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静脉影像学评价的价值.方法 收集103例胸部血管成像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分析(VA)、仿真内窥镜(VE)、斜面重组(OR)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分别对肺静脉进行影像学评价,比较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静脉影像学评价的价值.结果 VR、MIP显示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类型较好,但在对肺静脉进行测量时有时较难确定肺静脉孔的位置及测量的起止点;VA能对肺静脉孔及主干自动进行测量,提供的数据信息丰富,但图像处理相对复杂、费时;VE能从心腔内对肺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显示其他后处理技术不易显示的解剖结构,但需调节到适合的阈值及观察角度,要求操作者有一定的后处理技术和经验;OR操作简单,能显示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情况,对肺静脉的测量相对简单、易行、省时.VA、VE、OR 3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静脉孔的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静脉的影像学评价各有优势和不足,综合应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提供更为全面、精确的肺静脉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肝静脉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多层螺旋CT在显示肝静脉的解剖及在活体肝移植术前的评价和对一些肝静脉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综述多层螺旋CT在显示肝静脉的解剖及在活体肝移植术前的评价和对一些肝静脉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研究副肺静脉的出现率与解剖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非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综合三维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观察有无副肺静脉、副肺静脉出现部位、副肺静脉引流肺叶;计算副肺静脉出现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副肺静脉口部短径、长径、面积及指数(短径/长径).结果 120例中有19例出现23条副肺静脉,出现率为15.8%;男性出现率为17.4%,女性为13.7%,经x2检验,x2=3.7253,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条出现在右肺上、下静脉之间,其中10条引流右肺中叶外侧段,6条引流右肺中叶内侧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背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条出现在左肺上、下静脉之间,均引流左肺上叶下舌段;3条出现在左心房上壁双上肺静脉之间,均引流右肺上叶后段.副肺静脉在右侧出现的概率较大.副肺静脉口部长径为(10.13±4.05)mm,短径为(7.14±2.s4)mm,面积为(68.64±55.24)mm2,口部指数为0.71±0.12.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副肺静脉解剖细节与特点,对研究副肺静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静脉分型的多层螺旋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静脉的多层螺旋CT解剖分型.方法 120例应用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按照肺静脉开口数目、肺静脉数目、肺静脉共同开口及副肺静脉出现情况对肺静脉进行分型,统计各型的出现率.对肺静脉共同开口、副肺静脉出现率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人群中,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出现率为22.5%,副肺静脉的出现率为15.8%,均无性别差异.肺静脉可分为4型,其中标准型最常见,出现率为62.5%,肺静脉共同开口型为21.7%,副肺静脉型为15.0%,混合变异型为0.8%.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的解剖观察,可为临床提供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6.
肺静脉的解剖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常发生变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肺静脉相关疾病的逐渐认识,充分了解肺静脉的正常解剖关系及变异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对MSCT技术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和进展作一综述患者。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的诊断上具有伏势,就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显示及对肺动脉高压和肺灌注的初步研究的价值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的诊断上具有伏势,就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显示及对肺动脉高压和肺灌注的初步研究的价值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回顾分析胃肠道淋巴瘤多层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6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并对病变的厚度、分期、平扫和增强CT值与及其病变发生部位和病理结果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和病灶内积气是回肠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多见于胃部,且病变厚度较其他类型淋巴瘤略薄.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回肠淋巴瘤有较为特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静脉显像的价值,为临床活体肝移植(LDLT)提供有关肝中静脉(MHV)的形态学资料。资料与方法对50例无肝病成人行肝静脉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测量MHV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肝静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MHV与肝左静脉(LHV)共干者占56.0%(28/50);MHV与LHV、肝右静脉(RHV)在下腔静脉(IVC)开口处间的距离分别为(2.20±1.55)mm、(11.86±6.48)mm;MHV主干和外科干长分别为(62.86±12.46)mm、(16.14±12.12)mm;MHV主干上壁距IVC汇入口1~4cm处及起始处至肝膈面的深度分别为(13.41±4.60)mm、(24.16±4.36)mm、(32.64±4.30)mm、(38.10±4.56)mm、(34.82±7.76)mm;MHV与IVC的夹角为(52.21±12.41)°。结论 64层螺旋CT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作为LDLT较为可靠的肝静脉临床检测手段;MHV汇入IVC的部位、与LHV的关系及在肝内的定位等均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相似文献   

12.
赫瑞  朱铭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71-137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食管后无名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33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5804例非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进行检查,患者年龄1天-12岁。图像通过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显示无名静脉。结果:33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通过MSCT发现7例罕见的食管后无名静脉畸形,占0.21%,均经手术证实;而非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组未发现。结论:食管后无名静脉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食管后无名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肝右后下静脉(IRHV)的显示能力及其解剖特征。资料与方法对55例受检者肝静脉行MS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观察IRHV特征。结果55例受检者的肝静脉图像中有15例出现IRHV,显示率为27.27%。IRHV至第二肝门的最小距离34.4mm,最大距离78.4mm,平均值(53.28±11.42)mm。IRHV管径与肝右静脉(RHV)管径存在互补的关系。结论MSCTA可以评价IRHV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 32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27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16例来自胸主动脉,7例来自腹主动脉,3例系膈肌动脉供血,4例为肋间动脉供血,2例为脾动脉供血.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机对64例肺部结节或肿块的患者进行灌注扫描,采用GE Perfusion 3软件测定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 以及拟合时间- 密度曲线(TDC).结果 BV在恶性结节、炎性结节与良性结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S在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之间以及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炎性结节及良性结节均低于恶性结节,3组之间的TDC 曲线形态也不同.结论 CT灌注成像提供了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定量评价方法,对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其三维重组对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32例肺部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组.结果:32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组41次.共发现供血动脉形成57支.MSCTA显示供血动脉起源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结论: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前行MS('TA检查及三维重组,能直观、清晰地显示供血血管的数量和起源,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曝光时间,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评价矽肺肺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矽肺病人及10名年龄匹配志愿者进行吸气与呼气2期扫描,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组和Pulmo软件定量分析.所有受检查者均在1周内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矽肺基本病变,对各征象用多层螺旋CT进行定量评分,并与肺通气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矽肺组与对照组各征象的CT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网格状阴影除外,P=0.553),单纯型矽肺组与复杂型矽肺组C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大阴影的CT评分除外).CT气体潴留得分和肺气肿得分与肺功能结果呈显著的负相关,网格状阴影和FEF 75%、FEF 50%、FEV1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和FEV1/FVC没有相关关系.矽结节、支气管扩张及大阴影的CT评分与肺功能检查结果之间没有相关性.气体潴留和肺气肿CT评分与小气道阻塞肺功能指标之间呈较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对矽肺肺功能损害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 对25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者行肝脏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得到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值,并与Child分级相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逐渐降低,肝动脉分数(HAF)逐渐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明确变化规律.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欧美国家多见,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中,仅次于心肌梗塞和脑卒中位于第3位[1].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