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囊膜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术中利用黏弹剂配合玻璃体切割术,对35眼囊膜已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摘除及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5者30眼,占85.7%;0.1~0.4者4眼,占11.43%;0.1以下者1眼,占2.8%。未见任何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于显微手术的开展,黏弹剂及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复杂的囊膜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摘除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变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技巧。方法 对28例(28眼)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前房4眼。术后矫正视力〈0.1者3眼,0.1-0.4者9眼≥0.5者1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7眼,植入睫状沟内11眼。术后4眼出现瞳孔区纤维蛋白渗出,1眼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后囊破裂的外伤国性白内障可行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  相似文献   

3.
角膜穿孔伤并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2例(32眼)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的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13眼采用Ⅰ期角膜缝合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9眼采用Ⅱ期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1-3月,视力≥1.0者4眼,占12.50%;0.5-0.9者19眼,占59.38%;0.1-0.4者6眼,占18.75%;0.1以下者3眼,占9.38%。结论角膜缝合,晶状体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合手术的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同时须对术中、术后并发症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1999,19(3):172-174
目的评价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后囊破裂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480例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49例后囊破裂,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视力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囊破裂率为3.3%,70%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0%患者为睫状沟,89.9%患者出院时裸眼视力≥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后囊破裂,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60例62眼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囊的破裂情况及晶状体是否脱位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术后3月裸上视力〈0.05者3眼占4.8%,0.05~0.25者12眼占19.4%,0.3~0.5者20眼占32.3%,0.6~1.0者眼占25.8%,〉1.0者11眼占17.7%。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囊的破裂情况及晶状体是否脱位选择不同术式是脱残、脱盲的  相似文献   

6.
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技巧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对13例13眼上述的白内障采用虹膜切开法完成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果术后矫正视力0.1者1眼,0.2-0.4者5眼,0.5-0.6者4眼,0.8-1.0者3眼。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虹膜切开法完成伴僵直小瞳孔的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方法 在67例68眼中,67眼进行了超声乳化吸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眼行囊外摘出术。结果 术后1周视力数指2眼(2.9%),0.1 ̄0.4者21眼(30.9%),≥0.5者45眼(66.2%),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囊以及对玻璃体溢出者进行眼前段玻切,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内,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26例合并心血管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在心电监护下对伴有心血管病的老年性白内障126例140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98眼,白内障囊外摘出及晶状体植入42眼。结果 术中血压升高、心律变化、心肌缺血28例,经处理好转。术后矫正视力≥0.5者87眼占62.1%,0.1~0.4者43眼占30.7%,〈0.1者10眼占7.2%。结论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术中应用心电监护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最佳时机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48例(52眼)4~12岁的小儿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外伤性白内障36例(36眼),先天性白内障12例(16眼),随访时间6~24月。结果 术后葡萄膜炎及后囊增生明显较成为严重,术后视力0.1~0.5者28眼占53.8%,〉0.5者16眼占30.7%。结论 小儿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是脱残、脱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损能否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方法 对34例晶状体后囊破裂外伤性白内障,利用残余后、前囊为依托行后房型人工晶状植入术。结果 随访3~17月。34例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矫正视力≥0.5者28眼占82%,0.1~0.45眼占14.7%,0.051眼。经用Purkinje法检测,其偏心、倾斜与常规手术无明显差别。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损后可以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17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伴有明显的白内障者实施了此联合手术。先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再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最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2月~3年,平均13月。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2月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广泛视网膜冷凝后视力下降。术后早期16例(1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术后7~10d消失。2例(2眼)术后有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眼)术后2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例(3眼)术后后囊浑浊,未影响视力。结论此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要求有熟练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2.
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瞳孔夹持合并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12例(12眼)中10例瞳孔区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完全夹持,2例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大部分夹持。手术将后囊中心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嵌入后囊后。结果术后近期人工晶状体前出现絮状渗出者3例,低眼压者2例。随访半年以上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矫正视力在0.3~0.8之间。人工晶状体体部无倾斜。位置稳定,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囊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后人工晶状体嵌顿术可以解除人工晶状体对虹膜的刺激,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较轻,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3.
