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晓霞  阙礼和 《眼科研究》1993,11(1):9-11,F003
用苏州产裂隙灯对一只猕猴双眼黄斑周围视网膜共8个部位进行随机持续光照。视网膜辐照度226.8mWcm~2。照射时问分别为105,150分钟。通过光镜、电镜对光照后即刻至1个月的受照区视网膜观察。结果光照性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和RPE(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渗出。提出裂隙灯致视网膜损伤主要是光化学反应造成,同时伴有光凝及炎症反应。并提出一种节省动物和实验时间,避免个体差异的多部位病理取材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应用光照度计和分光光度计测算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三面镜光源的结果,并就其危险性进行评估。测算的6台间接检眼镜与5台裂隙灯三面镜光源表明,两种仪器光源对视网膜均具有潜在危险,安全时间很短。但就其不可逆损伤时间而言,医生可以通过合适的使用方法如中等或低亮度照明、缩小裂隙灯裂隙而避免不可逆视网膜光损伤。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133-137)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的一组病人,67例68只眼。选的是出现视力症状不满三个月的病人,至少随访两年。对全部病人进行了眼科和内科检查。眼科方面包括出现视力症状的病史,特别是与玻璃体出血有关的病史、矫正视力、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及裂隙灯检查;每个病例在两年的随访期间至少进行三次荧光素血管造影,并摄彩色眼底相,目的是确定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部位、有无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按以下标准来诊断:(1)用裂隙灯检查法、双眼间接眼底镜检查法或实体镜照相,看到有异常血管存在者,该类血管是平坦的还是在视网膜  相似文献   

4.
晶体的检查采用斜照法、彻照法和裂隙灯显微镜各种照明检查法。详细检查时应散大瞳孔。光线可先后从颢侧和鼻侧射入;也可令被检查者眼球上下左右转动,以扩大检查范围。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应先用弥散光照射法,观察晶体各处病变的大体情况。继之用直接焦点照射法,采用裂隙光,作成晶体光学切面,显示明暗相间的条带。以胚胎核为中心,呈向心弧形排列。这样检查可明确  相似文献   

5.
刘颖  李志勇  童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069-1069
0引言老年性白内障为一种常见眼病[1],裂隙灯检查表现为晶状体混浊,但若患者晶状体皮质密度较高、核硬化,则裂隙灯检查亦可表现为混浊的影像,故临床中误诊现象时有发生。现将我们在临床中诊治的一些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挑选2007-11/2008-10在我院门诊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龄48~84岁。已诊断时间1~20a,均有经常或偶尔滴用眼药史。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先行裂隙灯检查,再行检眼镜彻照法检查以观察在眼底的红光反射背景下有否晶状体的混浊暗影。所有病例无论裂隙灯检查是否有混浊,只有在检眼镜彻照法检查中发现晶状体有固定混浊暗影方可诊断,  相似文献   

6.
氩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7年我们对视网膜静脉阻塞8例9眼采取氩激光早期治疗,定期复查荧光照影,酌情补充光凝,随访这些病人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对象:视网膜静脉阻塞8例9眼,患者年龄61~75岁,男性5例,女性3例。颞上分枝静脉阻塞3眼,颞下分枝静脉阻塞2眼(其中1例伴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央静脉阻塞4眼,治疗前视力;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视力指数~0.12,分枝静脉阻塞视力0.04~0.4。激光治疗时机均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发病两周至两个月之内进行,其中一眼于发病两周时给予光凝。2.治疗方法:治疗前检查,包括裂隙灯。直接眼底镜、荧光血管造影,根据结果选择…  相似文献   

