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准,确定每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和归经归属,分别进行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归经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筛选出相关性变量因素,用于构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s Model,NNM)。同时,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四性、五味归属具有相关性(P0.05),与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NNM结果显示,热性、辛味、温性和苦味是影响中药肾毒性的前4位重要因素,热性排在重要性第1位,模型ROC曲线的AUC计算结果为0.739。结论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的中药肾毒性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该建模方法可为中药肾毒性及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中药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制剂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认可和信赖。然而,随着对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中药的肾脏毒性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整理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在查阅近30年国内外常见中药肾毒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中药肾毒性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肾毒性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药关木通、广防己所含马兜铃酸(AA)的肾毒性和致癌性对国际市场其它中药销售造成负面影响的现状,通过中药及国外传统植物药均存在毒性的客观事实,阐述了认识天然药物同样有毒副作用的必要性;同时以中药雷公藤为例说明必须辩证看待中药作用与副作用的两面性和以复方配伍的优势,前瞻性地防治中药肾毒性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从中药的物种基源把关,才是防止中药肾毒性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园  刘慧敏  钱文秀  马宁  宋丽丽  李遇伯 《中草药》2024,55(7):2332-2342
目的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分析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为中药增效减毒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收录的252味中药,汇总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研究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采用频数算法分析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级及毒性成分,总结分布规律。结果 筛选并纳入致心脏毒性药物共74味,同时具有其他脏器毒性的中药共65味,其中兼有肝毒性的中药最多,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次之。祛风湿药占比最高(除其他类),活血化瘀药、外用药次之;药味以苦为主,辛、甘次之;药性以温为主,寒、平次之;归经主入肝、肺、脾经;毒性以中毒为主。致心脏毒性的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其次为甾体类、萜类。结论 中药致心脏毒性临床病理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损伤;临床毒性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机制研究多以细胞能量代谢、离子通道为主;减毒方法包括炮制、配伍、针刺等;致心脏毒性中药多性温,味苦,归肝、肺、脾经,毒性等级多为中毒;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6.
支持向量机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111个肾毒化合物和90个无肾毒化合物的6 122个分子描述符,采用Cfs Subset Eval评价和Best First-D1-N5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特征描述符子集。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化合物肾毒性判别模型。收集通过造成肾小管损坏致肾毒性的39个化合物,与39个无肾毒化合物组成数据集,用相同方法构建化合物肾小管损坏判别模型。2个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马修斯相关系数均在70%以上。以22个有肾毒的中药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一步评价肾毒性判别模型,准确率达72.73%。用肾小管损坏模型进一步判别肾毒性模型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中药成分,其中10个中药成分可能通过损害肾小管致肾脏毒性,6个已有文献佐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2个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有助于开展中药肾毒性成分筛查工作,并为进一步研究肾毒性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4.1.2理性地对待中药的肾毒性。针对目前中药肾毒性的报道,作为一位中医学者,既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而应当做一些扎实的工作,仔细地弄清问题,提高认识,才能有助于以后的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4.2开展中药的肾毒性研究4.2.1广泛收集有关中药导致肾损伤的临床资料。4.2.2加强中药毒性的研究。加强对临床所报道的肾损害药物的研究,首先证实其肾毒性,进一步搞清其毒性成分、毒性作用机理、用药剂量等,使临床医生做到心中有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已立项,开展有毒中药的中毒机理研究,支持“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药肾毒性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可以借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以往认为无毒甚至作为保健品的中药,也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含马兜铃酸类中药的肾毒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1].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相关的法规,一方面对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药毒性的研究.现就中药肾毒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报道的所有可能导致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为将来中药肾毒性的针对性研究提供依据。国外研究检索资源包括: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国内研究检索资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检索的起止日期为建库到2017年1月1日,不对纳入的研究类型进行限定。共纳入28篇英文文献,报告的具有肾毒性风险的单味中药或方剂共97种,其中6种具有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文献量较多,分别为:马兜铃酸类中药(5篇)、雷公藤(4篇)、丁公藤(2篇)、大黄(2篇)、麻黄(2篇)、苍术(2篇),其余的91种中药均仅有1篇文献报道其具有肾毒性风险。CDFA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报告的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有16种,包括感冒清片(胶囊)、珍菊降压片、雷公藤制剂、维C银翘片、穿琥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莲必治注射液、含青木香的中药汤剂、冠心苏合丸、舒肝理气丸、二十五味松石丸、含广防己的中药汤剂、含朱砂莲的中药颗粒剂、感冒通(片剂)、龙胆泻肝丸。目前,除了马兜铃酸类中药,报告最多的具有肾毒性风险的中药是雷公藤制剂。  相似文献   

10.
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肾毒性报道基础上,对致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中药汤剂、中成药进行汇总,对致肾毒性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介绍,对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中药肾毒性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引导临床医师、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中草药及其制剂,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