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下肢多功能固定垫应用于骨科患者在固定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足下垂、足跟压疮等并发症方面的效果。方法根据骨科患者下肢需抬高的高度、人体下肢的生理曲线与长度、踝关节的功能位等因素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固定垫,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需抬高患肢的3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软枕、软垫等传统方法抬高患肢,观察组采用下肢多功能固定垫抬高患肢,从足下垂发生例数、足踝与足跟压疮发生例数、患者舒适与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足下垂发生例数、足踝与足跟压疮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下肢多功能固定垫抬高患肢,效果优于传统的抬高方法,降低了患肢足下垂、足部压疮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骨科患者下肢抬高支架对胫腓骨骨折早期的影响。方法:将8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以软枕抬高下肢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骨科患者下肢抬高支架抬高下肢的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足下垂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制骨科患者下肢抬高支架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早期能减轻患肢肿胀程度,降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减少足下垂发生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卧位、坐位、下肢下垂和下肢抬高4种体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氧分压、疼痛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比较患者在不同体位时患肢的氧分压、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下肢抬高体位的氧分压最低。与平卧位和下肢抬高体位相比,下肢下垂和坐位体位的氧分压均明显较高,而疼痛评分均明显较低;在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评分最低,即下肢下垂体位的舒适度最高;患肢氧分压与疼痛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4种体位中,下肢下垂体位可更有效改善患肢的微循环,从而明显提高氧分压、增加舒适度及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穿戴由我科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 Maryland 足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指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足下垂、压疮、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aryland 足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足下垂、压疮、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功能可调式足下垂矫正鞋可有效保持患肢功能位,增强下肢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步行训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可调式肢体抬高支架的研制及使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患肢抬高是手外科术后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目的是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改善循环、利于功能康复及再植或移植组织成活。手外科常用的患肢抬高的方法大体包括二种:一是垫高式,二是悬吊式。垫高式患肢抬高较常用,要求患肢平于或略高于心脏水平,适用于一般性手外伤。悬吊式患肢抬高要求患肢要明显高于心脏水平,主要适用于手部严重挤压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垫高式患肢抬高因利用软枕或软垫抬高患肢,常缺乏稳定性,或患肢抬高的高度容易改变,或易造成患肢向侧方滑落。为解决上述不足,我们研制了肢体抬高支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护具的使用利于保持下肢功能位, 可减少足下垂、关节痉挛畸形、压伤的发生,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但目前临床常用的防足下垂护具在固定患者足部时, 足跟处无支撑结构;固定不充分, 足部易倾斜, 脱滑出支撑位;固定角度调节不便, 不利于保持防足下垂效果。鉴于此, 笔者设计一种防足下垂的辅助装置,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辛宝琼 《上海护理》2012,12(4):53-55
在骨科,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股骨颈骨折或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等需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的患者,均需常规穿防旋鞋固定患肢以防足下垂、足内旋、足外旋、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髋关节脱位、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以防旋鞋在骨科下肢疾患患者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防旋鞋存在大小不合适、固定不稳易脱落和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压疮等缺点。为此,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防旋鞋,临床  相似文献   

8.
郝魁 《中华护理教育》2012,9(7):335-336
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通过多次实践、改进,2008年研制出抬高下肢的下肢多功能分体式皮布结合垫,该结合垫既能有效抬高制动患肢,又确保患肢放于功能位.在3年内临床应用于430例患者,患者足背动脉良好,患肢肿胀明显减轻,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及足跟部压疮现象.下肢多功能分体式皮布结合垫设计合理、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经济实用、使用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血液、淋巴回流减慢或淤滞,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造成下肢功能障碍,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下肢功能障碍的卧床患者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增加肌肉力量,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恢复关节和肢体正常功能[1]。临床上使用康复器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但现有的下肢功能锻炼器械大多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不适用于锻炼依从性差、经济基础薄弱的患者。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卧床用下肢功能锻炼装置(专利号ZL 201821474947.6),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抬高患肢方式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32名下肢骨折(包括足踝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根据患肢抬高方式分为康复支架组、托马架组及两用枕头组3组,每组患者44例,每组包括股骨中下段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25例,足、踝部骨折17例。比较3种方法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稳定性、局部疼痛及红肿压疮出现情况。结果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稳定性方面(44例)优于两用枕头组(分别为26,23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1.09,49.95;P=0.0011),在局部疼痛不适及红肿压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支架组在患肢抬高适合高度角度(40例)、局部疼痛不适(6例)及局部红肿压疮(0例)情况出现方面均优于托马架组(分别为20,2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式下肢康复支架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抬高患肢,其调节高度优于用普通枕头及托马架,患肢放置稳定性优于普通枕头,并发症少于托马氏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改良体位垫抬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使患者舒适。方法将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橡皮垫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垫抬高患肢,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抬高患肢后疼痛程度、舒适度、护理配合的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位垫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避免患肢移位,更好地控制抬高角度,增加患者舒适感,操作简单,能更好地节省时间和人力。  相似文献   

12.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2岁,因“出生后至今右下肢粗大,患肢肿块5年”入院。患者于生后3d时家长即发现其右下肢比左下肢粗大,右臀部有一直径约3cm的包块。经外用鱼石脂软膏后包块消失。患者右下肢随成长增粗逐渐明显,但尚不影响肢体活动。约5年前,患者右下肢皮肤出现小水泡并渗出透亮液体,当地医院诊断为象皮肿。患肢出现红色肿块并逐渐增大,患肢由抬高位转为下垂位时肿块感觉疼痛且表面渗血。当地医院病理报告为神经纤维瘤,未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相似文献   