7.
田亮  夏峰  张磊  郭群  耿佳  陈辉  张作明 《眼科研究》2011,29(3):209-214
背景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因诸多影响因素较难复制,使不同因子(如药物)对视网膜光损伤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受到影响。目的改良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程度分级模型。方法选用8~10同龄雄性SD大鼠24只,根据强光暴露时间的不同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1、2、3h组,每组6只大鼠。为获得眼球的全视野光辐照,采用环形光照箱将LED灯集中分布在光照箱的上下和光照箱四周共8个方向,保证大鼠在光照箱内做单向环形活动时其右眼接受约5000lx的光照。实验中每只动物单独接受光辐照,以避免动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光辐照后5d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并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视网膜外核层(ONL)的厚度变化。结果5000lx强光暴露1、2、3h后暗适应条件下的ERG视杆细胞反应、标准光最大混合光反应的b波幅值分别下降了26.2%、52.5%、70.7%和24.4%、39.3%、58.1%,OPs波、视锥细胞反应、20Hz闪烁光反应也均有明显下降,不同光照时间组间各波平均振幅值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F=71.690,P=0.000;混合光反应:F=56.250,P=0.000;OPs:F=23.610,P=0.000;视锥:F=27.130,P=0.000;20Hz:F=27.030,P=0.000);不同光照时间组间各波平均隐含时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F=1.370,P=0.282;混合光反应:a波:F=0.800,P=0.508;b波:F=11.840,P=0.000;视锥:F=2.080,P=0.136)。振幅下降及隐含时延长的程度均与光暴露时间有关。视网膜的光损伤以视网膜颞上区域明显,光辐照1、2、3h后该区域ON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1.3%、25.6%、72.5%,各组的平均ONL厚度随光照时间的延长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270,P=0.000)。结论光强度为5000lx连续光辐照后可以造成大鼠视网膜损伤,光辐照1、2、3h后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主要损伤部位在大鼠视网膜颞上区域。研究提出了一种视网膜光损伤程度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验对~(60)Coγ线致死量照射骨髓移植小鼠的放射性白内障发展过程进行观察。根据裂隙灯所见,将整个病程划分为5期。最早观察到晶状体后皮质细小点状浑浊在照后1.5个月,照后7个月有93%的小鼠发生全白内障,文中对各期白内障的临床表现,出现时间及其发生率分别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采用裂隙灯和OCT检查的1 7例 2 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 ,采用裂隙灯和OCT检查具有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增加而无裂孔的病例。 (该研究是连续性和回顾性研究 )。患者年龄 2 8~ 89岁 (平均 51岁 ) ;眼轴长2 7 5~ 2 7 9mm ,视力从指数到 2 0 / 2 5,8只眼的最好矫正视力达 2 0 / 50以上。玻璃体存在Weiss环 7眼 ,未发现玻璃体视网膜牵拉 ,眼底检查未发现在任何区域有视网膜裂孔。经OCT检查 2 1眼均有视网膜增厚 ,主要由于神经上皮层间增厚的内层和变薄的外层之间出现裂隙状的低反射空间所致。在视网膜内外层之…  相似文献   

10.
光对视网膜损伤的观察——2.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只新西兰兔进行了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每只兔一眼接受间接眼底镜的光照(视网膜的幅照度为318mw/cm~2)另眼作为对照。照光时间分别为10,30,60分钟。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了照光后2小时,2、7、14、30天照光眼组和对照组组织学的改变。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有胞浆结构不均,基底膜皱折变圆不规则。光感受器外段盘膜出现空泡和排列的紊乱.内段线粒体有肿胀。照光时间愈长,损伤的变化就愈明显,而其恢复的过程就愈慢。  相似文献   

11.
韩毳  徐青  刘宁  冯慧萍  侯宝杰  吴海洋 《眼科》2013,22(4):230-233
目的 探讨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社区50岁以上居民中眼底病筛查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和田村街道通过电话通知及海报招募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3742人。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日常生活视力、裂隙灯检查,并使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相机采集眼底像。对眼底照相诊断为黄斑部疾病者,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主要指标 眼底病构成比。结果 3742人参与调查,2914例(77.87%)眼底像可用于分析。筛查出视网膜动脉硬化1081例(37.1%);可疑青光眼270例(9.27%);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78例(6.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5例(2.23%);黄斑前膜38例(1.30%);拟诊黄斑裂孔35例(1.20%),星状玻璃体变性26例(0.89%);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17例(0.58%);视网膜血管炎15例(0.51%);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0.14%);视神经萎缩5例(0.17%);视盘血管瘤1例(0.03%);其他眼底病变12例(0.41%)。眼底照相诊断为黄斑变性、黄斑前膜及黄斑裂孔者的OCT诊断一致率为86.90%(219/252)。828例(22.13%)未能获得可供分析的眼底像,其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可对大多数50岁以上人群进行眼底病筛查,是一种客观、可行的方法。(眼科,2013,22: 230-2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IG2000图像测量系统对黄斑中心凹进行自发荧光强度测定。结果33例(36眼)IMH患者中,全层黄斑裂孔26眼(72.2%),板层黄斑裂孔10眼(27.7%)。黄斑自发荧光的特征:正常眼底中心凹FAF呈局部低荧光;黄斑裂孔表现为高荧光,与FFA的图像相似。6例板层裂孑LFAF、FFA均未见异常,其余4例板层孔中心凹处FFA表现为轻度增强的透见荧光,相应部位FAF见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全层黄斑裂孔在裂孔处有明显增强的FAF,FFA的“窗样缺损”,在位置、面积、形状上与FAF一致。结论FAF检测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非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bnormal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FAF) features on images obtained by a modified fundus camera (mFC) and geographic atrophy (GA)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Methods

Serial FAF images of 131 eyes from 131 patients with G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FAF images were obtained with an mFC (excitation, ∼500–610 nm; emission, ∼675–715 nm). The GA area was quantified at baseline and 1 year later using a customized segmentation program. The yearly GA enlargement rate was then calculated. Abnormal FAF patterns in the junctional zone of GA were classified as None or Minimal change, Focal, Patchy, Banded, or Diffuse according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cSL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 enlargement and abnormal FAF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mean rate of GA enlargement was the fastest in eyes with Diffuse pattern (1.74 mm2 per year), followed by eyes with the Banded pattern (1.69 mm2 per year).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yes with the Banded and Diffuse patter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for GA enlargement compared with eyes with the other patterns.

