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学中的气,可分为二类:存在于正常机体内的称为内气,存在于自然界的称为外气。内气和外气是相互沟通的。内气是一个概括名詞,实质上是指真气而言。因为真气是体内諸气的根本。所謂脏腑之气、营卫之气、宗气、阳气、經絡之气、胃气等,无非是依真气的不同分布、不同性状,从而发揮不同生理功能而有不同名称而巳。一、真气的概念 (一)眞气的来源:《内經》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又說:“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說明人体后天的真气,虽有秉賦于先  相似文献   

2.
<正> "下合穴"作为一组特定穴的称谓,始见于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讲义》.笔者认为对这组俞穴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现试以古今文献对"下合穴"有关问题进行考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同道教正.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教材与辞书关于下合穴的诠释存在着概念不甚明确的问题.现以1979年版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为例,该书在经络俞穴篇中写道: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俞穴.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  相似文献   

3.
自从党的“百家争鸣”的政策提出以来,学术界争论风气大大地活跃起来,我们中医界也并不例外,也想通过争鸣,把祖国的医学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从最近所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涧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  相似文献   

4.
仲景《伤寒论》讲不讲“传经”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没有所谓“传经”的其病或其证,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今天既然有人根据仲景时代本有“传经”的所谓古训来讨论仲景学说与“传经”理论,那末就有必要把这两个方面都结合起来加以研讨。因为“传经”之说,毕竟还是属于理论范畴,理论最终还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早在一千七百余年前,张仲景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来论述“传经”问题的。现试述个人浅见。首先,我们不妨简略探讨一番仲景对所谓古  相似文献   

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名言。但考历代医家所论,皆着眼于“恬憺虚无”,强调无为、无欲;而对“真气从之”一般都以元气顺从,一言了之。唯秦伯未先生认为:整段话是全篇的主脑,而“避之有时”,“真气从之”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从而,突出了“真气从之”在整篇中的重要性。《上古天  相似文献   

6.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曰:“真气着,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何为”真气”,不外‘真气”或”宗气“,或“肾气”、“元气”,抑或“正气”。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诚然,“宗气”乃水谷精气与自然之清气相合而成,但综观全文,“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此乃“宗气”所能为焉?“宗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况且在《内经》中未见直言“宗气”即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合  相似文献   

7.
《灵枢·贼风篇》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令人病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指出“贼风虚邪”极易伤人致病。王冰注云:“邪乘虚入,谓之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历代医家对此也分别指出贼风是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虚邪是乘人体之虚而伤人的邪气。其实“贼风虚邪”是外恶邪气的统称。《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相似文献   

8.
试谈“肾主纳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主纳气的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然而历代医著中对其论述较少,且观点不尽相同,有必要深入探讨之。肾主纳气一词,《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却多次论及肾与呼吸有关,《素问·逆调论》曰“肾者……主卧与喘也”,《素问·经脉别论》曰“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均指出呼吸异常可以由肾所致。《难  相似文献   

9.
文章追溯了“担截法”的历史渊源;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提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裁”的观点和十二个常用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了古人对担、截二字的解释和个人对此二法的理解,指出这二法是针灸临床上普遍应用又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人们自觉地采用很少,多为被动地运用,对其实用价值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对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见解如下:1.转反戾,是描述患者辗转反侧、时而反张、时而屈曲的体态,在症状学上这通常是痉挛性疼痛的典  相似文献   

11.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唱出肺“通调水道”一曲。笔者欲就此立题,作以探讨,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12.
中医强调临症制宜的圆通灵活性,张景岳谓之“用方之意”。这一包含在治则治法中的技能与艺术,若仍借张氏用词,姑可谓之日“方略”。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略抒己见。揆度权衡以应机《内经》反复指出:“揆度奇恒”(《素问·  相似文献   

13.
试谈“冲任不能独行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任二脉并非正经,乃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脉络,在月经产生与行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独行经。月经的产生,首先始于肾气盛。《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其原因如下:一  相似文献   

14.
《内经》在12篇中明确提出23个“真气”。这23个“真气”,实际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气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抗御邪气《内经》中有13个“真气”是与邪气相提并论的,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此外《内经》还有103个“真”字,有30多个“真”字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思想方法也是基本特点之一。但辨证论治的“证”字究竞和我们在临床上所说的症状和随症加减的“症”字有何不同,谨就自己简单认识试谈一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指导意义。但我们初学时,常常认为随症加减就是辨证论治,把“证”和“症”混为一谈,经过进一步学习和临床体会,“证”和“症”确实大有差异。 [证]:中医所说的“证”有很强的概括性,它包括了病理变化,又标明了诊断结果和治疗大法。通常对“证”的说法有二:一是为  相似文献   

16.
脾与胃合,居中焦。胃主受纳,脾司运化。受纳,是指承受、容纳水谷;运化,是指转运、变化,包括了消化水谷,化生营血,输布精微,运化水湿等功能。脾胃受纳和运化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后天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7.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8.
真气辨     
一、指正气《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谓:“真气”是由受于先天的原气和后天得之于呼吸饮食之气相结合而成。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密切相关,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疟论》云:“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就是说,在阴阳尚未交并的疟未发时,进行治疗,正气得安,邪气即亡。《灵枢·天年》也云:“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上真邪对举,说明《内经》作者是把真气作为正气看待的。  相似文献   

19.
“淋”是临床上常会遇到的一种病证,与现代医学中所称的淋,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探讨祖国医学实践的经验,先从中医的文献来加以论述。一、有关淋病的探索内经没有“淋”字,正像没有“遗精”“白浊”一样(注一)。但我们可以从叙述“溲”“小便”“癃”“溺血”“膀胱”这些有关的材料去理解和探讨当时有关“淋”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針刺补泻手法种类頗多。古今医家为了使初学者容易理会和掌握,常以飞禽走兽的动作形象来描述針刺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如雞足刺、青龙摆尾、龙虎交战、二龙戏珠等。为了继承古人的經验,对龙虎交战的有关文献,命名含义、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項等,談談我們的不成熟体会和点滴心得,請同志們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