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脑血管病后抑郁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性质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脑血管病患者69例,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9.4%.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缺损患者.病变位于左半球易发生抑郁.结论: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病率高.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方法:20例合并OSAS的患者为研究组,20例无OSAS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预后。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OSAS可能影响脑血管患者的预后,积极纠正OSAS可改善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内皮素以及血糖、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规律,探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内皮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内皮素以及血糖、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糖以及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ET-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防治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血清ET-1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监测指标,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燕 《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36-37,4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组建急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护理组,对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实施多学科一体化护理,由中心护理组制定工作职责,统筹安排护理工作,对病人有计划地实施康复护理,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进行评分,对并发症、病死率、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急性脑血管多学科一体化护理模式后,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有所提高,并发症由21.02%下降到8.49%,病死率由13.69%下降到1.42%,平均住院日由(24.50±1.70)d缩短为(15.70±1.10)d。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由于专业限制带来的护理弊端,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质量,提升了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4周末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4.4±1.9分及59.3±6.0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6.9±2.4分及37.8±4.2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毓玲 《临床医学》2003,23(8):40-41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因素已被公认。最近尚有人提出低血钾也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1 ] 。为了进一步探讨低血钾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 99例同时期、同年龄组的住院病人血钾浓度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以及血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99例病人均为我院近几年收治的病人 ,所有脑血管病人均为急性发病后 2 4小时内入院。脑血管病的诊断均由头颅CT证实 ,均在发病 48小时内用火焰光度计测定血钾 ,因胃肠道、肾脏、内分泌等疾病造成的低血钾除外。99例病人分为三组 :Ⅰ组急性脑梗塞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4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7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各3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36/37),对照组81.1%(30/37),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冰帽颅脑降温仪,控温于34℃,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2周疗程。治疗前后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Barthe1指数、Rankin评分和Fugal-Meyer评分。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ESS评分和Rankin评分显著改善;患肢Barthe1指数和Fugal-Meyer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亚低温疗法具有显著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脑卒中是一组以发病急、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脑血管病。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并发症多,是造成脑血管病死亡率与残疾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年轻化,因此,防治脑卒中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96年6月~1997年4月对46例脑卒中病人用奥利达注射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临床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规定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及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证实、神经功能缺损计分大于8分。无下列情况者: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严重心脏病;③严重糖尿病(空腹血糖>13.9mmol/L);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4周末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4,4&;#177;1,9分及59.3&;#177;6.0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为6.9&;#177;2.4分及37,8&;#177;4.2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40例同期住院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对比观察,了解NSE在患者病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与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的NSE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NSE的高低反映了急性脑血管患者脑损伤的程度,从而决定了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血清中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病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按摩排尿法解除脑血管病病人尿潴留RelievingtheUrineRetentionbyMassageinPatientsWithCerebrovascularDisease魏淑芳李爱林王锁英WeiShufang,LiAilin,WangSuoy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脑出血 36例 ,脑梗死 4 1例 ,正常对照 19例。患者分别在发病后 4 8小时和 2周时采集血样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照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状态评分进行。结果 脑出血、脑梗死组 4 8小时及 2周时血清NS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明显升高 ,并能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脑血管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1]),随着中国人口的老年化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残率高~([2]),脑血管病变多伴有神经功能缺损~([3]),因此多预后情况不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严重下降。有学者~([4])认为,对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水平,本研究对11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吞咽困难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NursingCareofAcataposisofPatientsWithCerebrovascularDiseases吴彩芹薛兴欢①WuCaiqin,XueXinghuan(SecondAfiliatedHospitalo...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时间调查与分析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HospitalizingDurationof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alDisorders谢红石惠英郭彩虹①XieHong,Shi...  相似文献   

18.
顾正华 《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65-1266
脑血管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类疾病之一,而抑郁症是脑血管病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如果只注意脑血管病的治疗,而忽略卒中后抑郁症治疗,将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脑血管病后抑郁症早期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复杂,现将一组脑血管病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因素及治疗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病人除有肢体功能障碍外,常伴有抑郁,严重的抑郁对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利。因此,应积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本文就我院62例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抑郁发病情况以及百忧解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科2000  相似文献   

20.
针药结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结合生脉注射液静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并从神经肽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并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心钠素(ANP)、C-型利钠肽(CNP)、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91%,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血浆中ET-1(r=0.393,P=0.029),CGRP(r=-0.432,P=0.009),β-EP(r=0.449,P=0.007)变化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结合生脉注射液静滴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可能与本方法具有调节ET-1,CGRP,β-EP这3种神经肽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