Conclusions

FAF image obtained by mFC appears to be acceptable for evaluating GA in accordance with an established cSLO-based classification. Eyes with the Banded or the Diffuse patterns of abnormal FAF at baseline indicate a high risk for GA progression. Identifying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GA progression using an mFC is broadly available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help predict disease course.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村居民白内障筛查流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在农村居民白内障筛查的应用,探讨农村白内障筛查流程的可行性。设计人群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55~80岁居民约52万人。方法2008年7-11月对北京10个涉农区县进行了以白内障为主的眼病筛查。由各区县卫生局组织,在视力检查和慢性病问卷调查后,对低视力(生活视力)者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进行跟前节和眼底照相,图像上传到浏览器,服务器(B/S)构架的数据库,由专业人员集中阅片,并做出白内障、需白内障手术和其他眼病的诊断。主要指标低视力及需白内障手术者的人数。结果目标人群中建立眼科电子病历43.5万份(应答率83.6%)。发现低视力患者约4.6万人,行眼前节及眼底照相21383人。发现白内障患者12441人,占照相者的58.14%。需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623人,占照相者的21.60%。除白内障以外,还发现了其他眼科疾病,并得到了慢性病的资料。结论50岁以上农村居民在低视力筛查后,以数码眼底照相机免散瞳眼前节和眼底照相筛查白内障的流程不仅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且可实现多种致盲跟病联合筛查。(眼科,2009,18:80—8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16例(32眼)VKHS患者做了详细的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16例(32眼)VKHS患者中,急性期患者FFA:造影早期所有患者双眼后极部均表现为多发性散在强荧光斑点,如墨渍样扩大并彼此融合,24眼晚期呈大小不一多囊样高荧光。恢复期患者FFA:早期后极部弥慢性色素脱失,透见脉络膜荧光,显露脉络膜大血管,后期盘周着色性高荧光。结论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斑囊样水肿(CME)眼底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相关性,以提供对其预后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参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CME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8例(24眼)。24只正常眼选自年龄及性别相匹配者。方法对所有患眼及正常对照眼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CME。采用海德堡公司HRA一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IR(infrared)及FA(不注入荧光素钠)模式进行眼底自发荧光及黄斑色素密度的检测。黄斑色素密度按Zhang等分期法分为完整的黄斑色素、部分黄斑色素及黄斑色素缺失三级。采用MonteCarlo精确检验说明不同分级的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相关性,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主要指标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形态、黄斑色素的分布及密度。结果24只CME眼自发荧光均为阳性(100%),并在黄斑区呈花瓣样表现,而正常对照眼的黄斑自发荧光均为阴性。CME眼中黄斑色素缺失22眼(91.7%),部分黄斑色素2眼(8.3%);正常对照眼黄斑色素密度均为完整的黄斑色素(100%)。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呈现负相关(x2=45.123,P=0.0001)。结论CME患者中黄斑色素密度大小与黄斑区自发荧光呈负相关,黄斑区自发荧光可做为其随诊的临床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炎(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患者视网膜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82例145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其病变区形态并测量病灶的高度和宽度,同时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炎(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的OCT图像,共有6种表现:(1)色素上皮断裂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2)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3)“沙漏”样神经上皮脱离;(4)隐匿性色素上皮脱离;(5)色素上皮脱失;(6)色素上皮增殖。结论 OCT同时辅助FFA可准确地诊断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相似文献   

18.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86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01/2005-03间我院门诊就诊的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CSC患者86例(92眼),并应用激光对眼底荧光渗漏点进行直接光凝。结果:激光治疗CSC治愈率高达88%,而且平均视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结论: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法。它封闭渗漏点准确,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和治愈率,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9/2015-08在我科应用抗VEGF药物的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抗VEGF药物应用的病种、频次、用法、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其对视力、眼底情况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选取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患者305例340眼,其中53例60眼(17.6%)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6例18眼(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20例134眼(39.4%)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61例68眼(20.0%)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29例32眼(9.4%)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16例18眼(5.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0.2%)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和视乳头新生血管1例1眼(0.2%).年龄为16~90岁.247例275眼(80.9%)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58例65眼(19.1%)使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565次,平均为1.7次/眼.其中,采用"3+按需治疗(PRN)"治疗方法的有98例109眼(32.1%),"1+PRN"治疗方法的有207例231眼(67.9%).单独使用抗VEGF药物69例77眼(22.6%),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10例11眼(3.2%),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35例39眼(11.5%),联合PDT治疗26例29眼(8.5%),联合单纯眼底激光治疗例165例184眼(54.1%).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的最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本组病例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期间,除有3例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1例出现低热和1例出急性脑梗塞等不良事件外,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明显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但临床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通过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观测正常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以及荧光标记的白细胞在眼底的运动情况的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散瞳并将其置于动物台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并照相和进行视频记录。另外,体外分离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并用CFDA(6-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进行荧光标记,之后通过尾静脉将其回输进入同窝另一只大鼠的体内,观察白细胞在眼底血管的运动情况。结果:通过HRA2能够清楚而有效的观察到大鼠视网膜4级以上血管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并能够观察到白细胞在眼底血管中的各种运动状态。结论:建立了一种通过HRA2观测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白细胞运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