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患泌尿系结石婴幼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对患婴肾脏功能产生的损害。方法对2008年9月中下旬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我院腹部B超筛查出疑似泌尿系结石的300例婴幼儿进行尿十二联和肾功能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300例B超筛查疑似泌尿系结石婴幼儿中有202例尿液pH值≤6.0(占67.33%);尿隐血阳性41例,阳性率为13.67%,其中34例尿液pH值≤6.0;尿蛋白阳性7例,阳性率为2.33%,且尿微量白蛋白(mA lb)均>0.15 g/L;尿mA lb阳性(≥0.15 g/L)31例,阳性率为10.33%;尿白细胞阳性15例,阳性率为5.00%。pH值≤6.0组隐血阳性率和尿mA l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H值>6.0组(P<0.025、P<0.05);pH≤6.0组白细胞阳性率与pH值>6.0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可对婴幼儿肾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加强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液中塔-霍粘蛋白(THP)及骨桥蛋白(OPN)水平与泌尿系结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6月于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泌尿系结石患者和健康无结石者的清晨空腹尿标本各65例,将其分为结石组和对照组。留取清晨空腹尿10m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验测定THP、OPN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石组患者尿液中THP水平为(26.01±4.65)mg/L,OPN水平为(170.59±27.32)μ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1±2.42)mg/L、(192.70±16.44)μ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THP与OPN在尿液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尿液中THP、OPN升高为泌尿系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泌尿系结石患者尿液中THP、OPN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二者代谢水平异常与泌尿结石的形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患泌尿系结石婴幼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对患婴肾脏功能产生的损害。方法对2008年9月中下旬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我院腹部B超筛查出疑似泌尿系结石的300例婴幼儿进行尿十二联和肾功能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300例B超筛查疑似泌尿系结石婴幼儿中有202例尿液pH值≤6.0(占67.33%);尿隐血阳性41例,阳性率为13.67%,其中34例尿液pH值≤6.0;尿蛋白阳性7例,阳性率为2.33%,且尿微量白蛋白(mAlb)均〉0.15g/L;尿mAlb阳性(≥0.15g/L)31例,阳性率为10.33%;尿白细胞阳性15例,阳性率为5.00%。pH值≤6.0组隐血阳性率和尿mAl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H值〉6.0组(P〈0.025、P〈0.05);pH≤6.0组白细胞阳性率与pH值〉6.0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可对婴幼儿肾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加强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输尿管结石梗阻患者和正常人膀胱喷尿情况,以探讨彩色多普勒在判断膀胱输尿管结石梗阻中的作用。因尿液由输尿管入膀胱呈喷射状,有一定速度,彩色多普勒可以较清晰地观察尿液流动信号(以下简称尿流信号),在分析输尿管结石中有一定价值。 资料和方法 本文病例组38例,其中第一狭窄结石11例,第二狭窄结石5例,第三狭窄结石22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29~63岁,平均42.5岁。结石大小在0.4~2.2cm。对照组选择正常人30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7~61岁,平均44.5岁。病例组及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评价血、尿透明质酸的测定在肾癌、肾盂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集41份血液和尿液样本,其中肾癌17例,肾盂癌14例,正常人1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尿液和血液样本中透明质酸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尿液中蛋白浓度,用SPSS 11.0分析血液、校正尿液的透明质酸浓度及其比值。结果:在41份血液样本中,各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份尿液样本中,比较经尿蛋白浓度校正后的尿透明质酸浓度,肾癌组与肾盂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41例样本的血尿透明质酸浓度比值,肾癌组与肾盂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盂癌患者尿液中校正透明质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肾癌患者。尿液透明质酸浓度可作为移行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肾盂癌的诊断及其与肾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泌尿系造瘘病人造瘘管最佳更换时间。[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门诊治疗室更换肾造瘘管和膀胱造瘘管病人57例,根据尿液pH值将57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26例病人尿液pH值<6.7,为低危感染类病人;B组31例病人尿液pH值≥6.8,为高危感染类病人。观察两组病人泌尿系感染和造瘘管堵塞情况。[结果]尿液pH值<6.7者第2周肾造瘘管通畅,无一例发生造口感染;第3周末3例出现造口感染,第4周末9例出现造口感染,其中有2例合并糖尿病,经口服抗生素和降糖治疗并加强换药后好转,无一例发生肾结石和血尿。尿液pH值≥6.8者第2周3例出现造口感染,第3周、第4周造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尿液pH值≥6.8病人发生造瘘管堵塞的几率高,应2周更换造瘘管1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泌尿系造瘘病人造瘘管最佳更换时间。[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门诊治疗室更换肾造瘘管和膀胱造瘘管病人57例,根据尿液pH值将57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26例病人尿液pH值6.7,为低危感染类病人;B组31例病人尿液pH值≥6.8,为高危感染类病人。观察两组病人泌尿系感染和造瘘管堵塞情况。[结果]尿液pH值6.7者第2周肾造瘘管通畅,无一例发生造口感染;第3周末3例出现造口感染,第4周末9例出现造口感染,其中有2例合并糖尿病,经口服抗生素和降糖治疗并加强换药后好转,无一例发生肾结石和血尿。尿液pH值≥6.8者第2周3例出现造口感染,第3周、第4周造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尿液pH值≥6.8病人发生造瘘管堵塞的几率高,应2周更换造瘘管1次。  相似文献   

8.
