量(BW)和左心室游离壁厚度(LVT)。观察各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跨膜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APD90),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率。结果心肌肥厚组与灯盏花素组HW、HW/BW及LVT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灯盏花素组HW、HW/BW及LVT值与心肌肥厚组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心肌肥厚组与灯盏花素组QT间期及内、外膜心肌APD90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灯盏花素组QT间期及内、外膜心肌APD90与心肌肥厚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和灯盏花素组TDR分别为(55±17)、(99±12)和(68±11)ms,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素组EAD和Td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心肌肥厚组(P<0.05)。结论肥厚心肌TDR增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灯盏花素可减少TDR,明显降低EAD和Td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中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及其抑制莹性心律失常。方法制作DCM家兔模型,并给予贝那普利干预,然后测定其室颤阈值(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DCM治疗组(DCM+贝那普利)与DCM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FT阈值升高,三层心肌APD90均缩短,以中层心肌APD90缩短更为明显,TDR减小。结论贝那普利能抑制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间接地减小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是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常家兔三层心肌间跨室壁缝隙连接蛋白43 (Cx43)分布的差异,探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发生机制.方法 检测并对比正常家兔左心室三层心肌间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以及Cx43蛋白(Cx43-pro)和mRNA(Cx43-Cq)的表达差异.结果 (1)正常家兔三层心肌间APD90存在差别,中层心肌(233.80±19.37)组织APD90均长于心内膜(201.20±18.72)和心外膜下(202.70±19.91)心肌组织(P<0.05),说明家兔三层心肌间存在跨室壁复极的离散;(2)正常家兔三层心肌间的Cx43-pro [(0.58±0.08) vs (0.47±0.04) vs (0.57±0.07)]与Cx43-Cq [(24.61±2.82) vs (22.18±2.62) vs (24.43±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层心肌较心内膜与心外膜下心肌组织表达减少,表明家兔三层心肌间存在跨室壁Cx43表达的异质性.结论 正常家兔中层心肌与心内外膜下心肌间存在Cx43蛋白表达不均一,这是左心室存在心肌横断面上复极离散的蛋白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AngⅡ灌流对家兔左心室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及Cx43蛋白分布异质性的影响,探讨AngⅡ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AngⅡ灌流组,正常对照组离体心脏给予单纯改良台氏液灌流,AngⅡ灌流组则给予含1μmol AngⅡ的台氏液灌流,分别检测两组家兔的室颤阈值(VFT)及心外膜下、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以及三层心肌Cx43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和AngⅡ灌流组的VFT分别为(13.40±2.950)V和(8.30±1.77)V,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灌流组三层心肌的APD90均明显延长(P<0.05).AngⅡ灌流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PD9分别为(34.70±9.68)ms和(23.70±5.68)ms,TDR分别为(49.30±13.52)ms和(36.10±12.44)ms,AngⅡ灌流组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AngⅡ灌流组中层心肌APD90的延长较心外膜下和心内膜下心肌更为明显.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灌流组三层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以中层心肌的下降最为显著.结论 AngⅡ灌流改变了正常家兔左心室心肌的跨室壁Cx43表达异质性,使左心室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大,VFT下降,更加容易诱发MV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的电生理异质性及其对索它洛尔的反应.方法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索它洛尔使用前后不同刺激频率时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动作电位(AP)的变化.结果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较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长(P<0.001).心内膜、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的AP复极到90%的APD(APD90)在刺激频率为0.2Hz时分别是(233±3)、(216±2)及(210±3)ms,在刺激频率为3.3Hz时分别是(172±4)、(163±3)及(156±3)ms,心内膜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用索它洛尔后各层细胞APD等程度延长,各层的APD仍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豚鼠左室游离壁各层心肌细胞的APD存在明显的跨壁梯度,心内膜的细胞有更长的APD和更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索它洛尔可等程度地延长各层心肌细胞的APD,但不能减小跨壁梯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后对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使用伊布利特,提高药物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伊布利特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胺碘酮组,每组10只。采用冠脉灌注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在不同灌注溶液条件下,记录各组兔心室肌内膜及外膜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结果】伊布利特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均延长,TDR也显著增大(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延长(P<0.05),而TDR减小(P<0.05)。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相比,心肌内膜、细胞APD均有延长(P<0.0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合用后,TDR虽较胺碘酮组有所增大,但较伊布利特组减小,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使用,有效减少单独使用伊布利特所引起的TDR增大,从而提高伊布利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片剂对左室肥厚(LVH)家兔三层心肌间Cx43表达的差异,探讨LVH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机制及处理措施。方法将2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胺碘酮治疗组和LVH对照组,每组各10只。两组家兔均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继续喂养8周以制备LVH模型。治疗组手术后给予经口喂服盐酸胺碘酮片,每日50 mg/kg,连续4周,然后继续喂养4周并进行实验;对照组喂养生理盐水8周后进行实验。分别检测两组家兔心外膜下、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以及左心室三层心肌Cx43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1)治疗组家兔心内、外膜下、中层心肌的APD90分别为(275.30±11.42) ms、(251.50±10.98) ms和(295.40±12.41) ms,均较LVH对照组的(236.30±16.51) ms、(217.69±14.25) ms和(265.12±20.01) m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治疗组的TDR为(38.96±10.9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8.56±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家兔三层心肌的Cx43蛋白表达分别为(0.60±0.07)、(0.48±0.05)和(0.57±0.06),均较对照组的(0.53±0.04)、(0.31±0.06)和(0.48±0.04)明显提高(P<0.05),但以中层心肌的增加更为明显,从而缩小了三层心肌间Cx43蛋白表达的差异,△Cx43减少[(0.14±0.06) vs (0.23±0.08),P<0.01]。结论胺碘酮能改善左室肥厚的跨室壁Cx43表达异质性,缩小左心室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这可能是其减少MVA发作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诊疗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87例消化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既往检查调查表(自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既往检查总费用212-28652元(中位数为3792元),检查频率为5-82次,检查项目为3-11项,重复检查频率为3-72次,检查项目为血常规、彩超、X线、内窥镜、MRI、粪常规,重复度高的项目为彩超、内窥镜、X线、MRI.检查频度与病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相关性,检查费用与检查频度呈正关(P<0.01).结论 消化科门诊躯体化障碍患者检查项目多,频度高,医疗花费多.  相似文献   

18.
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解剖学与中医理论发展的历史关系。指出古代的解剖在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逐步走向式微,中医理论与解剖学之间的隔阂在近代达到顶峰。这种隔阂是一种历史性的结果,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中医理论可以实现与解剖学的融合,从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蕴含的阴阳规律具体论证了这一问题。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剖的反思和排斥已不具有积极意义,建立中医理论的形态学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4 解剖脏器非对称特征中的阴阳规律显示出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 中医学认识解剖结构问题,当然要从自己的基本理论出发,最重要的首先是阴阳,同时要以确切的现代解剖内容为客观研究对象。就阴阳和解剖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内脏基本结构的非对称性符合阴阳规律,中医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实现与解剖的融合,从而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