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垂直距离的正确重建是义齿制作的关键,要全面地评价修复效果和颜面外观,对软组织形态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模拟4种不同的垂直距离,并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19名正常者,牙失交错位时的33项与垂直距离相关的颜面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获得了21~24岁年龄组正常者不同垂直距离时的颌面部软组织的参考值;(2)当垂直距离增高>3.0mm时唇下部的角度测量项目受到明显的影响,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垂直距离与唇下部的角度测量项目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垂直距离变化将对唇下部软组织形态特别是角度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垂直距离的正确重建是义齿制作的关键,要全面地评价修复效果和颜面外观,对软组织形态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模拟4种不同的垂直距离,并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19名正常He者,牙尖交错He位时的33项垂直距离相关的颜湎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获得了21-24岁年龄组正常He者不同垂直距离时的颌面部软组织的参考值;(2)当生垂直距离增高〉3.0mm时唇下部的角度测量项目受到明显的影响,进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TMD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形态影响。方法:对无牙颌TMD垂直距离减低的48例患者恢复垂直距离前后,拍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TMD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形态主要发生在面下1/3, YA角, MPA角N-Me距离均增加,并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恢复垂直距离后,下颌颏部向下向后顺时针移位, TMD症状缓解。结论:恢复无牙颌咬合垂直距离后,下颌颏部向下向后顺时针移位, TMD症状缓解,面部形态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探讨垂直距离变化对面颌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四种不同垂直距离,对19名正常He者的33项面颌部软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结果:下唇方肌,三角肌,颏肌肌纤维随垂直距离变化较明显。结论:唇下部软组织受垂直距离的影响较唇上部明显;在重建垂直距离时,临床医师们应对唇下部软组织形态变化更加以重视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X线头影测量一直以来应用在正畸和正颌外科领域,在口腔修复中应用相对较少。近年来,X线头影测量技术被应用于口腔修复中,尤其是在临床咬合重建中对垂直距离进行预测、评估、量化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X线头影测量在口腔修复中确定垂直距离时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牙列重度磨耗对面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重度磨耗对面高度的影响。方法 用Willis(威利斯)垂直测量尺测量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面中高,姿势位面下1/3高度(垂直距离),牙尖交错位面下1/3高度。结果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面中高及息止盼间隙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磨耗组面中份高度与垂直距离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对照组面中高与垂直距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列重度磨耗可导致垂直距离降低但息止耠间隙并未增大。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8):512-515
目的为探索垂直距离与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关联性,研究确立垂直距离的新方法。方法以100例50岁以上咬合关系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hotoshop软件将其在治疗过程中拍摄的数码侧位片与X线侧位片重叠,测量垂直距离、软硬组织标志点间距离及相关角度,分析垂直距离与面部解剖标志点间距离及角度的相关性。结果测得垂直距离平均值为(62.83±6.11)mm,与年龄显著相关,但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部分面部解剖标志点间距离与垂直距离显著相关,且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其中下颌平面角是上述相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面部解剖标志点对临床确定垂直距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颅面部硬组织标志点进行分析,寻找一种更加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评估咬合垂直距离。方法 选择30名年龄在20~30岁的正常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Winceph 8.0测量软件进行描点和测量。结果 面中心角(CA)与面下角(LA)均值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147)。CA角和LA角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976,P=0.000),得出回归方程为y=0.298+0.997x。结论 可以通过CA角对咬合垂直距离进行评估量化,并且可以通过CA角来指导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2例戴全口义齿2~5年患者常规修复新总义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面部测量、头部X线片及(牙合)磨耗测量,发现面部形态的改变主要发生在下颌:面下1/3距离更接近面中1/3;(牙合)间隙减小;下颌颏点向下、向后移位;下颌体呈现顺时针旋转移位;上颌骨移位不明显,说明咬合垂直距离影响面部形态。(牙合)垂直距离恢复升高对无牙颌面部变化的长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陆尔奕  罗建平 《上海口腔医学》1997,6(4):219-221,232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测量技术,对19名正常He得,在正中He位时,颌面部与垂直距离相关的33个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获得了21-24岁年龄组各测量指标的参考值,并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比较。结果表明:测得的有关测量项目的正常值与其他文献的报道值接近,而且发现在正常垂直距离时,本组研究对象鼻、唇、颏突率不如白种人明显,上下唇位也较为前位。  相似文献   

11.
中线、垂直距离尺的制做与使用胶州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李玉涛,李桂岩解放军第一三五医院苏存瑞全口义齿的是否在中线,义齿的高低度是否符合生理要求,没有专用尺测量。一直沿用目视观查,这对眼有疾患者及初学者不易掌握。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制做了中线、垂直距离测量尺(图...  相似文献   

