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鼠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上皮肉淋巴细胞是具有特殊表型和发育分机制的淋巴细胞,在消化道抗感染免疫和经口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本参考国外多种方法,对以往采用的iIEL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改进,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形态学检查对分离纯化后的iIEL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2.
小鼠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3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刀豆球蛋白A、佛波酯、钙离子导入剂单独或联合刺激小鼠淋巴细胞,以寻求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3基因表达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ConA可单独诱导IL-3基因的表达,PMAA23187不能单独诱导IL-3基因的表达,而必须联合使用才能起诱导作用,三种刺激剂联合使用的诱导效果约为单独使用ConA的3-4倍,PMA与A23187联合刺激诱导IL-3基因表达的效果较两种刺激剂其它方式组合诱导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3.
小鼠全身辐射后对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对肠粘膜免疫的影响。方法:小鼠全身照射12Gy为模型,于照后8、24、48h取材光电镜观察,同时分离全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检测其细胞增殖活力、细胞毒力,并检测IEL培养上清中TNF-a、TGF-β浓度的变化。结果:①12Gy全身照射引起IEL数量减少,变性坏死的IEL能够造成相紧贴的肠上皮细胞损害。②12Gy全身照射后IEL增殖活力和细胞毒力下降。③12Gy全身照射后IEL分泌TNF-a、TGF-β增多。结论:12Gy全身照射引起肠粘膜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削弱。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肠道粘膜免疫反应的特征,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了30只BALB/c小鼠经口柯萨奇病毒诱导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的类型,超微结构和配布特点。结果显示:实验组iIE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以核区及核上区的iIEL增加明显(P〈0.001,P〈0.01)。电镜下iIEL可大致有两种,一种含或不含胞浆颗粒,与凋亡或坏死靶细胞接触紧密,与细胞毒效应有关,另一种胞浆丰富  相似文献   

5.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及其免疫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广泛分布在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IEL)定位于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间,正常成人平均每100个IEC间有6—40个iIEL。iIEL与IEC紧密接触且与含有多种抗原的局部微环境密切相关,均表明其具有黏膜免疫功能。本文就目前对iIEL发育、作用机理及在肠道疾病、口服耐受作用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消化道溃疡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及其亚群(Thy1-)IL-2和IFN-γ的分泌活性.方法:利用水浸限制刺激建立小鼠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模型,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总iIEL和Thyl- iIEL分泌的IL-2和IFN-γ的含量.结果:给予水浸限制刺激后1 d总iIEL产生的IL-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上升(P<0.05),6d下降到正常水平;IFN-γ于3 d升到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4 d开始下降;Thy- iIEL所分泌的IL-2和IFN-γ的水平虽然表现为轻度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IEL可能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参与消化道渍疡的修复过程;IL-2和IFN-γ可能主要是由Thy1 iIEL分泌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斑点杂交技术,探讨H2O2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2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示103~10-2mol·L1H2O2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2有抑制作用,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4mol·L-1有促进作用(P<0.01);10-8~10-5mol·L-1则影响不明显。斑点杂交结果示10-3mol·L-1H2O2对小鼠脾细胞IL2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10-4mol·L-1有促进作用,而10-5mol·L-1影响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H2O2可能是通过影响IL2mRNA的水平来影响IL2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髓鞘蛋白脂质蛋白多肽178-191(PLP178-191)免疫后小鼠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初步探讨γδT细胞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过程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免疫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肠上皮内CD3阳性细胞百分比及CD3阳性细胞中γδT细胞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两组小鼠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CD3阳性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组CD3阳性细胞中γδT细胞百分比(39.95±6.65)高于正常对照组(22.95±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LP178-191免疫后早期小鼠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淋巴结细胞中γδT细胞比例升高,它们很可能是EAE疾病早期病灶周围γδT细胞的最初来源,γδT细胞与EAE发病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肠上皮间淋巴细胞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方法经结肠内镜及病理学确诊,收集部位相同的慢性末端回肠炎组织共49例,男34例,女15例,平均年龄33.0岁,其中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16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34.5岁。分别对两组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和末端回肠的炎症浸润程度分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内镜、病理学下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②肠上皮间淋巴细胞的计数与内镜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炎症程度成正相关(P〈0.01)。③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与病理学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可能在慢性末端回肠炎发病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门脉性肝硬变病人脾切除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门脉性肝硬变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是正常的,血精免疫球蛋白IgG升高。脾切除后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细胞(Th)降低,抑制细胞(Ts)升高,Th/Ts比值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IgM降低,提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紊乱。  相似文献   

11.
