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白昼收缩压(dSBP)与夜间收缩压(nSBP)、白昼舒张压(dDBP)均显著高于无LVH组,且差异显著( P <0.05);LVH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除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外,均比无LVH组增大,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LVH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各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均比无LVH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且LVH组LVMI高于无LV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龙佑玲  苏勇  谢向东  王晓玲  沈静 《临床荟萃》2001,16(23):1062-106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运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左室重量测定,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将其分为左室肥厚组30例和无左室肥厚组26例,比较其血压变异性参数、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并进行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上述各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左室肥厚组血压变异性、24小时及昼夜血压负荷、平均血压均较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和升高。24小时及昼夜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SP、24DP、DSP、DDP、NSP、NDP)、24小时及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白昼收缩压负荷(24SPL、24DPL、DSPL、DDPL、NSPL、NDPL)、收缩压变异性与舒张压变异性(SPv、DPv)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EH者左室肥厚是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和血压变异性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以夜间血压升高和血压负荷增大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张品菊 《临床荟萃》2001,16(8):342-34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 )仪 ,对 12 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 ,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心室肥厚 (LVH)或无LVH。分为LHV组 60例 ,无LVH组 60例 ,以 2 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血压 (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 ,并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 /日间均值× 10 0 % ] ,为参数指标。结果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CGA)结果或冠脉CT成像(CTA)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n=80,观察组),单纯性高血压组(n=80,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h平均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其动态血压波动比较大,且血压变异性相对增大,加强其血压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监测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3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健康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质量指标相关性好.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C)的关系,。方法:对31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和24例老年正常血压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计算出平均血压、24小时、白天、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内径、室间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LVM和LVMI大于老年正常血压组,结论血压变异性和平均血压水平与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BPV、AASI.结果 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r=0.231,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r=-0.132,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r=-0.13,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r=-0.21,P<0.01)及勺型血压(r=-0.13,P<0.01)有明显的相关性.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β=0.018,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β=-0.011,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β=0.036,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β=-0.01,P<0.01)、勺型血压(β=-0.15,P<0.01)、及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22,P=0.034)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AASI与BPV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压变异和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9月高血压科患者581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肥厚组(n=161)和非肥厚组(n=4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VH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LVH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836,P=0.03),肥厚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11.540,P0.001)。肥厚组诊室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3.805,P0.001),两组间24 h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平均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t2.7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674,P=0.044)、24 h收缩压负荷(OR=1.021,P=0.003)与LVH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与24 h收缩压负荷密切相关,并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DM)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检测高血压伴DM(120例)、高血压不伴DM(120例)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参数及高血压伴DM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等.并对高血压伴DM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与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以评价高血压伴DM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伴DM患者无论白天或晚上收缩压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动态血压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与baPWV、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中膜厚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收缩压的变异性,尤其是夜间收缩压的变异性,是高血压伴DM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血压节律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异常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平均脉压差、白昼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脉压差、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或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呈显著正相关,临床上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血脂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高血压组),均单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降压治疗超过1年,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24h收缩压平均实际变异性(24 hSBP AVR)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高血压组分为两组:高AVR组(AVR≥10.17 mmHg)和低AVR组(AVR<10.17 mmHg),各106例。另入选48例同期年龄相匹配的非高血压老年男性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入选患者所有血压水平、24 hSBP AVR等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24 h、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SBP AV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AVR组IVST及IVEDd高于低AVR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24 hSBP(r=0.361,P<0.05)及24 hSBP AVR(r=0.210,P<0.05)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收缩压水平及收缩压变异性与左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将结果分成左心室肥厚组(LVH)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左室肥厚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尤以收缩压明显;②左室肥厚组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非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血压的波动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老年组)和50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中青年组)各项血压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1997-06/2002-08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年龄60~82岁。根据靶器官损害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无靶器官损害组138例(高血压I期)和靶器官损害组178例(高血压Ⅱ~Ⅲ期)。另选本院正常健康体检者130人为对照组,年龄60~78岁。纳入对象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纳入对象24h动态血压,按Parati等方法,以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为长时血压变异指标,包括24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及健康者1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靶器官损害组与有靶器官损害组组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不明显(P>0.05);有靶器官损害组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普遍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0.01)。结论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1997-06/2002-08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年龄60~82岁.根据靶器官损害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无靶器官损害组138例(高血压Ⅰ期)和靶器官损害组178例(高血压Ⅱ~Ⅲ期).另选本院正常健康体检者130人为对照组,年龄60~78岁.纳入对象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纳入对象24 h动态血压,按Parati等方法,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为长时血压变异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及健康者1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靶器官损害组与有靶器官损害组组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不明显(P>0.05);有靶器官损害组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普遍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0.01).结论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陈东方  戢运云 《新医学》2015,(2):115-118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性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89例RH患者根据OSA的有无及程度分为非OSA组、轻度OSA组和中重度OSA组,比较3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包括血压负荷、血压波动曲线、日间及夜间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结果中重度OSA组患者血压负荷明显高于其他2组,3组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随OSA程度加重逐渐升高。3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OSA程度加重,非杓形曲线发生率、夜间血压变异逐渐增加,而杓形曲线发生率逐渐减少。结论 OSA的存在和加重会使RH患者日间舒张压、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并增加夜间血压波动,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组和老年正常血压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值的比较,探讨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TM2421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在我院疗养的老干部14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平均压及脉压、24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老年正常血压组。其中白大衣高血压占8.1%。结论 老年高血压组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较老年正常组缩小、杓底变浅甚至消失,ABPM对诊断WCH、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和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24 h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128例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组)72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组)56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分析两组病人24 h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相关参数.[结果]HLVH组病人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日平均收缩压(dmSBP)、夜平均收缩压(nmSBP)、夜平均舒张压(nmDBP)、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及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与NH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脉压(24 hmPP)及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与NH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动态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类病人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