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德芬 《河北医药》2013,(24):3732-373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期能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乙型肝炎组)、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GF—β1、IL-10、IL-12和IL-18水平。结果TGF-β1、IL-10、IL-12、IL-18水平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有腹腔积液肝硬化患者TGF—β1、IL-10、IL-12、IL-18水平高于无腹腔积液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TGF-β1与IL-10、IL-12、IL-18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TGF-β1与肝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检测TGF-β1、IL-10、IL-12、IL-18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不同应答情况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IFN-γ、IL-10水平,以与正常对照校对后的IFN-γ/IL-10比值作为Th1/Th2平衡指标,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HBeAg阳性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FN-γ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治疗后可见IFN-γ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Th1/Th2平衡得以恢复并保持Th1优势应答;HBeAg阳性部分应答组和HBeAg阴性组治疗后IFN-γ和IL-10水平变化不大,Th1/Th2平衡仍以Th2为优势;YMDD变异后血清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结论拉米夫定应答程度与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有关;治疗后Th平衡的恢复是完全应答实现的保证;Th平衡可以作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学应答的评价指标,YMDD变异对机体抗HBV免疫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变化,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均小于0.01).治疗12周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IL-4水平和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均小于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阿德福韦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IL-4、IL-10和IFN-γ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纳入哮喘组,哮喘诊断全部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共计47例。同时选取性别和年龄与哮喘组匹配的51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外周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二组血清IL-4、IL-10、IFN-γ浓度,比较二组之间血清IL-4、IL-10、IFN-γ浓度的差异。结果①哮喘组血清IL-4浓度(346.74±82.9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9.87±59.25)pg/ml(P〈0.01);②哮喘组血清IL-10浓度(86.38±58.58)pg/ml与正常对照组(98.77±37.05)pg/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哮喘组血清IFN-γ浓度(94.51±22.92pg/ml)低于正常对照组(110.75±47.11)pg/ml(P〈0.05)。结论①Th2类细胞因子IL-4在哮喘患儿血清中浓度升高,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浓度下降,哮喘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免疫失衡;②血清IL-4、IFN-γ浓度检测可以作为儿童哮喘的辅助诊断手段,同时本研究为使用抗IL-4制剂、补充IFN-γ等免疫学方法治疗哮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恢复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IN^+T细胞中的CIN^+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统计分析外周血中CIN^+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数与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CIN^+T细胞中CIN^+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数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高于乙型肝炎恢复组(P〈0.05)。Foxp3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组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P〈0.05)。外周血HBeAg(+)患者Treg的比例数高于血清HBeAg(-)患者Treg的比例数(t=1.67.P〈0.05)。患者外周血CIN^+CD25^+Foxp3^+Treg的比例数与血清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 CIN^+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择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苦参素胶囊300 mg,tid,po(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和白细胞介素(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变化. 另取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并根据HBV-DNA复制指标及HBeAg/HBeAb转换情况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水平明显上升,而IFN-γ水平明显下降. 经过苦参素治疗6个月后,患者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和HBV-DNA含量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 治疗有效组外周血培养上清PBMC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而IL-4水平、HBV-DNA含量则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而苦参素既能抑制HBV-DNA复制,又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  相似文献   

7.
夏玉玲  祖磊  李辉  闫川 《淮海医药》2013,(2):143-14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和IL-23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IL-8、IL-23水平检测,并与36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和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且IL-8和IL-23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和IL-23水平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个有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向维仁 《江西医药》2014,(9):921-92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窦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ElivisionTM 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本院35例行鼻内窥镜手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前、后1周、术后4-6周、术后8-10周鼻窦黏膜病理组织中IL-4和IL-5的表达,以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上颌窦口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检测其表达与临床关系。结果患者术后1周IL-4和IL-5表达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4-6周IL-4和IL-5的表达达最高值,均较术前和术后第1周明显升高(P〈0.01);术后8-10周IL-4和IL-5的表达降低,IL-4和IL-5的表达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 IL-4的表达较术后1周稍高,IL-5的表达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P〈0.01),IL-4和IL-5的表达较术后8-10周明显下降(P〈0.01)。结论炎症细胞因子IL-4和IL-5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CRS病变的转归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HBV感染者血清白介素(12,2,10)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HBV不同感染状态时血清IL-12、IL-2和IL-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V不同感染状态,包括无症状携带者、无症状携带者重叠急性自限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等作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献血员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2、IL-2和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部分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12和IL-2高水平;重叠感染HAV、HEV感染IL-2、IL-10和IL-12水平急性期和恢复期相比无明显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急性期血清IL-12水平低下,血清IL-2和IL-10水平均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IL-2水平与ALT水平并非完全平行关系,血清IL-10水平与ALT水平呈完全平行关系。结论血清IL-12和IL-2水平可考虑作为无症状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指征,慢性乙型肝炎活动与血清IL-12水平低下有关,血清IL-2水平升高与肝炎活动有关,其升高主要参与促进HBeAg/HBeAb血清转换。肝炎活动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8、IL-12及TNF-α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4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22例合并肾脏损害)以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IL-8、IL-12及TNF-α水平,分别比较急性期和缓解期以及有无合并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IL-8、IL-12与TNF-α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HSP患儿血清IL-8、IL-12与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肾损害HSP与紫癜性肾炎(HSPN)组血清IL培、IL-12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HSPN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无肾损害HSP组;HSP血清TNF-α水平与IL-8正相关(r=0.524P〈0.01)。