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求答疑者:向丽梅答: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白术、防风、附子、生姜组成,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临床应用的指征是风寒湿痹初见化热者。例如并无明显发热  相似文献   

2.
《国医论坛》2021,36(5):11-12
本文作者临床异病同治,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发热疼痛、腱鞘炎、绝经后骨质疏松骨痛、不明原因关节疼痛诸案,因其病机均为风湿热痹阻、气机不畅,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相符,故收佳效。  相似文献   

3.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临床验案为例,介绍运用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临床效用较为显著,以期对传承中医药学术、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牛晓亚 《河南中医》2006,26(12):69-70
白芍又名金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白芍性凉味苦酸,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相似文献   

5.
十四、《伤寒论》中药同名异的三个方剂是什么?其主治证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同而方名各异的三个方剂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三方虽药物组成相同,但由于方中桂枝和芍药的用量不同,故其主治证各异。桂枝汤,桂枝和芍药用量相等,重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故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症见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见鼻鸣干呕等。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倍量于桂枝,重在缓解急迫而止腹痛,故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所致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辉 《新中医》2001,33(5):71-71
芍药性凉,味酸、甘、苦,人肝脾两经;功能养血敛阴,柔肝缓冲,止痛收汗,主治胸腹胁肋痛、泻痢、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肌肉挛急等。下面就芍药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管窥之见1 芍药配熟地黄—乙癸同治,肝肾并补 芍药配熟地黄(包括芍药配当归,芍药配川芎),见于四物汤。四物汤补血滋阴,通治血家百病,一切补血诸方皆可从四物汤化裁。盖肝主藏血.赖肾水以涵之,补血者当求之肝肾,芍药配熟地黄,“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人肝,敛阴养血”,乙癸同源,肝肾并补.最为妇科临床所常用。笔者遇气血于虚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证。仲景先用甘草干姜汤救其烦躁吐逆,更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液,使胫挛急者得以复伸。故吴遵程曰:芍药甘草汤,甘酸合阴,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相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过汗伤阴,发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荣血,不受补益者,并宜用之,真血虚挟热之神方也”。而医学心悟称“本方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这是程锺龄能以古方灵活运用之优点,益信本方为缓解肌肉经挛急之效药。本人在临床上亦以芍药甘草汤加味,而得有效验方三则,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为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桂枝辛甘发散,解肌祛风,温通卫阳;芍药酸苦微寒,酸能敛液,围护营阴。桂枝配芍药,解肌则卫阳通畅不伤阴;芍药辅桂枝,可以调和营卫;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风寒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补精液而养营阴;甘草甘平调阴和中。五药合用,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故主治太阳中风症;风寒表虚证。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凡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但有头  相似文献   

9.
<正>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篇,原是张仲景治妊娠腹痛之主方,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具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功效[1]。笔者用之治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热1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张某,女性,56岁,因多发性子宫肌瘤于本院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发热,体温最高达38.9℃,予二联抗生素静滴7 d后仍有低热,午后体温偏高,体温波  相似文献   

10.
高某,女,29岁,1984年6月19日就诊。高患产后出现发热,(体温在40℃以上)哈某医院曾多次用进口先锋霉素治疗不效。遂请高仲山教授诊治。证见:发热,腹痛,汗出,微恶风寒等。诊为产后发热,证属阳旦证。方药:桂枝10g、芍药15g、生姜10g、甘草10g、  相似文献   

