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主要病因及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对8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溶血病筛查、肝功能等相关检查,根据肝功能中间接胆红素及白蛋白结果,计算血清间接胆红素(mg/dL)/血浆白蛋白(g/L)(B/A)值,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围产因素,溶血症(ABO及Rh),红细胞增多症,G6PD酶缺陷。日龄<7 d与日龄≥7 d两组患儿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7 d组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于≥7 d组(P<0.05);12例合并胆红素脑病组中B/A比值>1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脑病组(P<0.005)。结论: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日龄<7 d、B/A值>1者易合并胆素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同步置换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动态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7例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型全血置换.动态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及动脉血气变化情况.结果 换血前、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分别为(540.25±76.88)、(282.27±58.58)μmol/L;换血前、后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分别为(498.92±84.12)、(256.82±57.16)μmol/L;换血前后实验宣监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SAMe)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4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护肝、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腺苷蛋氨酸60 mg/(kg·d)静脉注射,疗程均为7 d.监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经皮测定胆红素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络穴位按摩结合抚触干预在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各30例.A组行常规干预;B组给予抚触干预;C组给予经络穴位按摩干预;D组行经络穴位按摩结合抚触干预.比较四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重症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64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联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儿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及对照组护理后(P 0. 05),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过程中联合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同步置换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动态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9例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型全血置换。动态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及动脉血液气体的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换血前、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分别是(510.95±96.88)、(212.27±68.92);换血前、换血后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分别是(452.10±84.12)、(189.13±63.11);换血前后实验室监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特点和相关检测结果,了解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2月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534例,并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和检验相关资料。结果患新生儿G-6PD酶缺乏者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9%,新生儿ABO溶血病占高胆红素血症的18.0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占28.1%,细菌感染者占27.4%。结论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构成以感染性因素为主,早产儿相对足月儿易患高胆红素血症,加强患儿胆红素水平监测,并对检验结果和病因进行分析,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正>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可见于50%左右的足月儿及80%以上的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40%左右,国内有报道其发病率占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首位[1]。近几年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不断增多,且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居高不下,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很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笔者选择总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患儿为对象,探讨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根据《实用新生儿学》[2]第3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  相似文献   

9.
何霞  张洪  徐群  谢朝红  金露 《护士进修杂志》2014,(19):1739-174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8-2012年我科所做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将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2 677例(5 354耳)列为正常新生儿组;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共368例,根据其合并的听力高危因素,分为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244例,488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早产/低出生体重组(22例,44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肺炎组(35例,70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窒息组(26例,52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其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组(41例,82耳),共六组。各组均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仪进行听力筛查,所有初筛结果未通过者于出生42d复筛;为避免迟发性听损,对高胆红素儿无论初筛通过与否均在42d进行复筛并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并对初筛结果进行分析报告。结果 各组初筛单耳通过率分别为:正常新生儿组92.32%、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87.09%、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早产组81.82%、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肺炎组78.57%、高胆红素血症合并窒息组75%、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其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组64.63%。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基础上再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者,其听力筛查通过率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的高危因素增加到两项以上者,其通过率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损失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高危因素增加其风险亦相应增加,基层听力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儿,重点复查随访,同时,应结合AABR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自动换血与同步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总结其护理.[方法]将54例达到换血指证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观察组采用全自动换血的前后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在全自动换血的同时也采用同步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自动换血的前后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在全自动换血的同时不采用同步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前后总胆红素(TBIL)、游离/间接胆红素偏高(IBIL)、直接胆红素(DBIL).[结果]观察组患儿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结论]全自动换血与同步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能有效降低血胆红素浓度,且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1.
