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葡萄糖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采用硬膜外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监测直肠温度,亚低温治疗组保持大鼠体温在33.0±1.5℃。常温组维持大鼠通常体温(为38.0±0.5 ℃)。分别于术前、术后3、8、24和48 h取血,检测血糖含量,测定其基础值及伤后动态变化。结果实验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明显升高,于伤后24 h达到最高水平。常温组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亚低温治疗组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伤后各时段血糖值与常温组各时段血糖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亚低温治疗可抑制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抑制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这有利于减轻颅脑损伤后糖代谢障碍所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抑制颅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后Calpain、MAP-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常温脑损伤组(n=24)和亚低温脑损伤组(n=24)。亚低温脑损伤组在液压打击伤后即接受持续4h的亚低温治疗。伤后6h、12h、24h和72h4个时间点分别处死3只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大鼠。荧光PCR、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皮质Calpain及MAP-2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颅脑损伤后12h及24h亚低温使Calpain mRNA表达增加(P〈0.05),伤后6h、12h、24h和72h亚低温均可减少Calpain蛋白的升高,伤后12h及72h尤其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MAP-2基因转录均减少(P〈0.05);与常温脑损伤组比较,伤后6h、12h和24h亚低温可抑制MAP-2基因转录的下调,但亚低温脑损伤组MAP-2蛋白的表达均比同时间点常温组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调节Calpain蛋白的表达有关,而亚低温与MAP-2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患者控制RT在36℃~37℃;均监测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和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48 h、72 h、96 h的ICP、脑组织PbtO_2及血乳酸、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均降低、PbtO_2均升高,亚低温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均低于、PbtO_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入院时,两组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BDNF水平上升;亚低温组入院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低于、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两组NIHSS、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上升,但亚低温组的NIHSS评分低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亚低温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快速降低患者的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资料,根据减压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亚低温组(2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常温组(26例,维持正常体温)。结果 与术后1 d相比,术后2~4 d,两组颅内压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脑灌注压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而且亚低温组变化更明显(P<0.05)。亚低温组肺部感染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伤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1分2例,2分8例,3分4例,4分2例,5分6例;常温组1分8例,2分10例,3分4例,5分4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血标本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33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后4h、8 h、16h、24h、36h、48h分别检测患者动脉、外周静脉、颈静脉三处血标本中Fbg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4 h时Fbg值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出现降低,16h降至低于正常值.24h后Fbg水平出现回升.但颈静脉血标本比外周静脉和动脉血标本回升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伤后4 h即出现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48 h内仍保持高于正常水平.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Fbg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Fbg含量的降低,其降解产物D-dimer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脑内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伤情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进行治疗。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除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者无明显疗效外,对GCS≤5分者,原发性脑干损伤者均有显著的效果。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控制伤后早期的高糖血症。根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GCS≤5分者,伤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温度、时机和时程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佳温度、时机和时限。方法对208例重型颅脑损伤用正交实验设计,以GOS评分颅内压和并发症为指标观察亚低温治疗的不同温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治疗温度、,、、。<33℃组334.5分,33~35.5℃组393.1分。伤后开始治疗时间<12h组389.3分,>12h组338.3分。低温持续72h以内组335.6分,持续72h以上组392.0分。复温后维持36℃体温72h以内组348.1分,维持36℃72h以上组379.5分。ABCD组合组57.6分,2122ADCD组合组56分,ABCD组合组24分和ABCD组合组39分。不同条件组之间以及最佳组合组和最差组合组之间均相212112111212差显著(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温度宜控制在33~35.5℃,尽早(12h内)实施,持续72h以上,缓慢复温并维持36℃体温72h以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脑保护并减少亚低温的并发症。亚低温治疗中静脉给予1,6二磷酸果糖可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亚低温保护机制及与PTEN的关系。方法采用Marmarou法制作SD大鼠颅脑损伤模型,设假手术组、常温损伤组(37℃,NT组)、亚低温损伤组(32℃~35℃,HT组)。检测亚低温治疗对大鼠颅脑损伤后6 h、24 h、72 h的保护作用及对损伤脑组织PTEN m R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损伤后脑组织PTEN m RNA与蛋白表达在伤后6 h已经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72 h后仍高于假手术组。亚低温可降低颅脑损伤后各时间PTEN m RNA表达及伤后6 h、24 h PTEN蛋白浓度,但伤后72 h PTEN蛋白浓度,HT组和NT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表达PTEN增多,亚低温通过下调神经元PTEN表达保护损伤后脑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对分别采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的47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亚低温治疗后DA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降低,其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D-二聚体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常温治疗组DAI患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含量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定量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经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DAI后升高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治疗中,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5~2006-11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以下标准的脑外伤患者:单纯脑外伤,在伤后第1d及第3d Glasgow昏迷评分(GCS)≤8,CT显示脑损伤。随机分为气管切开组(n=27)及气管插管组(n=31),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气管切开组应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为(9±4.6)d,气管插管组平均为(13±3.6)d,2组间有显著差异。