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位理论在蚊虫种间竞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蚊虫种间竞争规律。方法:引入生态位理论,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分离等生态位特征的测度,对蒙山上的两种优势蚊种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在同一生境中的竞争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并对这两种蚊虫在温度、时间资料序列上的二维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两种蚊虫在资源利用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比例,于是产生竞争。骚扰阿蚊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且与淡色库蚊有较大的重叠,从而在竞争中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口岸蚊虫种群和分布。方法灯诱法和捞勺法。结果2005—2007年间上海口岸共捕获蚊虫6属18种,其中按蚊属1种,伊蚊属3种,阿蚊属1种,库蚊属10种,曼蚊属1种,骚扰蚊属2种,背点骚扰蚊在上海首次捕获。广泛分布的有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结论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是上海口岸可能骚扰人的常见蚊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阴市蚊虫种群及密度,为防治蚊虫及蚊媒病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0年采用诱蚊灯法对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中的蚊虫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到5种蚊虫,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其中淡色库蚊占比例最高,为96.01%。2008、2009、2010最高蚊密度分别在9月、8月、7月,分别为3.31、5.14、6.86只/(灯.h)。蚊密度(y)与气温(x)的回归关系为y=0.000 4 x3-0.014 9 x2+0.201 6 x-0.946 9。结论淡色库蚊是江阴市最主要的防治对象,5-10月是蚊虫防治的主要时期,当日均温大于11.0℃时应开始注意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北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自然界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鉴定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使用生物学信息软件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9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威县、平乡县采集蚊虫3属4种共2 638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69.6%(1 835/2 638);其次为骚扰阿蚊,占20.5%(541/2 638)。从平乡县油召乡的蚊虫标本获得1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浓核病毒,基因型属短浓核病毒属成员。结论 该次河北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威县和平乡县以淡色库蚊为主,平山县以骚扰阿蚊为主,并在平乡县油召乡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浓核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方法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种监测方法捕获蚊种和构成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黑箱法监测以淡色库蚊为主,除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外,监测到少量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2种监测方法捕获蚊虫雌雄比差异较大,黑箱法接近1∶1,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均为雌虫。2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黑箱法操作简单、安全,更适于在虫媒病高发地区用于蚊虫密度监测、样本采集。  相似文献   

6.
北京口岸地区蚊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北京口岸蚊虫的种类和季节消长,为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虫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勺捞法。结果共捕获成蚊14270只,经鉴定为4属6种,分别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共捕获蚊幼虫114条,为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为北京口岸的优势蚊种,活动高峰为9月。结论北京口岸蚊虫控制宜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1988年陕西省丹凤县住房、牛棚蚊虫密度的监测结果,共监测出3属9种蚊虫,以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成蚊活动时间为5月中旬至11月中旬,9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康市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场所蚊类种群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蚊密度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结果2005—2007年在3个县9个村的居民室内、畜圈各45间及野外9处共捕获成蚊4属6种31396只。其中中华按蚊615只,帕氏按蚊334只,淡色库蚊2286只,白纹伊蚊36只,骚扰阿蚊28123只,三带喙库蚊2只,总密度146.37只/人工小时。骚扰阿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淡色库蚊。畜圈蚊虫占捕获总数的92.37%,密度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最高峰。结论海拔低、雨量多、潮湿、阴暗、通风不好的畜圈内蚊虫密度高,初步推断淡色库蚊可能为安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掌握安徽省蚊虫的分布特点及生态习性,为蚊虫及蚊媒疾病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及人工小时法。结果本次调查共诱捕成蚊2086只,分属2亚科4属5亚属10种。夏秋季节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67.79%),淡色库蚊(12.03%)、二带喙库蚊(11.79%)、骚扰阿蚊(5.03%)和中华按蚊(1.58%)为该季节的常见蚊种。不同地区和生境蚊类种群结构差异较大。结论研究区域蚊类种群结构除与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划有关外,还与孳生环境类型和生境多样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灭蚊工作中必须根据当地蚊类种群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控制蚊虫和蚊媒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国境口岸不同蚊种的核糖体基因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分子鉴定方法及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针对蚊虫的rDNA核酸序列保守性,设计扩增rDNA-ITS2编码区的PCR引物,对广州机场、江门和湛江等国境口岸采集的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等成蚊和实验室喂养的蚊幼虫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已知蚊虫的rDNA-ITS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同蚊虫的rDNA-ITS2扩增片断长度不同,M2引物对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的扩增片断分别为447bp-520bp、432bp-438bp、527bp-586bp、439bp-448bp和644bp。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显示,尖音库蚊组和三带喙库蚊聚类为库蚊属,再与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聚类为库蚊亚科,库蚊亚科再与中华按蚊进行聚类,分子进化与蚊虫形态学鉴定的亲缘关系保持一致。[结论]建立的rDNA-ITS2分子鉴别技术可成功地应用于国境口岸范围内成蚊和幼蚊的亚科、属和种的区分和确定系统发育关系。这可以弥补蚊虫形态特征信息量的不足等传统分类系统的缺点,对国境口岸范围外来的或新发现的蚊种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骚扰阿蚊种群诱捕数量的环境气象因素的强弱指示性.方法通过人帐诱捕法、网捕法等捕获成蚊,并记录同时刻的环境气象因素.应用SAS统计,多元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 SAS统计证明骚扰阿蚊的种群活动主要在夜间,影响其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速和温度.