12.
《口腔医学》2015,(7):565-569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5 mm形成13个咬合垂直距离。应用咬合力计测量患者不同垂直距离的咬合力,同时用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活动,对垂直距离、咬合力和肌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1无牙颌患者的咬合力与垂直距离呈正相关(P<0.05)。2标准化咬肌(NMM)和标准化颞肌前束肌电幅值(NATM)与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3颞肌前束肌电/咬合力(ATM/BF)、咬肌肌电/咬合力(MM/BF)比值与着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 1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最大咬合力增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并非产生最大咬合力的区域。2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咬肌的肌电活动明显下降,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变化则不及咬肌明显。3咬肌肌电/咬合力、颞肌前束肌电活动/咬合力比值均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4在正常咬合垂直附近有一稳定区,该区内最大咬合力、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均不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应该重新评价传统的以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作为总义齿修复出发点的作法,即以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减去咬合时的垂直距离等于(牙合)间隙的方法。因为在应用此法时,常遇到的问题是面部测量易出错及息止颌位的不恒定。作者报道了一项关于无牙息止颌位面部高度和戴新的全口义齿咬合位时面部高度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口腔科临床精确测量有关参数的方法问题,作者自行研制了“口腔多用测距仪”。该仪器采用了位移传感技术,精度可靠,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口腔外直接读数并配装有可互换的颌间垂直距离和正畸专用测量工作头。应用该仪器对25名18~25岁的健康受试者,进行了颌间垂直距离和牙冠指数测量,结果表明颌间垂直距离为68.34±1.08mm,中切牙冠长为11.52±0.12mm,冠宽为6.31±0.11mm。口腔多用测距仪为临床、科研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20例牙缺失患者颌的垂直距离及与其相关的指标进行了测量,并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用LC—0530D型电子计算机运算,得到了最优回归方程,并随机抽样回代检验获得证实。为总义齿修复时确定颌的垂直距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人唇红形态学观察(附2600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对象选择面部发育正常,唇部无畸形,无疤痕,无炎症的正常儿童与成人。二、测量方法及标准:测量工具采用游标卡尺,计量单位定为毫米,测量标准有以下几项:A、上唇红高度:从唇峰高点到上下唇红接触线(息止(牙合)位)的垂直距离。B、下唇红高度:从下唇红缘正中点,到上下唇红接触线(息止(牙合)位)的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息止合间隙及面部距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80例有牙颌老年人及42例无牙颌老年人(已做总义齿修复)的息止间隙及面部的距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有牙颌老年人的息止间隙平均数为2.94mm,42例无牙颌戴有总义齿老年人的息止合间隙平均为3.86m。面中部距离多数大于垂直距离,占41.32%。面中部距离与垂直距离相等者不到三分之一,占31.32%,面中部距离小于垂直距离者占27.37%。本研究表明,老年人息止间隙大于青年人的息止间隙,面中部距离并不完全等于垂直距离,所有确定患者垂直距离的方法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测定垂直距离是制作全口义齿的重要步骤之一。传统的测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是用带游标横杆的钢直尺测量从鼻底到颏底的距离。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方法尚有一些不足之处:1.鼻底(鼻小柱)颇软,稍受钢尺抵压,即可上升1mm~2mm,因此有时测得的数据不够精确。2.游标横杆与钢直尺的关系始终固定为90°,这仅在对直面型患者进行测量时较为适用,而对凸面型及凹面型患者进行测量时,尺与测量区的组织不  相似文献   

19.
金属烤瓷固定桥具有逼真的色彩、精美的外观、稳定的性能越来越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我科 94年 12月至 97年 12月制作 6 1例全牙列金属烤瓷固定桥。经随访观察 ,均能较理想地恢复形态和功能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文共 6 1例 ,男 2 8例 ,女 33例 ,年龄 2 5~82岁 ,平均 5 8.5 3岁。2 .修复前基牙准备 全部病人均摄全景 X光片 ,了解全牙列的情况 ,基牙的数目、牙周、牙根情况。对患有牙体、牙髓、牙周、根尖周病的基牙按常规进行完善的治疗。3.操作方法 :3.1测量与贮存垂直距离。取模前首先用垂直距离测量尺测定患者垂直距离和正…  相似文献   

20.
无牙颌患者不同垂直距离时下颌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白乐康  胡燕萍 《口腔医学》2004,24(3):148-150
目的 探讨无牙颌患者不同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及髁状突的位置变化。方法 对无牙颌患者制作不同高度 (H-2 、H-6、H-10 )全口义齿 ,在头颅定位下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 ,比较分析SND、GoGn -SN、ANB、SL、SE测量值与垂直距离间的关系。结果 从H-2 到H-10 位SND、SL值呈逐渐增大 ,GoGn -SN、ANB值呈逐渐减小趋势。SE值从H-2 到H-6位时亦呈增大趋势 ,而在H-10 位时SE值明显减小。结论 随垂直距离减小 ,下颌骨颏部向前上、髁状突向后发生旋转移位。当垂直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时 ,下颌骨可能发生整体前移 ,而并非是髁状突继续向后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