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佛山某社区中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容桂社区35~74岁的常住居民人群共4 083例为调查对象,进行病史询问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1.3%(标化率);血脂异常41.6%;男女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MS的相对危险性(度)依次为高血糖、超重、WHR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地区35岁以上人群多项危险因素水平较高,特别要注意高血脂、体重指数、血压、WHR指标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UACR)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社区内40岁以上人群进行基线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同时收集受试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和清晨首次尿标本,用于检测相关指标,观察并分析uACR在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所有受试者中健康人群160例,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人群718例。其中81.78%的受试者具有1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所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排前3位,而且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人群的uAcR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P=0.015;糖尿病:P=0.000;血脂异常:P=0.007)。健康人群中男性uACR水平明显低于女性(P〈0.05)。40~50岁年龄段人群的uACR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与UACR增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继波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71-3173
目的:调查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家庄社区3998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查体,资料完整的人群3884例,无应答率2.9%,其中女1122例,男2762例,年龄20~95岁,平均(58.8±10.2)岁。结果:(1)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28.7%,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3.6%vs26.6%,P〈0.05);(2)40岁≤年龄≤59岁高血压前期患病率最高(32.5%);(3)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吸烟、锻炼为男性高血压前期有关;腰围(W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女性高血压前期有关。结论:(1)我国北方煤矿工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28.7%;(2)BMI、FPG、hs—CRP及吸烟为男性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WC和LDL—C为女性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健康体检人群尿酸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008年1~12月克托玛依市社区健康体检者6532例(A组)及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者1579例(B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与血生化项目检测,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在男性群体和年龄〈45岁女性群体中血清尿酸水平为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年龄≥45岁女性群体中年龄为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B组男性群体中腰臀比和血清尿酸水平为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B组女性群体中血清尿酸水平为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少数民族是eGFR的保护因素。结论新疆健康人群血清尿酸水平在各年龄阶段的男性人群和年龄〈45岁女性人群中是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确诊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7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更年期骨密度正常妇女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密度(BMD)以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NBAP)、骨钙素(OC)、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I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腰椎BMD、股骨颈BMD、PTH、OC、NBAP、ICTP、TRACP-5b、IL-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而与年龄、BMI、PTH、OC、NBAP、ICTP、TRACP-5b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年龄、BMI、腰椎BMD、股骨颈BMD、PTH、OC、NBAP、ICTP、TRACP-5b是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血清IL-33水平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清IL-33水平异常能够反映更年期骨质疏松妇女疾病情况,是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和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LE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赣州市立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个中心使用PSM配对的方法,从中筛选125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SLE患者(SLE组)和125名健康受试者(HC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骨矿物密度(BMD)测量,对男性和绝经后 ≥50岁的女性使用T值评分,男性和绝经前< 50岁的女性使用Z值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参考T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BMD低于HC组(P < 0.05)。在参考Z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BMD均低于HC组(P均< 0.05)。此外,在T值和Z值组中,SLE组BMD异常的概率均高于HC组(P均< 0.05)。参考T值评分的SLE组中正常BMD者的比例均低于HC组,其中以腰椎的情况最为严重;而以Z值评分的SLE组中低于正常值者的比例在各个部位均高于HC组。在SLE组中,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心病的SLE患者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高血脂与男性勃起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脂对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血标本,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另设正常对照组120例。用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问卷表(IIEF-5)评估240例研究对象的勃起功能,分析血脂异常对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结果血脂异常者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病率为45.8%,血脂正常者ED的发病率为30.0%,两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0—59岁人群ED的发病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年龄、HDL、TC/HDL比值与ED的发病有关,除HDL为保护因素,其余均为危险因素。结论高血脂是影响男性勃起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40-59岁的中年男性的勃起功能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男性体检人群骨密度情况,并探讨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自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男性5131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足跟部骨质,根据骨密度仪计算出的T和Z值,分析年龄、血脂、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情况。结果≤35岁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70岁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42.60%,14.08%)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过低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41.65%,13.27%),在超重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28.96%,2.44%),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渐减少(P0.05)。血脂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年龄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血脂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研究糖尿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关系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多因素相关分析统计方法,分析2000-01/2003-12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28例2型糖尿病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7.7%。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与众多的因素有关,高龄、低体质量、女性患、长期糖尿病史、高血糖水平、绝经等都是其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在糖尿病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与众多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20-60岁福建省体检人群血脂及血脂异常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28,027名体检人群,162,357名男性和165,670名女性,年龄在20至60岁之间。