HSP患儿血清TNF-α水平与IL-12正相关(r=0.670,P〈0.01)。结论细胞因子IL-8、IL-12及TNF-α可能参与HSP/HSPN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病毒疗效。方法:将7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对照组36例,以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疗程6周,治疗前后检测CHB患者血清淋巴细胞因子IFN-γ、IL-2,T细胞亚群及乙肝病毒学指标。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后可显著升高治疗组血清中IFN-γ、IL-2的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CD3^+、CD4^+细胞水平明显上升,CD8^+细胞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HBV复制指标HBeAg、HBV-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提高CHB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是治疗CHB取得良好前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病毒载量、HBeAg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3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CSHB)、30例肝硬化( LC)及32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HBV DNA载量。结果 CHB组仅CD^4+亚群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SHB及LC组CD^3+、CD^4+亚群、CD^4+/CD^8+比值呈逐渐降低趋势,CD^8+亚群呈逐渐增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HBV DNA载量与CD^4+亚群、CD^4+/CD^8+比值呈负相关( r =-0.638,-0.778, P <0.05),与CD^8+亚群呈正相关( r =0.647, P <0.05),与CD^3+无关。与HBeAg阳性患者比较,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亚群显著降低( P <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随着疾病加重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性降低,与病毒复制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导致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趋势可为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IL-10+ CD19+调节性B细胞(Breg)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HB患者61例,其中HBeAg阳性患者26例,对照组30例,抽取EDTA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anti-IL-10-PE,anti-CD19-APC抗体进行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IL-10+ CD19+ Breg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Breg表达差异以及Breg与CHB临床指标的相关性;ELISA分析血清IL-10表达水平.结果 CHB和HCs组Breg分别为1.75%(1.20% ~2.55%)和0.78%(0.55%~1.40%),CHB组Breg表达高于HC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0.01);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Breg为2.39%(1.68%~2.86%),较阴性患者1.28%(1.05%~2.25%)显著升高(Z=-3.354,P=0.001);CHB和HCs组血清IL-10分别为6.80(5.41~8.42) pg/mL和5.75 (4.40~6.54) 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7,P=0.007),并且CHB组IL-10与Breg呈正相关关系(r =0.335,P=0.008).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Breg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能受到HBeAg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变化及Th1/Th2的漂移,并分析肿瘤负荷对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30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T淋巴细胞中CD3^+、CD4^+28^+/CD3^+、CD8^+28^+/C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CD8^+3^+,CD28^-较正常组升高(P〈0.01);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CD4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80与CD86均相对于正常水平降低(P〈0.01);Th1细胞因子(IL-2、IFN-γ)降低(P〈0.01);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胃癌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系;Th1/Th2失衡,表明肿瘤细胞出现免疫逃避与胃癌的发展可能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六个月后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eAg及HBV-DNA阴转、CD+4、CD+8以及NK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BeAg及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CD+4T及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芩苷和干扰素联用在抗炎、抗肝纤维化、促进HBeAg和HBV-DNA转阴及改善细胞免疫状态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Nordosin对FK506体外抑制致炎细胞因子作用的影响,探讨Nordosin在移植免疫领域存在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建立ConA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模型,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测定Nordosin与FK506联合应用对淋巴细胞的IL-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检测T淋巴细胞CD25^+表达的变化。结果:Nordosin与FK506联合用药可以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IL-2分泌(P〈0.01),IL-2 mRNA表达以及T淋巴细胞CD25+表达也显著降低(P〈0.01),其作用强于单独使用FK506组(P〈0.01)。结论:Nordosin可以增强FK506抑制体外淋巴细胞IL-2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作用,Nordosin可望成为一种免疫抑制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体内IL-6与T淋巴细胞亚群、HBVDNA及肝功能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7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试验组及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上述85例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6,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比较2组检测结果及相关性。结果试验各组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肝组织损害程度(ALT、TBiL)呈正相关;CD4^+、CD4^+/CD8^+明显降低,与血清IL-6呈负相关;CD8^+明显升高,与血清IL-6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亚组和HBVDNA阴性亚组CD4^+、CD4^+/CD8^+、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细胞和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紊乱,IL-6参与乙型肝炎免疫损害,可作为判断病情、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哮喘大鼠白细胞介素-10(IL-10)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每组10只。通过卵蛋白(OVA)雾化吸入的方法对致敏大鼠进行SIT干预,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及计数结果、血清和BALF中IL-10水平及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BALF和血清中IL-10浓度分别高于哮喘组和SIT对照组(均为P〈0.01),哮喘组和SIT对照组BALF和血清中IL-10浓度低于SIT治疗组(P〈0.01,P〈0.05);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显著高于哮喘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P〈0.01),而SIT治疗组CD4+CD25+Tr百分率分别高于哮喘组和SIT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上调体内IL-10和CD4+CD25+Tr趋于正常状态可能是SIT治疗哮喘有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湘燕  张程  王娜  徐琳  吴瑞明  杨杰  钱佳北 《中国药房》2011,(36):3394-3395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0.35mg·mL-1,肌肉注射,每周3次;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2组患者均观察1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CD4+、CD4+/CD8+、B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CD8+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B淋巴细胞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CD8+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增强COP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在COPD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恶性血液病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CL组、LM组和MM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肿瘤能力减弱,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