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 8mm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5 0例 ,年龄 2 6 .4± 2 3.2 (4.0~ 6 0 .0 )岁。 PDA最窄处直径为 10 .2± 2 .3(8.0~ 15 .0 ) mm。封堵 10 m in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47例 PDA采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2例采用 Amplatzer ASD封堵器治疗 ,1例 PDA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3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 8mm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开胸术后再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10例 ,年龄 11± 8(4~ 32 )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4± 4(2~ 13) mm。封堵后 10 m 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9例 PDA采用 Am 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1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例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7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术后再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器治疗 ,7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封堵后 3 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14例 (93 ) %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由 90~ 150 (10 6± 2 7) mm Hg降至 45~ 110 (65± 2 1) 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 60~ 10 5(82± 2 1) mm Hg降至 2 6~ 65(50± 19) mm Hg。 1例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 ,反而有轻度上升 ,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撤出封堵器。 6例主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增高。术后 3 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例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1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在术后 2 4h2例仍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1例并发溶血 ,4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其余病例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发 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4 kg,平均肺动脉压33~49 mm Hg。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8例,漏斗型2例,最窄处直径2~8 mm,应用国产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9例,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均有下降,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术后 6 1例 (89 7% )即刻无分流 ;7例 (10 3% )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4例术后2 4hUCG示分流消失 ;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未闭动脉导管 (PDA)经超声心动图和 X线造影测量的最窄处直径大小和形态的关系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 PDA中的作用。方法 :全组 36例 ,年龄 1.5~ 46 (12± 14)岁。均采用 Amplatzer法进行介入治疗。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 PDA直径和形态 ,术中通过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再测量 PDA直径、观察其形态。将两者的测量值加以对比。结果 :36例患者的 PDA最窄处直径超声心动图测量为 5 .4± 1.8mm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为 5 .1± 1.9mm ,两者无显著差异 (P>0 .0 5 ) ;超声心动图显示 PDA属漏斗型 2 7例 ,管型 9例 ;造影显示 PDA属 Krichenko A型 2 9例 ,B型 4例和 C型 3例 ,其中超声检查管型中 ,造影示有 2例漏斗型 (A型 ) ,余 7例分别为 B型和 C型。36例全部封堵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6例 (17% )有微量残余分流 ;术后 3d超声心动图复查 ,6例微量残余分流均消失 ,左心腔内径均明显回缩 (P<0 .0 1)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 PDA介入治疗术前筛选患者、选择方法、判断 PDA的直径大小 ,术后疗效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祁国荣  杨延平 《心脏杂志》2002,14(2):157-159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在高原地区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组 2 0例 ,年龄 1.5~ 44 (2 2± 14)岁 ,PDA最窄处内径 5~ 14(9± 3) m m,均用 Am 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 :19例成功 ,1例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封堵。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15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 ,4例少量残余分流。 1例术后 1h封堵器脱落入右肺动脉 ,第三小时急诊外科手术关闭 PDA并取出封堵器。 2 4h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封堵 18例患者均无分流 ,随访 2月~ 1.5年 ,无 1例分流。结论 :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高原地区 1种适应性强 ,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 Am platzer蘑菇伞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本组共 68例 ,年龄 8个月~ 12岁 (平均 6.4岁 ) ,体重 6.5~ 3 0 (平均 18.2 ) kg,PDA直径为 3~ 8mm ,术中行右心导管检查取血 ,测压 ,术后 5~ 15 m 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测肺动脉压 ,主动脉压。术后 1月 ,3月 ,6月分别行 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本组 68例均应用 Am platzer PDA磨菇伞器治疗 ,成功率 10 0 % ,疗效满意 ,无并发症 ,术后 3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无 1例分流。结论 :应用 Amplatzer蘑菇伞器治疗 PDA创伤小 ,操作简单 ,使用广泛 ,成功率高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