楚美芳  张倩  柴芳  王从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29-1932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后效果分析,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01-01/2015-01-01的5 a间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1例57眼,进行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后效果、并发症分析。
  结果:先天性晶状体脱位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晶状体半脱位和Marfan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57眼中1眼为Marchesani综合征继发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术后视力无改善,其余56眼(98%)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方式: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眼(5%);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眼(14%),其中1眼行囊袋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经角膜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39眼(68%),其中2眼联合小梁切除术,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内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5眼(9%);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硅油注入术2眼(4%)。
  结论: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经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术后效果。对于晶状体半脱位范围<90°者,可单纯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半脱位范围90°~180°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80°者,经角膜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效果优于晶状体囊内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根据患者晶状体脱位程度,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微创的手术方式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唐胜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05-2106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张晓丹  方健  吕红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66-1867
目的:回顾性评价晶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用于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疗效。
  方法:对31例31眼因钝挫伤导致晶状体脱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晶状体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小梁切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术后1wk;1,3mo术眼眼压、视力。
  结果:患者31眼全部成功摘除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联合小梁切除术6眼,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9眼,后房缝线固定晶状体15眼。一期植入16眼,二期植入8眼。术后31眼眼压全部控制正常。有23眼术后矫正视力0.3以上。
  结论:晶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人工晶状体植入类型及联合小梁切除术,以控制眼压,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32眼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取硅油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平均9)mo。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光感~数指/眼前者3眼,0.02~0.1者10眼,〉0.1~0.2者12眼,≥0.3者7眼。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失代偿、人工晶状体移位或硅油残留等。结论: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We reviewed the records of 2,100 consecutive eyes that had undergone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between January 1981 and December 1989. Of these eyes, 21 had inactive and four had active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at the time of cataract extraction. Twenty-one eyes with inactive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received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nd four eyes with active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had both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nd pars plana vitrectomy with endophotocoagulation.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27 months. Final visual acuity was 20/40 or better in 12 of 25 eyes (48%). Of 25 eyes, five (20%) showed progression of the retinopathy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wo (8%) developed macular edema.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as well tolerated in most ey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78例78眼。外伤至手術时间为5天到7年。Ⅰ期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76眼,其中聯合小梁切除1眼,聯合玻璃體前段切除1眼;Ⅱ期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2眼。術后随访3個月至3年,視力在0.4以上者54眼,占70%。術后常見并發症为角膜水腫、前房滲出物、前房出血,后期为后囊混濁。对手術时期的選择,并發症及其处理進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常并发白内障,多伴有进展性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术中及术后易出现悬韧带相关并发症,白内障手术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很少. 目的 分析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PEX性白内障(PEXC)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疗效,探讨其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EXC手术的21例23眼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根据悬韧带异常的程度分为晶状体震颤和不全脱位2种类型,其中晶状体震颤18眼,晶状体不全脱位5眼.按照Emery核硬度分级法分为Ⅱ级核4眼,Ⅲ级核9眼,Ⅳ级核7眼,Ⅴ级核3眼;晶状体震颤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标准囊袋张力环(CTR)或改良CTR(MCTR)及IOL植入术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CTR及IOL植入术;Ⅱ级或Ⅲ级核伴晶状体不全脱位者行超声乳化联合MCTR及IOL植入术;Ⅳ级或Ⅴ级核伴晶状体不全脱位者行白内障囊内圈套摘出、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对患者共随访3个月,分析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及术眼术后视力、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前囊口、IOL位置变化. 结果 晶状体震颤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其中植入CTR者10眼,MCTR者3眼,囊外摘出联合CTR及IOL植入术4眼,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1眼.晶状体不全脱位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1眼,白内障囊内圈套摘出、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4眼.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4眼,>0.3 ~≤0.5者6眼,>0.1~≤0.3者8眼,≤0.1者5眼,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9,P<0.01);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6.82-±2.25)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为(16.12±2.6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8,P>0.05);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瞳孔不易扩大、角膜水肿、晶状体皮质残留和后囊膜混浊. 结论 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PEXC手术复杂、并发症多,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应依据悬韧带异常程度、核硬度和晶状体是否脱位,术前应认真行自然瞳孔下及扩瞳后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