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5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分非紫绀组和紫绀组)和10例普胸病人,术中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含量(P_(ΕT)CO_2),并与PaCO_2对照,计算 PaCO_2与P_(ΕT)CO_2的差值(P_(a-ΕT)CO_2以及PaCO_2和P_(ΕT)CO_2的相关性。结果:(1)麻醉诱导后普胸组和非紫绀组的PaCO_2和P_(ΕT)CO_2间相关性良好,而紫绀组无相关性,P_(a-ΕT)CO_2明显增高;(2)普胸组和非紫绀组开胸后、非紫绀组转流后P_(a-ET)CO_2明显增高,而紫绀组转流后P_(a-ΕT)CO_2渐缩小,PaCO_2和P_(ΕT)CO_2相关性转好。提示:(1)P_(ΕT)CO_2在普胸和非紫绀先心病病人可替代PaCO_2,而在紫绀组不能替代PaCO_2;(2)体外循环影响非紫绀先心病P_(ΕT)CO_2对PaCO_2估计的准确性,相反,在紫绀型先心病,体外后P_(ΕT)CO_2对PaCO_2的估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CO_2人工气胸期间,PaCO_2及P_(ET)CO_2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30例患者静吸复合麻醉下观察并采集CO_2人工气胸前(T_0)气胸后20 min(T_1)、60 min(T_2)及气胸停止后10 min(T_3)等时间点的PaCO_2及P_(ET)CO_2的数值及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Pa-ETCO_2)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气胸后各时点(T_1、T_2)的PaCO_2、P_(ET)CO_2及Pa-ETCO_2均明显大于气胸前(T_0)。各时点两者的相关性虽呈正性相关,而相关程度T_0>T_1>T_2。结论:VATS食管癌根治术由于CO_2人工气胸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气胸后使PaCO_2、P_(ET)CO_2及Pa-ETCO_2均明显增加,两者相应的关系也随之改变,CO_2人工气胸期间慎用P_(ET)CO_2判断PaCO_2。  相似文献   

3.
朱兆斌 《现代医学》1989,17(2):112-113
P_CO_2(混合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测定在心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中都具有一定价值。应用P_CO_2测定方法可推算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如再结合混合呼出气、血红蛋白和动脉血气分析,便可进一步计算出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气腹与非气腹对全麻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及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妇产科ASAⅠ~Ⅱ级子宫肌瘤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气腹压力组(P组,n=30),非气腹压力组(NP组,n=30)。监测2组患者麻醉前(T_0)、全麻后5 min(T_1)、气腹或悬腹后10 min(T_2)、30 min(T_3)、气腹结束或放下腹壁后20 min(T_4)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气道压力(Paw)、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眼内压(IOP),并进行比较。结果与T_0比较,P组T_2、T_3时点P_(ET)CO_2、PaCO_2、Paw、MAP、HR和IO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组仅IOP显著升高,而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NP组比较,P组T_0、T_1、T_4时点各监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点P_(ET)CO_2、PaCO_2、Paw、MAP、HR和IOP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_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呼吸、循环功能和眼内压有一定的影响,而非气腹腹腔镜手术虽然对眼压有一定的影响,但较气腹腹腔镜手术大幅减小,且可避免CO_2气腹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超滤(modified ultrafiltration,MUF)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MUF组(n=33)和无超滤对照组(n=34),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CPB停机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 min)血气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 CPB前与CPB停机时相比氧分压明显下降,组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后氧分压明显回升,接近体外循环前水平,无超滤对照组氧分压轻度回升,仍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停机20 min时MUF组氧分压明显高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4);体外循环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升高,改良超滤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UF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和P=0.01).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示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 改良超滤有利于改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的差值[P(a-et)CO_2]的变化.方法 104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除监测血流动力学外,同时于麻醉后,无肝前期,无肝期30、60 min,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5、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监测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记录PetCO_2,计算P(a-et)CO_2.结果 与麻醉后相比,无肝前期、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显著增快(P值均<0.01),pH值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前期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升高(P<0.01),无肝期30 min和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MAP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a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下腔静脉开放5、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et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无肝期30、60 min及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P(a-et)CO_2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前期P(a-et)CO_2维持稳定,无肝期P(a-et)CO_2显著增大,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30 min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羊密闭式体外循环(CPB)的可行性。方法5头胎羊正中开胸,经主肺动脉插10F动脉管,右心房插12Fr~14Fr静脉管。离心泵连接动、静脉插管,形成密闭体外环路。CPB包括离心泵和膜式氧合器,静态预充量约100ml。转流开始后,阻断脐带血流。常温转流30min,灌注流量(189±29)mL/(kg·min)。恢复脐带血流,逐渐停机。监测胎羊血压、心率、血气等数据。结果胎羊体重(1.90±0.42)kg。转流中胎羊血压、心率稳定,血气结果在生理范围内。转流后1h,pH值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与转流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羊密闭式CPB方式减少CPB预充量,满足胎羊机体灌注。但是CPB对胎盘长期功能不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MUF)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MUF组(n=20)和无超滤对照组(简称对照组,n=20),动态观察CPB前、CPB停机以及MUF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min时)的血氧分压(PO,)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正性肌力药用量以及使用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40例患儿无一例死亡。