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痛验案5则     
正胃痛是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发生多与肝脾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宜、情志失畅、脾胃素虚或患病日久,迁延不愈,影响了脾胃的冲和之气所致,临证当辨证审因,相机立法,投以方药。现介绍不同证型胃痛验案5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为多见。临证常相兼多种症状,病情亦有轻重缓急之分。本讲仅就急性胃痛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辨证要点、治疗方法简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急性胃痛的部位虽然在胃,从临床看,与脾、肝两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脾与胃相表里,一主运化,一主受纳,一升一降,共同担负着人体消化、吸收与输布功能。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脾胃升降正常。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多属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失调,情志所伤,感受邪气,脾胃虚弱,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甚密。病之初起多以湿热阻滞,气郁不畅为主,病久则脾胃气阴受损,或脾气虚弱,或胃阴  相似文献   

4.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1,16(4):21-22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是剑突以下 ,脐以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 ,又称胃痛。1 病因病机胃脘痛发病 ,关键在气机失调。胃痛的病位虽在胃 ,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 ,胃为阳土 ,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性喜润恶燥 ,以通降为顺 ,为多气多血之府。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 ,以上升为常。二者升降枢机全赖肝之疏泄 ,故胃脘痛的发生虽责于胃 ,但也责于肝脾。所以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性志失常或胃府受损 ,初则气机壅滞 ,继则上逆为患。再则化火伤阴、致瘀、甚则动血。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 ,或久病脾胃受伤 ,均可导…  相似文献   

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作者自1954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观察等工作。兹从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对病因和病机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一、病因(1)一般因素:脾和胃,在病机方面常相互影响,前贤论之甚详,如:李东垣《脾胃胜复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张景岳《论脾胃》:“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可见脾和胃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之下,脾胃很容易受病。)  相似文献   

6.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 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 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 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 中焦气水方化失常, 则发为胃痛, 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 肝阳不升郁于中焦, 脾虚肝郁, 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 脾虚水寒, 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 食滞中焦, 心火不降, 郁于中焦, 心胃热盛, 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 郁滞中焦, 血行乏力, 气血郁滞, 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 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8.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种。胃居中焦,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与脾胃相为表里。胃痛初起多为实证,其病位在胃,或肝胃吲病,或脾胃同病,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病。胃痛实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饮食停滞、淤血停滞、寒邪客胃和湿热中阻6个证型。  相似文献   

9.
罗伟生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发病以脾虚为根本病因,以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分为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寒邪客胃、湿热中阻、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等证型。临床上多见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又可分为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类,故治疗胃脘痛,罗教授主要以调理肝脾为主。肝郁气滞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脾虚当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并在治疗上独创七方胃痛散,辨证治疗各类顽固性胃脘痛。罗教授强调治疗胃痛一定要分清虚实寒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调和气血阴阳,最终才能达到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自安。  相似文献   

10.
胃痛是脾胃病中常见病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声生教授临证将辨别虚实寒热作为胃痛诊疗基石。治疗上把握病机,治病求本:饮食伤胃,治胃为先,包括降胃、温胃、和胃、养胃、清胃、开胃、护胃等法;素体虚弱,治脾为本,包括补脾、升脾、运脾、悦脾、祛湿等法;肝气犯胃,治肝为要,包括疏肝、清肝、平肝、柔肝、滋肝等法。胃痛经久不愈,根据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的理论,治宜气血同调。证属虚实夹杂,当消(通)补兼施。依据三因制宜原则灵活调整处方用药;并嘱托病人注意日常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11.
1、病因病机:Hp属邪气范畴,当脾胃虚弱时,外邪乘虚犯胃,导致脾胃内伤,脾失健运而发为胃痛。感染后外邪进一步损伤脾胃,亦可使正气更加亏虚,从而加重病情。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本病与季节、年龄、性别、生活环境、饮食、六淫及七情  相似文献   

12.
<正> 脾胃病的病因繁异,病理复杂,治法多般.今综汇共性,摄其旨要,明纲晰目,以俾临床应用.病因有九概分两类脾胃病的病因,可概分两类:一是直接导致脾胃损伤的因素,称第一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均,六淫所伤等,二是脾胃病的病理产物,反作用于脾胃而重伤脾胃功能,称第二病因.包括痰湿、水气、血瘀、食积、虫积等.一、第一病因:1.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宜,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饥饱失宜,过饥可致脾胃不足而成虚证;过饱可致饮  相似文献   

13.
答: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并常兼有腹胀、纳差、泛酸、暖气、呕恶,甚至吐血、黑便等症状。多因饮食、情志失调,或劳倦、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至为密切。常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关本证的辨证治疗,我认为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辨证要点胃痛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寒、辨虚实、辨气血。大抵胃痛遇寒加剧,泛清水,形寒  相似文献   

14.
脾胃虚寒型胃痛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表现看 ,虽病在胃 ,但病机却以脾虚为主。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辛辣或过度思虑劳倦 ,使胃气受损 ,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 ,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 ,脾气受损。李东垣指出 :“若胃气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 ,说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气不足 ,可导致脾虚。脾伤则阳气虚 ,阳气虚则生内寒。面色萎黄少华 ,四肢欠温 ,怠倦懒言均系脾阳虚的临床见证。《内经》还指出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说明临床中胃以实热证为多 ,脾以虚寒证多见。本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多在早春冬令、…  相似文献   

15.
胃痛是临床中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各型胃痛,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20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临床中屡见不鲜。《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1]盖胃痛之因多起于气机失和,郁怒伤肝,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素禀脾胃阳虚,寒自内生;或乘凉饮冷,寒自外侵,致寒凝气滞;或  相似文献   

16.
樊宝莉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54-955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多由饮食劳倦、忧思郁怒、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郁犯胃所致。其中以饮食不节为主。历代医家对胃痛的论述颇多。如《素问·痹论篇》指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 :“致病之由 ,多由纵恣口腹 ,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煎  ,复餐寒凉生冷 ,朝伤暮损 ,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的说法。1 病因病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 ,主受纳腐熟水谷 ,若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 ,胃失和降 ,即致疼痛 ,其病因病机大致可…  相似文献   

17.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8.
毛德西教授认为胃痛是由于饮食、情志、寒邪、劳倦、体虚等因素引起的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总的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毛德西教授认为胃痛临床常见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湿阻中焦、木郁犯土、瘀血停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阳虚等证型。对于胃痛的治疗,毛德西教授认为应明虚实,辨寒热;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审病因,顾肝肾。重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治病求本,重视舌脉,以求得准确有效的治疗。方药选择上以经方、小方为主,活血行气,祛湿健脾,寒热温清相互配伍,达到脾胃升降有序,气血调和,胃和则痛自消。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脾胃病大多由於脏腑功能虚衰,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及脾胃,或由于年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以致饮食、湿浊诸邪困脾.形成本虚标宾之证。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20.
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师临证 ,见尊师李树楷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时用“理气通降法”,每获良效。临证之余 ,得暇问及 ,师曰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之枢纽。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主升清气 ,脾升胃降 ,升清降浊 ,出入有序 ,病无从生。胃喜疏通而恶壅滞 ,当人若因饮食、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 ,致脾胃枢机不利 ,升降失常 ,郁滞于中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 ,胃胀 ,胃痞 ,呃逆 ,呕恶 ,嗳气 ,泛酸 ,嘈杂等证。然郁滞为其共同病机。”经师启迪 ,恍然悟之 ,方知老师因对脾胃生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