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耳针疗法,泛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对通过望耳、触耳诊断疾病和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方法早有记载。《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千金要方》中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录。历代医籍也有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的记载。中医认为,耳与人体的经脉脏腑有密切关系。从经脉来说,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耳司听觉,主平衡”,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灵枢·口问篇》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均有密切的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循经脉反映于耳;相反,耳发生病变,亦会循经脉波及所属脏腑。  相似文献   

3.
《自我保健》2011,(5):47-47
耳朵是整个人体的缩影,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但却有着预报全身健康的作用。《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的地方。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许多经脉也都注于耳。  相似文献   

4.
正经常按摩耳朵是健身防病的好方法。早在中医典籍的《灵枢·厥病》篇就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还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在十二条经脉中,六条阳经均与耳有关,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均与阳经相交)、"一身之气贯于耳"等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而耳为肾之外窍,通于脑。所以,耳朵并非只是一个单纯孤立的听觉器官。耳是脏腑在体表的一个窗口,它与整个机体都有着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难经》《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气血盛衰、脏腑  相似文献   

6.
耳针疗法     
《rrjk》2017,(2)
<正>1.耳针概说耳针疗法泛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通过望耳、触耳诊断疾病和刺激耳郭防治疾病的方法。2.耳针简史耳针疗法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耳中穴,在耳门空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耳尖青脉,附足少阳脉瘛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如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是为用耳廓上的穴位来治疗疾病。清  相似文献   

7.
耳针历史的原理简介耳针是祖国古老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在《内经》时代就奠定了耳与经络关系的基础。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有用耳穴治  相似文献   

8.
小小的耳朵上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耳穴,这些穴位就像人体的开关,调控着人体的脏器。《内经》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因此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应点和控制点,人体任何脏腑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耳朵上。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所以每天给耳朵做做按摩,就等于刺激了全身脏器的机能,给全身按摩和“梳洗”了一遍。  相似文献   

9.
梁兆松 《健康生活》2011,(10):30-30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现代医学来看,这里的“心”相当于脑。  相似文献   

10.
汪涛 《健康生活》2008,(6):19-19
肝区疼痛,中医称“胁痛”。胁痛一证,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汉·张仲景提出了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胁痛的病因机理和临床特点。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相似文献   

11.
梁栋 《现代养生》2009,(9):43-43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现代医学来看,这里的“心”相当于脑。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之下,各脏腑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但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一般是不会损害健康的。如果突然的或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病证。病情轻者,仅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状。1·1诊治要点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和中脏腑。若病延半年以上,则属后遗症。《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为主症,其麻木多偏于一侧手足,此邪中浅,病情轻;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謇涩为主症,无昏仆,比中络为重。但两者皆由病邪袭扰经络而成,故可统称中经络。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养生》2013,(1):76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秘典》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一部医学巨著,也是一部诠释健康长寿的秘典。《黄帝内经健康长寿秘典》为周洪进等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健康长寿学20余年后编写而成,分为生命篇、健康篇、长寿篇。生命篇解读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老、寿限、特征、本质及生命预测;健康篇介绍了人体健康的解剖、脏象、经络、免疫、防痛、征象、危害等知识;长寿篇推荐了脏腑养生、经络养生、房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健康必读》2008,7(3):107-107
1概述 急性肾炎是内科、儿科临床常见病,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发病率居泌尿系疾病之首。属于中医学的多种疾病范畴,如“急性肾风”、“风水”、“水肿”、“血尿”等,也是肾之本气自病。祖国医学文献中有类似记载,如《素问&#183;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灵枢&#183;水胀篇》有:“水之始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指出水病的特点,及开始眼睑水肿阶段类似急性肾炎的水肿。《金匮要略》中有风水、皮水的记载,亦与本病相似。  相似文献   

16.
温疫来犯之际,为了加强人体防御与解毒的能力,根据流传千年的中医养生之道,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增强心肺防御功能和肝脏排毒功能的功法。《黄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调控人体的功能,具有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的作用。经络顺畅与否关系到体内气血循环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关系到脏腑的免疫功能。面对疾病传播,经常刺激与心肺系统相关的经络穴位,令其气血运行通畅,营养充沛,就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我们预防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心之官则思。”这里的“心”其实指的是“心神”,即现代医学的脑。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之下,各脏腑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但人  相似文献   

18.
针灸、按摩、敷贴、药熨、气功等方法所以能防病治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联系全身的径路,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经气,因而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也是经气的活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防治疾病的关健也在于“调气”。经气调和则经络就能发挥协调阴阳的作用。《灵枢·宫能》篇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强调了“调气”要明确经络的重要性。针刺  相似文献   

19.
关淑机 《中国校医》1995,9(4):285-286
急性肩臂部疼痛届中医痹症范畴,以肩臂部疼痛、酸楚、麻木为主,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气血痹隔不通至筋脉,失于德养是本病的发病机理,通常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风寒湿热外邪乘虚而入侵,使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发而为痹。初病在肌表经络,久则留连筋骨,甚至深入脏腑,引发全身病变。笔者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邪在肌表经络的急性肩臂痛,效果满意,现简介如下:五一*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例,男性5例,女性32例。年龄为18~55岁。疼痛短者数小时,长者10天。2治疗方法取患者侧耳廓相应的肘、肩、锁骨、肾、神门穴。把用75%酒精消毒后…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人体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从2010年第1期起,由徐大平副主任中医师为读者介绍人体经络的经脉循行、主治概要、主要病候及本经腧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