1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颇具争议的一首方剂,原方由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术组成。历代医家对原文“去桂”持质疑态度,多认为应去芍药而保留桂枝。本方争议的核心点在于桂枝和芍药作用的差异,一般认为芍药不具备解表作用,去桂枝后整方几乎无解表作用而无法治疗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诸症。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深入探讨桂枝、芍药功效的差异,通过梳理历代本草有关芍药功用的记载,总结芍药的作用特点为通降和利下。通过分析原文,认为第28条的核心病机为体表营卫壅堵,心下水气阻碍营卫代谢。结合营卫理论,提出芍药的核心作用为通降营卫,促进体表营卫回流。本方保留芍药的目的在于促进体表营卫回流,疏通体表营卫壅堵,通降中焦营卫至下焦,利心下水气,使邪气从小便走。去桂枝的目的在于桂枝主升,与通降的抗病趋势相悖。结合两则临床案例,初步验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合理性,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了本方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平,主邪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芍药的应用可见于汗、下、和、清、补、消等方剂中,其功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益阴和营,如桂枝汤类;②柔肝,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③养血和营,如当归四逆散;④利小便,如真武汤。前3个方面,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唯利小便功用却鲜见于文论。笔者认为,芍药利小便作用,自其被发掘之日起,就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武汤中芍药的应用即可证明之。 原文二“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相似文献   

13.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14.
桂枝是《伤寒论》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方剂用到桂枝,冠以桂枝为名的方剂就有24个,现将桂枝配伍运用归纳如下: 一、与芍药配伍的应用桂枝辛温,能解肌表,温通卫阳,是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主要药物,若与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配伍,更能增强调和营卫之功,使其解表而无大汗之弊,止汗而无敛邪之虞。《医宗金鉴》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以桂枝、芍药为主的方剂,除治疗中风表证外,还能治疗“病常自汗出”  相似文献   

15.
1.解肌和营适用于太阳中风,卫气失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之发热。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技杨主之。”方中,桂枝辛温,能直通阳气,祛风散寒,驱邪于外;芍药酸苦微寒,收敛明液,和营于内,佐桂校以增强解肌祛尺之力;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捷外之功。诸药合用,使卫气得固,营不外泄,营卫和调,则发热可除。2.发汗解表运用于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闭遏,营明郁滞之发热。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着,麻黄汤主之。’访中,麻黄辛温发开,开股理,…  相似文献   

16.
霍璇 《中医临床研究》2013,(14):101-10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龄发热患者的效果。方法:治疗组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给予桂枝去芍药汤口服,自制退热膏穴位贴敷。结果:配合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退热明显快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桂枝去芍药汤的意义在于调营卫和阴阳;清热生津,通肠利腑;解肌生津退热之力。  相似文献   

17.
<正> 经典巨著《伤寒论》一书,397个条文中涉及桂枝的有72条之多,113方中有41方用桂枝,在此我仅就该书有关桂枝的应用作如下讨论。一、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中风,风邪袭来,营弱卫强,证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脉浮缓,仲景用桂枝伍以酸甘敛阴之芍药以调和营卫敛阴和阳,而奏解肌固表之效,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中气素虚气血两亏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风,少腹拘急,四肢酸痛,仲景在桂枝汤原方中倍增芍药,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信息     
<正> 当归芍药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卵巢功能低下当归芍药散为汉·张仲景所创,见于《金匮要略》。方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等药组成,原方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痛,”“妇人腹中诸疾痛”。上海中医学院刘平应用本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平均有效率达69.1%,对其主要临床表现的改善率为:头身发热87.5%,头晕眼花87.5%,便秘65.4%,食欲不振60%,胃痛75%。本方对卵巢功能低下的有效率为69.2%,临床观察发现,本方对改善血管运动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9.
要研究本条应该去桂、还是去芍,我提出下面三项来分析:1.这条经文,既为救逆,首先要了解为何变成坏症,当然因误服桂枝汤.那么桂枝汤既不是原症的方,可不可再来尝试.2.桂枝汤中芍药,近人都用白芍,我是怀疑的.或谓用白芍以敛汗,那么,为何自汗、盗汗诸方,不借重芍药,而于葛根汤证的无汗,反用芍药呢?3.芍药与桂枝的功能问题不解决,对本方的去桂、去芍就容易惹出不同的纠纷来.关于第一项,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当是葛根汤症.误服桂枝汤,或经误  相似文献   

20.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291-292
芍药,汉代以前无赤、白之分,通称芍药。《神农本草经》称其能“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瘾,止痛”。自梁代陶弘景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以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赤、白芍各自的功用,并逐渐重视二者的区别。现代方书多记载白芍能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常用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