13.
踝足矫形器对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观察和分析足下垂患者穿戴踝足支具(AFO)前后对下肢稳定性、负重能力、步行中膝、踝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20例足下垂患者(男14例,女6例),其中右侧足下垂者9例,左侧足下垂者13例.患者中有6例需在辅助下行走,14例已具备独立行走的条件.对所有患者分别在穿戴和不穿戴踝支具状态下进行步行能力、下肢活动能力、身体平衡功能测定.其中5例患者在穿戴支具1个月左右进行步态分析.结果穿戴AFO后即刻患者的步行速度和步幅影响与穿戴支具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踏车时间和上楼的速度比不戴支具有明显提高(P<0.05),而起蹲、下楼时间、足抬高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穿戴AFO对患肢负重无明显改善(P>0.05),但可使患者身体左右的稳定性及患腿前后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P<0.05);步态分析结果发现,5例患者穿戴支具前后患侧下肢垂直峰力矩、步速无明显影响(P>0.05);穿戴AFO后患侧膝关节在步行周期中最大伸膝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5);患侧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最大趾屈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1).结论AFO对下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足下垂和膝过伸程度;增强身体稳定性及患侧下肢稳定性;穿戴AFO对患者下肢日常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对患者即刻和1个月以后的步速、步幅、患腿负重能力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病合并弧菌性脓毒症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合并弧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问符合酒精性肝病合并弧菌性脓毒症早期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的患者6例,在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扩容、升压及1~2h内切开患肢以减压、引流、清创等外科治疗,在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观察患者下肢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患者首先出现下肢足背或小腿肿胀、剧烈疼痛、局部红斑、数小时内血疱增多、融合成大血疱、皮肤大片淤血斑,下肢病变迅速扩大并向大腿或躯体蔓延,患者同时出现休克、MODS表现。2例下肢皮肤苍白、肌肉色红。肌酸磷酸激酶(CPK)正常或轻度升高,经清创、植皮后保存了患肢。另4例见皮肤脂肪坏死,筋膜肌肉坏死范围广.小血管血栓形成,患者的CPK明显升高,其中2例下肢病变严重,行截去患肢治疗,2例切开患肢以减压、引流、清创等病情好转,因经济原因放弃进一步治疗。6例中4例患者治愈出院。作者通过光镜及电镜对弧菌感染患者下肢病变组织系统观察,包括皮肤、肌肉、脂肪、坐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结合大体表现发现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下肢病变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炎症性改变。结论:及早正确认识下肢临床及病理改变特点对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患肢下垫物的使用材料及方法对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静脉回流至关重要。传统的方法是应用棉被、衣物或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但存在以下弊端:患肢放在上面易滑落,不能保证持续抬高;患肢大腿下部易悬空,产生不适感,甚至疼痛;抬高患肢的高度不固定,塞物过多,患肢抬的过高,膝关节过伸,患者不能耐受,垫物过少,则高度不够,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骨折固定术、腓总神经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后及部分妇科手术后引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肢体肌肉的萎缩、因神经损伤而造成的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及因废用综合征引发的足下垂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手术质量,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故根据临床现状,遵循康复医学及骨科学、血流动力学为科学依据,研制了下肢负荷下可调式运动康复器,并于2007年1月应用于临床,如骨科、手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妇科等,经过2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地避免了术后严重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足下垂的发生,并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强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抬高垫在减轻下肢静脉疾病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按下肢静脉疾病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措施将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以抬高患肢,观察组使用下肢抬高垫。结果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观察组疼痛、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抬高垫可有效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加速肿胀消退,明显缓解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指导患者主动进行患肢抬高对患肢功能恢复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因单侧肢体骨折入住骨科病房的患者52例,上肢26例,下肢26例。随机分为主动患肢抬高组与被动患肢抬高组,每组各13例上肢与13例下肢。手术前评估每个患肢的肿胀程度。骨折手术后,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术后康复指导,将患肢常规置放于高枕上,略高于心脏。第二天起,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主动患肢抬高组进行指导,循序渐进,患肢功能锻炼。被动肢体抬高组,由他人将患肢置放于高枕上,每日被动抬高患肢。记录并评估术前一天、术后第五天、术后第10天患肢的肿胀程度、邻近关节的活动度、肢体的肌力。结果:主动肢体抬高组与被动肢体抬高组在年龄、性别、肢体损伤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肢体功能与肿胀程度相似。术后第五天,主动抬高组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P>0.05)、患肢肌力较被动组为强(P<0.05)。术后第10天患肢肿胀、邻近关节活动度、患肢肌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进行主动的患肢抬高训练有利于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90-3691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行单边下肢膝关节以下开放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肢抬高联合单边腰麻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于手术完毕后对比两组患者运动阻滞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患侧与健侧运动阻滞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腰麻联合患肢抬高的麻醉方法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存在阻滞效果好、起效快的应用优点,可避免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1998年6月~2000年12月的98例使用单边式外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病人,实施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14~56岁,平均38岁。其中开放性胫骨骨折25例,粉碎性股骨骨折31例,下肢多段骨折28例,骨不连14例。平均住院15~18d。1.2 护理措施(1) 保持外固定架牢固和良肢位:术后患肢应置于功能位,将患肢置于托马代架上或将外固定架悬挂于床头上,或用软垫垫高。抬高30°~40°、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患肢静脉、淋巴回流。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观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