蔡云祥  钟欢 《临床医学》2004,24(4):42-42
本文以2 5例正常人血、尿CA -5 0测定值为依据,与2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血、尿CA -5 0测定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 0 1。对于缺乏敏感肿瘤标志物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来说,血、尿CA -5 0的测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膀胱移行细胞癌组2 5例,其中女6例,男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 3 3例BTCC及 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GFR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EGFR在正常膀胱移行细胞中呈阴性表达 ,在BTCC组中呈阳性表达 ,且中 /强阳性表达率与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复发与初发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EGFR的过表达与BTCC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在BT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和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以HCPT和THP膀胱灌注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分布,ELISA测定血清TGF-β1的水平.结果:膀胱灌注治疗后CD4+T细胞亚群均有显著性升高,HCPT治疗组升高(12.92±5.22)%,THP组升高(10.28±4.15)%,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CD8+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浸润性肿瘤及Ⅲ级肿瘤患者TGF-β1均有显著性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浅肿瘤及低分级肿瘤患者TGF-β1无显著性变化.结论:HCPT和THP膀胱灌注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前列腺肿瘤细胞PC-3的刺激作用。方法 培养PC-3细胞,试验组分别加入0.5,5,25,50,100ng/ml EGF,对照组不加EGF。继续培养3天,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EGF促进PC-3细胞的增殖,且随EGF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结论 EGF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其含量增高可能与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胃溃疡大鼠部分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大鼠消化性渍疡愈合的影响,进而阐明其抗溃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冰乙酸胃窦部浆膜下注射法制备大鼠消化性溃疡模型.70只实验大鼠被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泮托拉唑治疗组、硫糖铝混悬液治疗组及3个不同剂量(0.25、0.5、1.0/kg)壳聚糖治疗组.按Guth标准记分判定溃疡指数并计算溃疡抑制率;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用ELISA法测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壳聚糖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溃疡指数明显降低,溃疡抑制率升高(P<0.01);胃黏膜EGFR及bFGF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加(10D值P<0.05).0.25/kg壳聚糖治疗组血清EGF含量最高,与模型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及其他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壳聚糖可促进冰乙酸溃疡大鼠的溃疡愈合,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促进溃疡愈合作用可能与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EGF的含量及胃黏膜EGFR及bF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4例PGN、12例非PGN患者及13例正常人血清、尿液和肾活检组织hEGF含量。结果PGN组肾组织、尿hEGF含量显著高于非PGN和正常对照组,PGN组血清hEGF五非PGN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肾组织hEGF含量愈高,肾小球病理改变程度愈重;尿hEGF含量与肾组织hEGF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紫杉醇对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在调节黑色素瘤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揭示该信号通路与紫杉醇耐药的关系及相关机制。 方法以EGFR高表达的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迁移实验、MTT法和蛋白质印迹法,研究紫杉醇及表皮生长因子(EGF)通过EGFR信号通路对A375细胞凋亡、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结果(1)细胞凋亡:紫杉醇诱导的A375细胞凋亡随浓度升高而增强(P<0.001),同时紫杉醇(0.1 μmol/L)抑制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P<0.01);EGFR抑制剂AG1478可明显增加A375细胞凋亡并增强紫杉醇的诱导效果及对Bcl-2和Bax的影响(P<0.001);EGF单独处理对A375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其可抑制紫杉醇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及对Bcl-2和Bax的影响(P<0.001)。(2)细胞增殖:紫杉醇(0.1 μmol/L)可显著抑制A375细胞增殖(P<0.001)且该作用可被AG1478进一步增强但被EGF减弱(P<0.001)。(3)细胞迁移:紫杉醇(0.1 μmol/L)可显著抑制A375细胞的迁移(P<0.001),该抑制作用可被AG1478进一步增强但被EGF减弱(P<0.001)。 结论紫杉醇能够降低Bcl-2并增加Bax表达,从而诱导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和迁移,而这些抑制作用可被EGF激活的EGFR通路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外线照射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红外线组,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将模型对照组及红外线组大鼠制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模方法包括将30%酒精和2%水杨酸钠制成混合溶液,连续灌胃8周,每日1次,每次2ml,同时结合劳累(跑步)、饥饱失常(禁食)等多因素干预。待制模完成后,红外线组大鼠则给予红外线照射,每日照射1次,每次10min。于红外线连续照射20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膜中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2.10±0.65)分、(4.20±2.24)分]较弱,模型对照组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4.91±2.58)分、(6.75±2.63)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红外线组EGF、EGFR表达[其阳性染色评分分别为(2.75±1.01)分、(4.75±1.66)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外线照射能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EGF、EGFR过度表达,在胃黏膜病变愈合过程中能发挥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保留灌肠组(对照组)和表皮生长因子保留灌肠组(治疗组)。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血便等临床症状减轻情况,比较中药及表皮生长因子对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2例、有效6例、无效5例。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优于中药灌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月-12月门诊和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8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组织和各期银屑病皮损中SS和EGF的表达。结果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EGF明显高于静止期、恢复期皮损和正常皮肤(P〈0.01);各期银屑病皮损与正常皮肤中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可能是通过抑制EGF而在银屑病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erbB(neu)家族成员之一,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述近年来对EGFR的研究进展和它对乳腺癌的预测和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 (ICP)妇女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测定 3 6例ICP妇女血清及胎儿脐静脉血清EGF浓度 ,并与正常妊娠妇女 3 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ICP组孕妇血清EGF浓度及胎儿脐静脉血清EGF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ICP组胎儿脐静脉血中EGF浓度有随胎儿体重降低而下降的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ICP组及对照组孕妇血清EGF水平与胎儿脐静脉血清EGF水平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ICP妇女所发生的IUGR与孕妇血清及胎儿血中EGF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疗效。方法将56例鼻内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局部喷用EGF和bFGF,B组(28例)仅局部喷用EGF,比较术腔完全上皮化的时间和有效率。结果上皮化时间A组41.7±7.6 d,B组59.7±9.4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A组92.9%,B组89.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GF和bFGF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鼻内镜术后创面上皮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