袁义  陈玲 《临床急诊杂志》2013,(10):484-486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GBPD缺乏症并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探讨G6PD缺乏症在新生儿期发病的诱因、临床进程及诊治效果。方法:2007—10—201206收治的12例新生儿G6PD缺乏症并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黄疸高峰出现在生后第2~7天,血清总胆红素(STB)峰值为(417.38±154.73)μmol/L,STB〉342μmol/L占66.7%。血红蛋白(Hb)为52~164g/L,平均为(123.37±34.54)g/L,Hb〈140g/L占66.7%;血网织红细胞(Ret)为1.31%~4.22%,均值(2.50±0.94)%。G6PD/6PGD比值平均为(0.44±0.18)。回归分析显示STB与G6PD/6PGD比值、HB和Ret均无明显相关性(r=-0.175,-0.180,0.272;P=0.587,0.576,0.393)。合并疾病及并发症:感染4例,窒息缺氧1例,ABO溶血病2例,核黄疸2例。结论:G6PD缺乏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早,黄疸进展快而严重,大多数患儿无明显诱因;G6PD活性和Hb水平不能完全反映黄疸的严重性或溶血程度。对新生儿早期重度黄疸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常规行G6PD活性的检查,并给予积极治疗能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该院52例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儿中ABO溶血病的发生情况,并比较所有患儿间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检查结果的差异,研究可能影响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52例新生儿中出现新生儿溶血病的有30例(57.69%),发病率较高;(2)通过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体质量、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及出生时间均可能为影响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相关因素;(3)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HGB、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及出生时间为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较高,患儿出生时间、HGB浓度和相关胆红素的表达水平可为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876例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近10年新生儿窒息患儿876例,按时间顺序分为A、B两组,A组(2000-2004年)479例,其中轻度359例,重度120例;B组(2005~2009年)397例,其中轻度301例,重度96例;分析两组窒息原因并比较两组复苏的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新生儿窒息与胎位及产程异常、胎膜早破、羊水异常、合并内科疾病、胎儿窘迫、脐带异常及剖宫产等因素密切相关;A组、B组轻度窒息患儿复苏成功率均为100%;B组重度窒息患儿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重度窒息患儿(P〈0.01),其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重度窒息患儿(P〈0.01)。【结论】了解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做好围产期保健,正确处理产程,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挤压脐带(UCM)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 000名剖宫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利用UCM方式将脐血输给新生儿分为实验组(n=428,含124名早产儿与304名足月新生儿)与对照组(n=572,含136名早产儿与436名足月新生儿),比较两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情况、出生后3 d血红蛋白(HGB)水平、红细胞压积(PCV)、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 0. 05);实验组HGB、PCV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P <0. 05);实验组中足月与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贫血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均> 0. 05);对照组中早产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P均<0. 01),足月与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相近(P> 0. 05)。结论剖宫产术中实施UCM给新生儿输血,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贫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尤其对早产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玲  沈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4):620-622,625
【目的】分析围产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NHB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187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记录新生儿的性别、胎次、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评分、出生体重及头3d胆红素监测情况、合并症、母乳喂养及孕母情况。【结果】引起围产期NHB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母乳缺乏、出生后头3d体重下降、围产窒息、吸入综合征、宫内窘迫、高龄初产、胎龄、感染。其中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NHB发生率分别为41.0%、33.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剖宫产组合并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暂时性呼吸困难(TTN)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剖宫产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剖宫产组中母亲有妊娠合并症者NHB发生率为44.0%,略高于母亲无妊娠合并症者NHB发生率(4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分娩、母乳缺乏同样要作为NHB围产因素并引起重视,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彭旭东 《华西医学》2009,(7):1712-17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构成、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对34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综合分析。结果:(1)病因以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是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2)病因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均发生在日龄〈3d内,发病日龄〉3d以感染因素为主,还有母乳性黄疸。结论:早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以溶血因素及围产因素为主,中晚期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则以感染因素为主。故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预防及抗感染,减少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信号改变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342μmol/L)]在黄疸高峰期后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TSB峰值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轻度组(342~427.5μmol/L),中度组(427.5~513μmol/L)和重度组(≥513μmol/L),分析MRI T1WI苍白球高信号阳性率与TSB水平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338例苍白球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改变(78.2%),重度组阳性率最高(94.4%,34/36),中度组和轻度组阳性率分别为80.5%(95/118),75.2%(209/278),黄疸程度与苍白球信号改变有密切关系(X2=7.438,P=0.024);早期新生儿组苍白球信号改变(82.5%,222/269)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组(71.2%,11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7,P〈0.01)。【结论】MRI 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及日龄密切相关,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重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