两组的PO2在CPB停机时与CPB停机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MUF组在MUF结束时明显回升,接近CPB前水平,而对照组仅轻度回升,但仍明显低于CPB前;CPB停机20min时MUF组P02高于对照组。CPB停机后两组PC02轻度升高,MUF后PCO2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UF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用量以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两组LVEF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UF有利于改善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早期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 (CPB)下心脏直视手术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静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I~II级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ASD)、室间隔缺损 (VSD) 2 8例 ,术前一般情况好。以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快速诱导插管 ,以安氟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在劈胸骨前、转流前、转流后、停机后 15min、关胸前和术后2 4h从中心静脉抽取血样 ,立即用i-STAT分析仪检测Na+ 、K+ 、Ca2 + 、二氧化碳总量 (TCO2 )、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 (Hb)、pH、PCO2 、PO2 、HCO3 -、BE和SvO2 的变化。结果 与劈胸骨前相比 ,转流后及术后 2 4h的血钾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5 ) ;转流后TCO2 和PCO2 明显下降 (p <0 .0 5 ) ,停机后至术后 2 4h ,PCO2 明显升高 (p<0 .0 5 ) ;Hct和Hb在转流后和停机后明显降低 (分别为 p <0 .0 1和 p <0 .0 5 ) ,而术后 2 4h则明显升高(p<0 .0 1)。结论 CPB可导致血液稀释、血钾升高、二氧化碳总量和分压增加。提醒我们在转流后 ,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和Hb的变化 ,并在转流结束后 ,及时加大通气量 ,以降低PCO2 。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中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转流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的含量变化。方法 选择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2 1例 ,分别在手术前、转流前、转流 5min、转流 30min、停止转流前、停CPB后 1h ,采血样 4ml,用于NO及ET测定。结果 手术前血浆中NO为 (3.6 4± 0 .6 1)nmol/ml,转流前及CPB5min时分别为 (3.6 2± 0 .6 4 )nmol/ml和 (3.5 7± 0 .72 )nmol/ml与术前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NO在CPB30min、停止转流前及停机后 1h明显升高为 (5 .90± 1.11)nmol/ml、(5 .82± 1.2 5 )nmol/ml和 (5 .71± 1.2 2 )nmol/ml,与术前比有明显升高P <0 .0 1。手术前ET为 (11.4 7± 2 .5 8)pg/ml,转流前及CPB5min分别为 (11.16± 2 .39)pg/ml和 (10 .89± 2 .4 3)pg/ml,与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CPB30min时ET降至最低点为 (6 .79± 2 .30 )pg/ml,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之后随转流时间增加ET逐渐回升 ,到停止转流前升至最高点为 (14 .6± 3.10 )pg/ml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 <0 .0 1,停机后 1h为 (14 .34± 2 .97)pg/ml仍高于术前水平P <0 .0 1。结论 CPB是一个典型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可诱发一系列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可导致血浆中NO、ET浓度显著升高 ,且持续至停机 1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左向右分流 )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 (CPB)前后肺通气和肺血流的变化。方法 :监测 4 0例患儿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 30 ,6 0min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呼气终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以及二者的差值 (Pa -ETCO2 )、肺顺应性 (Cmpl)、气道峰值压力 (Peak)的变化。结果 :CPB后的PaCO2 与CPB前明显增高 (P <0 .0 1) ,Pa -ETCO2 明显加大 (P <0 .0 1) ,Cmpl、Peak明显升高 (P <0 .0 1)。结果 :表明CPB前因为血液左向右分流 ,肺血增多 ,CPB后手术矫正畸形 ,肺血减少 ,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 ,同时肺部存在明显的无效腔通气 ,通气 /血流比失调 ,肺顺应性降低 ,建议重点监测PaCO2 及PaO2 ,同时加强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手术患儿, 年龄114岁, ASAIIIII级.依据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儿分为2组:A组为左向右分流的患儿, 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15例, 室间隔缺损 (VSD) 15例;B组为右向左分流的患儿, 为法洛四联症 (TOF) 30例.60例患儿均行静脉全麻、快速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术后所有患儿均于外科重症监护室 (SICU) 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8 h.分别于手术开始前 (T1) 、麻醉诱导后15 min (T2) 、体外循环 (CPB) 开始前 (T3) 、CPB停止后15 min (T4) 、手术结束 (T5) 、转入SICU (T6) 、SICU监护2 h (T7) 、4 h (T8) 、6 h (T9) 、8 h (T10) 时取动脉血2 m L行血气分析测PaCO2, 并记录各时间点的PaCO2、PetCO2, 计算每个时间点两者相关性.结果 A组患儿各时间点PetCO2和PaCO2呈正相关 (r为0.550.87, P<0.001) , 在T2-6期间PetCO2与PaCO2相关性逐渐减小, T7-10期间相关性逐渐增强.B组患儿手术开始前至CPB停止后15 min, PetCO2与PaCO2无显著相关性 (r为0.210.38, P>0.05) , 从手术结束至SICU监护8 h期间, PetCO2与PaCO2呈正相关 (r为0.540.83, P<0.05) , T5-10期间, 两者相关性逐渐增强.结论 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围手术期, PetCO2可作为临床监护的评价指标.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手术结束前PetCO2与PaCO2无显著相关性, PetCO2不能替代PaCO2, 但心内畸形纠正后, 动态观察PetCO2的改变来指导对PaCO2的判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调对体外循环NO释放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了缺血预调对低温体外循环心脏NO释放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6只健康杂种狗随机分成对照组C(n=8) 和预调组P(n=8),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预调组于心脏停跳前钳闭主动脉3min、开放3min,重复两次,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即刻、再灌注30min、60min测心输量(CO)、射血分数(EF),同时经冠状静脉窦抽血检测血清NO、Ca^2 ,于再灌注60min取冠脉血管内皮标本用作电镜观察。结果:预调组CO、EF于再灌注期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期两组NO水平均明显增加,但预调组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下预调组空泡明显减少,少有细胞破碎和变型。