THANK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及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D  Shen F  Wu M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95-1198
目的 观察THANK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方法 在克隆和表达THANK基因的基础上,将THANK蛋白作用于B、T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检测其对B、T淋巴细胞的共刺激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THANK对T细胞的功能调节。结果 THANK除可共刺激B细胞的生长外;还可增强抗CD3单抗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使外周成熟T细胞向效应功能转化,并可诱导活化后的T细胞,尤其是CD4^ T细胞,凋亡及其表型变化。结论 THANK可调节T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影响白细胞介素2基因诱导表达的因素和磷酯酰肌醒信息途径在T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作者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老龄小鼠T细胞原癌基因的表达,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其增殖能力,同时用Fura-2/AM荧光法测定其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c-fos的表达在老龄小鼠T细胞中受到抑制;老龄小鼠T细胞对伴刀豆球蛋白(ConA)刺激的增殖力比幼龄小鼠低,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联合刺激不能使其增殖力恢复;经ConA以及PMA和离子霉素联合刺激以后,老龄小鼠T细胞胞内钙浓度比幼龄小鼠低。结果提示老龄小鼠T细胞中可能存在信息传递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测量表(SCL-90)分别测定受试者的心理状况并加以比较;根据EPQ结果,再将病人组分为高神经质维度(高N)组和低神经质维度(低N)组各30例,比较其心理状况的差异.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别比较患者和对照组、高N组和低N组的差异.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后者(P<0.01);其中CD3 、CD4 及CD4 /CD8 显著低于后者(P<0.01);高N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低N组(P<0.01),其CD3 、CD4 及CD4 /CD8 亦明显低于低N组(P<0.01,P<0.05).结论 性病病人多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机体免疫力存在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人P58.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探讨该基因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由逆转录病毒栽体pMSCV介导,将白血病受者的P58.1基因导入健康供者的淋巴细胞中,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基因的表达。结果测序及BglⅡ、EcoRⅠ双酶切鉴定证实,获得了P58.1基因且已正确插入载体pMSCV。流式细胞仪检测空载体、未转染及重组pMSCV转染供者淋巴细胞的P58.1分子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供者淋巴细胞整合了受者的P58.1基因,且能转录为相应的mRNA并在细胞膜上有P58.1分子表达。结论成功获得P58.1基因并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该基因已稳定整合入淋巴细胞的基因组中,且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78例HIV/AIDS患者(HIV/AIDS组)、55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78例患者中有71.79%(56/78) 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98.72%的HIV/AIDS患者CD4+/CD8+比值<0.8,其中75.64% (59/78)患者4/8介于0.1~0.5之间.CD4+、CD8+、CD3+、CD4/CD8、WBC、LYMPH六个项目HIV/AID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NEUT及%LYMPH三个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8+、CD3+、CD4+/CD8+及LYMPH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吴丽娟  刘丁  陈伟  张雪莹  杨沛 《重庆医学》2006,35(23):2124-2125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与医院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亚群分析,采用微生物培养鉴定法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回顾性研究了医院感染患者入院初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4/T8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医院感染组病例外周血成熟T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T8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T4/T8淋巴细胞比值依次为(45.99±12.99)%(、18.80±5.54)%、(19.98±10.62)%和(1.31±1.14)%,其成熟T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T8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4/T8淋巴细胞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进一步分组统计显示,包括T4/T8正常亚组、T4/T8倒置亚组和T4/T8升高亚组的各医院感染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T淋巴细胞分布异常和T4/T8比值异常。结论入院初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该结论可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应用RT—PCR方法,从小鼠脾脏T细胞的mRNA中,扩增获得编码小鼠趋化因子CXCL10的cDNA,并加上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信号肽基因,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进而构建CXCL10重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体外转染COS-7真核细胞,经Western blot和趋化指数检测,转染细胞能够表达CXCL10蛋白,其上清对淋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CXCL10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S-生物丙烯菊酯对正常人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提取总RNA与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研究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正常淋巴细胞在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后共有346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6个免疫和防御相关基因均表达下调,6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1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结论S-生物丙烯菊酯处理后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部分免疫应答基因表达下调,促进凋亡,抑制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小鼠T—bet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一T—bet,为T—bet基因治疗研究提供有效的生物表达系统。方法采用内切酶切从质粒T—bet/GFP—RV中获得约1.7 kb的小鼠T—betcDNA片段,以单酶切非定向克隆方式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bet。结果经PCR筛选阳性重组子,双酶切鉴定T—bet基因重组方向,并测序鉴定无错配及插入移位等DNA顺序改变。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小鼠T—bet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be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胎阑尾内淋巴组织的发生以及T、B细胞的发育.方法 经孕妇本人知情同意收集人胎阑尾26例,HE染色观察微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S-P法染色显示T、B细胞,用BioMiaspro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计数.结果 HE染色:9周胎儿阑尾管壁4层结构尚未分化形成,上皮为复层柱状,间充质内有单个淋巴细胞散在分布;ll周上皮内偶见单个淋巴细胞浸润,间充质内淋巴细胞较前略多;13~15周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初级淋巴小结雏形形成;16~20周管壁内初级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明显;21~28周淋巴小结初级数量增多,尤以28周明显.免疫组化染色:9周间充质内出现少量IgM阳性细胞;11周出现CD3阳性细胞;15周IgM阳性反应细胞聚集开始形成淋巴小结,小结内CD3阳件反应细胞数量少;随胎龄增加,淋巴小结数量增多,IgM阳性反应细胞和CD3阳性反应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多(P<0.01,P<0.05).结论 人胎阑尾淋巴组织发生的过程中,9周即有B细胞迁入,而T细胞在11周迁入,B细胞的发育早于T细胞.随胎龄增加,T、B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