结果:福建省男性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初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男女血脂水平随年纪增长逐步增加,女性更年期后TC、LDL-C水平超越男性。所有人群中,LDL-C≤1.8mmol/L的人群占总人群的10.55%,LDL-C≥4.1mmol/L的人群占5.57%。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工作年龄段人群的血脂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人群血脂都不是处在完全理想状态,血脂的管理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开始,维持低水平LDL-C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50岁以上未接受过治疗的原发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测定被检者腰椎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并收集相关骨代谢指标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PTH、25OHD、血钙、血磷。结果共纳入住院患者223例,骨量减少142例,骨质疏松81例。中位年龄70岁,男性66例,女性157例。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腰椎L1-4和全髋骨密度T值低于男性,而股骨颈骨密度T值在两性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骨钙素和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PTH、25OHD、血钙、血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三部位骨密度T值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与骨代谢指标、绝经年龄没有显著性相关。男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全髋骨密度T值与β-CTX呈负相关,与血25OH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住院患者中,女性全身骨量丢失更严重,男性骨量丢失主要在股骨颈。男性骨量降低与血钙和25OHD降低有关,女性患者骨代谢比男性更活跃,其骨量降低主要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高学历中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的因素。方法对306例高学历中年男性进行骨密度测定。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运动、饮食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升高,骨量正常人数比例逐渐下降;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4.61)、饮酒(OR=1.11)是高学历中年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饮牛奶(OR=0.19)、运动(OR=0.13)是保护因素。结论中年男性高学历人群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与年龄、吸烟、饮酒、饮牛奶、运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男女人群骨量减少症患病危险因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骨量减少症患病危险因素,为骨量减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五大行政区5103例5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和问卷调查,对216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危险因素比数比值(OR值)。结果:筛选出16个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骨量减少症患病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因素(OR=1.0591,1.1269)为男女共同危险因素;心脏病史(OR=1.762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OR=1.7435)、前12个月背疼史(OR=2.1304)等危险因素在男性中出现;甲状腺疾病史(OR=2.7650)、胃病史(OR=1.5427)、家庭人口数多(OR=1.1404)等危险因素在女性中出现。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男女骨量减少症患病危险因素中有共同的暴露因素,同时,男女之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暴露水平又有一定差异。为今后骨量减少症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的几率以及骨量减少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患者504人,男性患者189人,女性患者315人,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结果:根据检测发现,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几率较低,这样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矿含量测定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及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NM-300型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仪测量78例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结果 ①男性患BMC显高于女性,男、女BMC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②随着病程的增加BMC降低,呈显负相关;③老年RA患BMC与体重指数(BMI)呈显正相关;④本组老年RA合并OP发病率48.7%,其中男性患OP发病率30.3%,女性53.3%。结论 老年RA合并骨质疏松是RA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进行骨密度测定的人群中进行调查,包括门诊体检者和住院患者.结果: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身高、体重、女性绝经年龄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经常吃豆制品、喝纯牛奶、日光照射、锻炼、婚姻满意状态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保护因素,父母骨折次数、生活压力状态和日常抑郁状态是其危险因素.结论: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重视其可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寇利琼 《华西医学》2014,(8):1457-1460
目的观察双流县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于2010年5月-2012年10月通过随机抽取双流县6个社区共276名60~84岁的老年女性,开展相关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276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9.64%;不同职业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城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重补钙及维生素D制剂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低于非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老年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现在体质量、闭经年龄、患呼吸系统疾病与骨质疏松患病密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现在体质量、食用牛奶、闭经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与骨质疏松患病密切(P〈0.05)。结论双流县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老年女性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18.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对男性机体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保证男子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男性内生睾酮不足及缺乏可以引起很多临床问题,如青春发育期延缓、男性不育症、内分泌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等。为此,对睾酮水平低下的男性给予外源性睾酮以补充自身分泌水平的不足,即采用睾酮替代疗法治疗是必要的。它可起到平稳恢复体内正常睾酮水平,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近年睾酮替代疗法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原发与继发性腺(睾丸)功能低下及男性更年期睾酮水平低下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男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与女性OP不同,男性病因主要有汹洒、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性腺功能减退。骨量峰值是决定患OP危险的主要因素,雄激素在男性获得骨量峰值和维持骨质量起重要的作用,抗雌激素或雌激素缺乏也会影响男性获得适度骨峰值。男性OP的主要症状通常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背部疼痛。雄激素、生长激素缺乏是男性OP的最主要病因;作为旁分泌激素,骨组织中产生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h-like growth factor I,IGFI)受生长激素、1,25(OH)2维生素D的调节,且与血中睾酮和雌激素正相关;还有细胞自分泌和旁分泌IGFs/IGF结合蛋白调节骨的形成和吸收。治疗男性OP的关键仍然强调青春期获得较高的骨量峰值,老年人锻炼时强调适当的负重运动,合理使用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药物,因其发病机理复杂,需要明确病因的情况下作针对性的治疗,从而获取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表明,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而不同地区人群骨矿含量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各地区不同人群的峰值骨密度。目的:调查上海市高知女性骨密度随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变化规律。方法:纳入27~62岁高知女性受试者共197例,5岁为一个年龄段,共分为7组。准确记录各组受试者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并采用超声波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受试者跟骨骨密度。用逐步回归分析各组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女性骨量峰值出现在38~39岁年龄段。骨密度值的下降率在31~35岁和41~45岁下降幅度最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高知女性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握力成正相关,年龄对骨峰值的影响最为明显,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越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大。结果表明上海市高知女性群体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