而总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减少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但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脑外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降温速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并发症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血管内降温组患者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准确维持目标温度(33℃~35℃),变异范围小;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与程度明显低于体表降温组;血管内降温组颅内压下降出现更早,并发症较少,预后优于体表降温组.结论 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复温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 Eighty sTBI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ravascular hypothermic groups (IVT)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s(HT).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a Glasgow Coma Scale(GCS) score of ≤8 and time of after injury to on admission must be within 12 hours.We compared with the speed of cooling, the time to target temperature, the percentage of deviation to the target temperature over 0.2℃, the frequency of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 between two group respectively.W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the level of ICP and prognosis in all patients.Results The IVT groups could quickly get to and maintain accurately a target temperature( 33℃~ 35℃ ).There was a little range of the temperature in IVT group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The decreased levels of ICP was significant faster than NT groups.However, the GOS scal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s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has a greater advantage for sTBI patients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渐进性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80例采用渐进性减压,68例采用常规减压,术后治疗方案相同。比较2组手术前、术后GCS评分、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术前,术后1天、2天、3天GCS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7天、14天、1月GCS评分2组有显著性差异。渐进性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5例,中残27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4例。常规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0例,中残13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3例,死亡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性减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术后恢复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性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70例,均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行常规减压,观察组35例行渐进性减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7 d、1个月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中、重度残疾及植物生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GO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sTBI患者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性减压有利于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相关性皮质类固醇不足(CIRCI)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血浆皮质醇水平为ACTH刺激前〈100μg/L或刺激后变化幅度≤90μg/L定为CIRCI,比较CIRCI和非CIRCI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发病28 d死亡率。结果 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CIRCI 33例(67.3%);CIRCI组APACHE-Ⅱ评分[(23.56±5.74)]显著高于非CIRCI组[(19.50±6.77)分,P〈0.05];CIRCI组发病28 d死亡率[60.61%(21/33)]较非CIRCI组[31.25%(5/16)]明显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IRCI发生率较高,CIRCI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预后判断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黄梅县人民医院脑外科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试验组术后1、3、7 d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NIHSS评分都有所降低,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骨瓣阶梯减压控制术能加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变化规律以及血清BDNF浓度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9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组(13~15分)52例、中型组(9~12分)49例、重型组(3~8分)48例。对照组为35例健康体检者。分析不同伤情组在不同时间点BDNF动态变化关系及其与对照组BDNF之间的关系。TBI患者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定,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98例、预后不良组(1~3分)51例,对比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BDNF浓度的差异,并对不同时间点血清BDNF值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及伤后3个月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轻、中、重型组患者1、7、14 d血清BDNF浓度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轻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及不同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中、重型组患者血清BDNF浓度于1、7、14 d均低于轻型组(P=0.001),重型组患者血清BDNF浓度于1、7、14 d低于中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各时间点BDNF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TBI患者伤后1、7、14 d血清BDNF浓度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与伤后3个月GOS评分亦呈正相关。 结论TBI患者血清BDNF浓度变化与不同伤情及预后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早期判断TBI伤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骨窗加压包扎预防和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5年4月55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病例随机分为骨窗加压包扎组(n=26)和常规组(n=29),两组术后均行常规治疗,加压包扎组自术后行绑带骨窗加压包扎1个月,两组定期复查头颅CT,对出现硬膜下积液者及时骨窗加压包扎,对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出现硬膜下积液的时间和术后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硬膜下积液患者行骨窗包扎干预的疗效。 结果骨窗加压包扎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7.7%(2/26)明显低于常规组27.6%(8/29),出现硬膜下积液时间为术后评均(38.5±3.7)d明显长于常规组(13±2.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窗加压包扎组GOS评分>3分例数18例(69.2%),常规组为21例(7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硬膜下积液病例,发现积液后行骨窗加压包扎干预平均23.9d后积液均吸收,无需手术病例。 结论骨窗加压包扎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对术后硬膜积液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该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