其他方法则表明在影响骚扰阿蚊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而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季节消长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环境气象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变化,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云南边境地区蚊虫群落及地理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对云南省15个边境县市蚊虫群落的优势种及分布、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地理生态位进行了分析。方法:捕蚊、白天采用人工诱捕法,夜间吸蚊器捕捉,结果:农村畜圈及人房周围夜间活动蚊虫优势种共6种,包括三带喙库蚊、棕头库蚊、霜背库蚊、伪杂鳞库蚊、中华按蚊和迷走按蚊;野外竹林树林白天活动蚊虫优势种共5种,分别为:白纹伊蚊、伪白纹伊蚊、圆斑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蚊虫多样性指数变化顺序:农村畜圈及人房周围生态,沧源(2.0920)>瑞丽(2.0355)>盈江(1.9521)>景洪(1.8193)>马关(1.7234)>耿马(1.6857)>勐腊(1.6717)>金平(1.6709)>双江(1.6488)>孟连(1.6444)>勐海(1.5688)>畹町(1.4616)>河口(1.7447)>沧源(1.6576)>耿马)>保山(1.2364);野外竹林树林生态,河口(2.1630)>景洪(1.9355)>勐腊(1.7447)>沧源(1.6756)>耿马(1.6734)>盈江(1.6258)>潞西(1.6015)>畹町(1.5948)>瑞丽(1.5318)>勐腊(1.1619)>勐海(1.0561)。各地蚊虫多样性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夜间活动蚊虫中、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及伪杂鳞库蚊地理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别为:0.8586、0.8382和0.8015;白天活动蚊虫中,白纹伊蚊地理生态位宽度最大(0.895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东不同地区蚊类的嗜血习性,并对常见蚊种选择吸血宿主的嗜好作出判断。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采集不同场所的蚊虫,鉴定蚊种后,将其杀死作胃血沉淀试验,对血源相近的宿主在不易鉴别时,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方法。结果从人房、家畜舍及野外共采集蚊虫14种,获得胃血标本13 283份。不同蚊种的偏嗜性不同,淡色库蚊的嗜血范围广泛,但以人血和鸡血为主,兼吸其他动物的血;三带喙库蚊主要嗜吸牛(羊)、马(驴、骡)、猪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华按蚊的主要嗜血对象是牛、羊,其次是马、驴、骡、猪,而吸人血者较少;骚扰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猪、鸡及其他家畜、禽血。另对山东地区其他6种蚊虫也进行了选择吸血宿主嗜好的判断。结论蚊虫对人或不同动物的血液有不同的偏嗜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陇县蚊类种群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对县区6类不同生态环境定时、定人、定点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结果陇县城区采获蚊虫4属6种,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7~9月间,蚊幼虫平均容器指数为52.02,房屋指数为55.45;成蚊帐诱法监测密度为8.85只/h,人工小时法监测密度为42.5只/h,诱蚊灯法监测密度为4.29只/h。成蚊密度农村居民区较高,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牛圈、室内,白纹伊蚊仅在轮胎堆放处等特殊场所分布。结论初步摸清了陇县蚊类的种群构成和生态分布,为开展蚊虫防治,预防虫媒传染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区养殖场所蚊虫密度及种群构成。方法人工小时法。结果共捕获成蚊6 402只,平均蚊密度为241.58只/人工小时,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80.68%;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94.91、38.26、8.42只/人工小时。结论针对控制乙脑的灭蚊活动不应忽视养殖场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和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相关环境气象因素的强弱指示性。方法在蒙山大洼林场生境中,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等4种方法采集骚扰阿蚊成蚊,并同时记录采集点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度及降雨量等环境气候因素。应用SAS统计,多元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结果 将每一时刻前1 h骚扰阿蚊诱捕数量和相应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及风速作为自变量加入到:yt=yt-1 c+bo+∑bixi+ωt公式中,取置信水平F=2,取得的数学模型是:y=0.553 7+0.577 6C-0.032 1W+0.020 1T(复相关系数为0.95,标准估计误差为0.33)。由此分析表明在影响骚扰阿蚊种群活动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中风速和温度的作用比相对湿度和光照度更为重要。其他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骚扰阿蚊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最适宜骚扰阿蚊种群活动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为80%~90%,光照度为1~300 Lx,在风速小于0.50 m/s时,和捕蚊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降雨量、温度及土壤的相对湿度对骚扰阿蚊季节消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相对湿度、光照度、光照时数、风速却不明显。结论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综合性的,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现代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对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11种医学革螨在39种小兽宿主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方法生态位宽度用Levins模型测定;生态位重叠用Colwell-Futuyma模型测定,并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生态位重叠群的划分。结果(1)11种革螨中,互助真厉螨及巴氏下盾螨的生态位最宽,分别为0.1067和0.1044,特氏厉螨及三峡血革螨的生态位最窄,分别为0.0390和0.0365;(2)特氏厉螨与土尔克厉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及金氏厉螨、橄形血革螨与巴氏下盾螨的种群分布相似性大。结论生态位宽度可以作为评价革螨宿主特异性的定量指标,革螨种群分布的相似性与其宿主的相似性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受其动物分类学远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南京市区蚊虫种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近年来蚊虫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以便掌握该市蚊虫种类的分布,为科学指导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电动捕蚊器或网兜捕捞成蚊鉴别种类;捕捞幼虫带回饲养,羽化成蚊后鉴别种类。结果2004~2005年共捕捉到成蚊30 815只,分别是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摇蚊,分别占69.25%,16.71%,5.34%,4.38%,3.00%,2.00%;7~9月是该市蚊虫活动高峰期。结论本次调查共发现6种蚊虫,淡色库蚊所占比例最大,全年1~12月都有活动,仍然是南京市区的优势蚊种;南京市区首次发现中华按蚊,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季节消长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 骚扰阿蚊的全年活动期为6个月,呈单峰式,5月上旬开始捕获成蚊,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11月中旬成蚊消失。网捕法在季节消长方面更为重要。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骚扰阿蚊的季节消长产生作用,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蚊虫季节消长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 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