结论:缺血预调增加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前NO释放,保持再灌注期间适当的NO水平,可防止缺血再灌注内皮损伤,增强心脏功能的恢复,过量NO释放-Ca^2 -氧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芬太尼对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细胞因子和丙二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丙二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 A组(芬太尼总量30μg/kg), B组(芬太尼总量60μg/kg), C组(芬太尼总量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CPB转流前(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开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 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血浆丙二醛(MDA)浓度,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滞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术前(T1)比较,3组TNF-α,IL-6,IL-10,MDA在体外循环后明显升高(P<0.01),B,C组TNF-α, IL-6,MDA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IL-10在T4,T5时明显高于A组(P<0.05),但B,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滞留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CPB可促发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的释放,较大剂量芬太尼可抑制心脏手术所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但达一定剂量后这种效应并不存在剂量依赖性,且延长患者在ICU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及呼吸频率对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前后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潮气量(TV)=7 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B组(TV=5 ml/kg,f=15次/分),C组(TV=7 ml/kg,f=15次/分),分别于全麻诱导通气30 min后、转流前10 min、术毕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及呼吸指数(RI)。结果:术毕与全麻诱导通气30 min时相比,A组患者PaO2显著下降(P<0.05),P(A-a)DO2,RI,分流率显著增高(P<0.01),B,C组患者PaO2,P(A-a)DO2,RI,分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B,C组与A组相比较PaO2,P(A-a)DO2,RI,分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毕C组PaCO2低于正常值(<35 mmHg),A,B组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呼吸频率15次/min,潮气量5 ml/kg的机械通气方式可改善瓣膜置换手术后肺内分流及氧合,是较适宜于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浅低温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对儿童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30例儿童随机分为搏动组(P组,15例)和非搏动组(NP组,15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给予搏动灌注,NP组给予非搏动灌注;主动脉开放期间,两组均予以非搏动灌注。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麻醉后(T1)、体外循环开始(T2)、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3 min(T4)、体外循环结束(T5)、手术结束(T6)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记录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在T3和T4,P组Vs、PI、RI显著高于NP组(P0.05),两组Vd与Vm没有显著差异。在T5,P组Vd与Vm显著高于NP组(P0.05),而PI与RI显著低于NP组(P0.05),两组Vs没有显著差异。在T6,两组脑血流流速、PI、RI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搏动灌注增加浅低温体外循环后短期内脑血流量,维持脑血管顺应性,可能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腔和经腹膜后腔入路手术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CO2排除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腹膜后腔(A组)和经腹腔(B组)入路手术患者各35例,监测气腹前、气腹后30min、60min和气腹结束后30min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以及不同时段机体对CO2的排除量。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气腹后30min、60min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较气腹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气腹后30 min、60min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CO2排除量较气腹前明显增加,pH明显下降(P<0.05)。且A组在60min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经腹膜后腔入路手术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更大,后腹腔镜手术更容易引起高碳酸血症,术中需加强呼吸管理和内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9.
Zhu ZQ  Su ZK  Zhu DM  Xu ZW  Yang YM  Jiang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9):614-617
目的研究逐级增氧体外循环方法防止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再氧合损伤的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体外循环给氧方法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常规高分压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均采用100%氧气预充和转流;第二组逐级增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采用正常氧浓度(21%)预充转流,5~10min逐渐提高至30%~60%氧气进行体外循环全程灌注。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开始后1、5和10min,分别测定血液中心肌肌钙蛋白(TnI)、脑S100β蛋白(S100)、丙二醛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观察逐级增氧过程中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氧化细胞色素aa3(CytOx)变化,并测定颈内静脉乳酸含量,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体外循环前,两组TnI、S100β和MDA含量均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开始后三者均上升。血清TnI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min时逐级增氧组升高水平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S100β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5min和10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MDA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显示体外循环开始时因血液稀释HbO  相似文献   

20.
抑肽酶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TNF—α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剂量抑肽酶对心脏体外循环(CPB)术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CBP术后24h血浆TNF-α含量,在全量抑肽酶组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在单次剂量抑肽酶组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表明全量抑肽酶具有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