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吲哚布芬、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均可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张振岭 《临床医学》2023,(2):104-107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吲哚布芬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49/51)较对照组高(82.35%,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26<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R-ADP、MAR...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及使用降尿酸药物苯溴马隆进行干预对高尿酸血症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B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22例(C组),高尿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冠心病者40例(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A组),测试并比较各组血小板聚集率(PAgT);利用苯溴马隆对血尿酸大于478 μmol/L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疗程20 d,对比治疗前后的PAgT变化.[结果]B、C、D三组患者的PAgT较A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采用苯溴马隆治疗后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是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要重视高尿酸血症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罗格列酮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磺脲类和双瓜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加用罗格列酮钠治疗12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变化,进行观察比对.[结果]用罗格列酮钠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甘油三酯(TG)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罗格列酮钠具有较好的降血糖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老年合并2型糖尿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合并2型糖尿病的OSAHS患者52例,通过3个月的C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反映IR的稳态模式评估(HOMA)指数变化.[结果]CPAP治疗3个月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相似文献   

6.
曲克芦丁治疗2型糖尿病高粘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09-2110
[目的]观察曲克芦丁治疗2型糖尿病高粘血症临床效果.[方法]7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粘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给予曲克芦丁注射液0.5~1.0g和复方丹参注射液8~16 ml静滴,每日1次,共20天;对照组36例,未使用曲克芦丁,而降血糖、降血脂等基本治疗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应用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纤维蛋白原(g/L)和临床症状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克芦丁对糖尿病高粘血症有显著疗效,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吲哚美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应用吲哚美辛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动脉导管关闭成功10例,失败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随访死亡2例.[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对症治疗是护理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行吲哚美辛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林立平  王钧  匡霞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2018-20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贝那普利干预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A组66例)和有血管并发症组(B组64例),以55例正常人为对照(C组),放射免疫分析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ET、NO、CRP水平和贝那普利干预治疗12周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和C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而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伴血管并发症患者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和CRP显著增高(P<0.05),而NO明显降低(P<0.05).2型糖尿病患者经贝那普利干预治疗12周后,血清ET和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NO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贝那普利干预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血小板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的重症烧伤患者2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连续用药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d1、d3、d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粘附率(PA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脓毒症、创面感染、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1、d3、d7血小板PLT、PAR、MPV、PDW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烧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其病情变化、并发症、器官功能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联合应用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新沂市人民医院PCI术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法分为两组。参照组99例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99例行吲哚布芬+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前脑利钠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更低,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前脑利钠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更低,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2.232、2.342,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7,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应用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血流分级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P患者作为A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1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8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14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胃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凝血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诊断为胃癌的868例患者(胃癌组),并以同期住院的腹股沟疝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计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血浆胛[(11.51±1.21)s与(11.27±0.91)s,t=-3.226,P〈0.01]、FBG[(3010.0±470.4)mg/L与(2307.1±651.8)mg/L,t=-4.240,P〈0.01]、PLT计数[(238.57±78.50)×10^9/L与(206.794-61.01)×10^9/L,t=-5.514,P〈0.01]明显增高。(2)两组外周血FB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PLT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各临床分期外周血APTT、TT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胃癌无转移组与有转移组相比,术前外周血PT[(11.41±0.99)s与(11.57±1.32)s,t=-2.095,P〈0.05]延长、FBG含量[(2639.1±748.6)mg/L与(3233.2±591.60)mg/L,t=-2.307,P〈0.05]增加,PLT计数[(224.02±76.94)×10^9/L与(247.32士78.37)×10^9/L,t=-4.299,P〈0.01]显著增加。(4)胃癌患者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临床分期的相关分析,PT(r=0.071,P〈0.05)、FBG(r=0.271,P〈0.01)、PLT(r=0.166,P〈0.01)呈正相关,TT(r=-0.077,P〈0.05)呈负相关,其中FB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胃癌患者大多数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出血倾向,尤其以晚期胃癌显著,且随胃癌临床分期的增加,部分凝血指标出现增高趋势;临床上对凝血指标的变化监测可间接预示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8.
张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32-2233,223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5例(A组)、COPD稳定期患者50例(B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C组),分别检测三组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0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凝血指标与动脉血气值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Fbg和D-D含量显著高于B组患者和C组(P〈0.01),B组Fbg和D-D含量也显著高于C组(P〈0.01),PT、APTT、TT含量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与PaO7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行凝血功能和D-D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适当的抗凝治疗可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髋关节置换术后乌司他丁联合拜瑞妥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需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口服拜瑞妥联合其他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及临床表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 ,DD)、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2 d治疗组患者的PT、APTT 及TT 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DD及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5 d内治疗组患者的TXB2(0.26±0.10)μg/L、CRP(33.81±12.48)mg/L、总引流量(349.86±119.75)m L及住院时间(7.26±2.85)d分别均低于对照组(0.31±0.14)μg/L ,(39.42±14.79)m g/L ,(417.03±134.72)m L ,(9.35±3.86)d ,其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感染、切口大量渗血、血肌酐升高及血尿素升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的例数6(11.76%)明显高于对照组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拜瑞妥可明显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对促进患者的切口愈合及免疫力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PT、TT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