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平义  姜丽萍 《吉林医学》1995,16(5):301-301
25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前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对比分析刘平义,姜丽萍,王春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5医院胸外科132011)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传导阻滞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其中以室间隔缺损手术后出现者居多。我科自1983年9月至1994年9月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且术后早期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患儿29例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行此类手术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儿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1天、3天、5天及30天心电图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左室电压、JTcd随手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J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左室电压在术后3天、5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有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左心室电压和JTcd有差异,JTcd可能对预测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参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典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英 《湖南医学》2001,18(1):31-31
  相似文献   

4.
5.
《中外健康文摘》2007,(8B):34-34
问: 体检时我的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是怎么引起的,该如何治疗?浙江朱先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行介入治疗的室缺患者210例,男11 2倒,女98倒,年龄3~47(16±9)岁,全部应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住院期间连续心电监测以及每天至少1次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21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其中41例术后7 d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在术后21 d内恢复至术前,Ⅱ庹Ⅱ AVB 2例,术后14 d内恢复正常,Ⅰ度AVB 1例,术后7 d内恢复.束支传导阻滞32例,24倒在7 d内恢复至术前,8例为新发束支阻滞未恢复.结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年龄、室缺的位置、大小、封堵器的类型、术中操作时间及术前心电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72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年龄轻的RBBB无器质性心脏疾患或健康者较多。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文献报道 ,在束支及分支阻滞中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占72 .66% ,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占 7.88% [1] ,而且 ,后者 90 %以上见于器质性心脏病[2 ] ,以肺心病最多见[3 ] 。本文旨在总结CRBBB的疾病种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院患者 ,共2 31例 ,男 170例 ,女 61例 ,年龄 2 1~ 85岁 ,平均 62岁 ,≥ 40岁 2 2 1例。1.2 诊断标准[4 ]  ①QRS波群时间延长至 0 .12s以上 ;②QRS波群形状改变 ,V1、V2 导联出现rsR’波群 ,V5、V6 有宽而不深的S波 ,肢体导联a…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伴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因较高的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现将该院近4年的AMI并发RBBB住院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观察了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339例住院AMI患者的心电图、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 4例AMI并发RBBB患者 (占 15 .93% )预后明显差于无并发RBBB者 ,表现为血清CK及CK MB浓度更高 ,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AMI患者并发RBBB通常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 ,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 ,冠脉的再灌注可影响传导的可逆性 ,可预防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或限制其持续时间 ,积极的心脏介入性治疗及血管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邢玉娥  陈红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56-1356
患者,男性,49岁,患者无不适症状,来门诊健康体检。既往:历年教工体检I期高血压、血脂异常4a(拒绝服药),近1年胸闷胸痛发作2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无糖尿病史。体检BP:140/90mmHg,心率平均6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1.7mmol/L,总胆固醇5.4mmol/L,低密度脂蛋白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mmol/L,血糖5.4mmol/L。  相似文献   

13.
巨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279-279
病历资料 患者,男,22岁,因心悸、胸闷1年余,加剧半月就诊,既往有心动缓史4年余,无自觉症状。体检:血压110/70mmHg,律齐,无杂音,心率52次/分,两肺(-),肝脾未触及,腹软。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内结构及血流正常,X线胸片正常,常规心电图示:R—R间期匀齐,心率44次/分钟。  相似文献   

14.
15.
与心率的增快或减慢密切相关的传导阻滞称频率依赖型传导阻滞,它可发生在房室交界处、左右束支以及分支内。在心率增快出现的称快频率依赖型束支阻滞(即三相阻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监护与处理孙会领河北省故城县医院(253800)关键词心脏手术;术后监护;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报告2例室间...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帜  蒋长亮  方智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444-1445
本文取自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63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淑  石玉杰 《中国医刊》2000,35(5):22-2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意义 ,在国外曾得到广泛研究[1] ,其发生率为 3 %~2 9% ,通常是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表现 ,常伴发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增高。该方面国内研究较少[2 ] ,我们回顾了近 4年来AMI住院患者RBBB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AMI诊断符合WHO标准 ,且在症状出现后 2 4小时内入院者 72 0例 ,其中男 53 8例 ,女 1 82例 ,年龄 4 2~ 91 ( 58 5± 1 5 6)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91例 ,前壁 2 96例 ,下壁及其他部位 2 83例 ,非Q波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患者 2 1例 (观察组 ) ;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194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心率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CK峰值 15 30± 10 6 9u/L及CK—MB峰值 2 39± 16 5u/L明显高于对照组 95 6± 713u/L及 117 1±6 0 6u/L ,P <0 0 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 2 5 5± 0 95明显高于对照组 1 71± 0 82 ,P <0 0 1;观察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 19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4 1% ,P <0 0 1;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 2 8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6 7%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