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上常见传染病,此类病人病情迁延不愈,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危害极大。慢性乙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黄疽”、“胁痛”、“肝瘟”、“积聚”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疗效,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外,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郑春素  陈锦芳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55-1058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然而辨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量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然而辨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量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观察了113例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示湿热未清型患者,绝大多数血清SB及GPT显著升高,白蛋白均值为60.20±6.88%,HBeAg阳性率为62.5%;肝郁脾虚型绝大多数SB正常,SGPT轻度升高,白蛋白基本正常或稍低,HBeAg阳性率为80.6%;气滞血瘀型SB及GPT值较高,白蛋白和C_3含量最低,C.I.C增高明显,HBeAg阳性率为100%;肝肾阴虚型白蛋白显著减低,γ显著增高,C.I.C最高,HBeAg阳性率为85.7%。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崔淑玫  马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35-1437
中医辨证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标准,给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及实施循证医学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揭示"证"的物质基础,探索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中医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标准化、统一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半年以上,并有肝炎临床表现者。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占全球感染总人数的1/3。笔者将以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将105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湿热气滞、肝脾两虚、肝肾阴虚和肝脾血瘀四个证型,探讨其与生化、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湿热气滞证的 HBsAg 平均滴度最高,绝大多数患者 SGPT 升高,IgG 显著增高;肝脾两虚证的 HBsAg 平均滴度最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均不明显;肝肾阴成证和肝脾血瘀证除共同表现为γ-球蛋白、IgG 显著升高,补体 C_3显著降低,Ea-RFC 明显低下,Es-RFC 明显增高外,肝脾血瘀证的绝大多数患者并可见到 ZnTT 增高。各证型在生化、免疫指标上的上述改变特点可以作为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来文献研究成果,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内在关系。结果:与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的检测指标涉及生化、免疫、内分泌、微循环、血液流变、病理等多个方面,40余项相关指标。结论: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能客观地反映脏器的功能和病理过程,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某些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寻求“证”的客观指标,并揭示“证”的科学实质,是目前“证”研究工作的主旨。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方兴未艾,对此关系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此研究近况作一综述。1证型与p细胞功能李秋贵等”’对辨证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型的108例n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C一肽分泌情况测定。结果胰岛素、C肽分泌曲线峰度后移,3小时也未能降到正常水平,但分泌水平明显不同。气虚型各时点均高于其它两型(P<0.历);气阴两虚型在空腹时…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并进行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两组中医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人30例标记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的血常规,比较三组之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肝郁脾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CV、PLT、MPV与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成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可造成血常规中MCV、PLT、MPV发生异常,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认识CHB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总结名医经验学习研究。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CHB,主要疗法像脐火、穴位贴敷及注射、针刺、灸法等,疗法都已较为成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方法: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及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肝肾阴虚型又次之,瘀血阻络型所占比例较肝肾阴虚型小,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其中,湿热为各证型的主要兼夹因素,暗红舌、红舌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舌象。患者的症状体征(胁痛、口苦、腹胀、食欲低下、舌苔腻等)积分在各证型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湿热因素贯穿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阶段,正气亏虚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利平 《河北中医》2005,27(11):812-813
目的 观察保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用保肝汤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澳泰乐冲剂加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6.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保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无论是单味中药为主的制剂,还是复方的古今名方、经验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负性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建立前瞻性、客观性、实用性、敏感性的大样本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中长期使用中医药的依据,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观察组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及肝脾B超影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的HA、LN、IV-C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HA、LN、IV-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灌肠相比西医治疗以及经验方治疗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科室9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验方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行自拟中药口服并经验方灌肠,对比三组治疗结果。结果:C组治疗后有23例显效(76.67%),明显高于B组16例(53.33%)和A组4例(13.33%),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6.67%),高于A组(50.00%)和B组(73.33%),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灌肠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燕  韩旭 《环球中医药》2012,(12):893-896
本文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疗效评价客观化提供初步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现代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更新颖、更深层次以及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寻找到特异性更强的现代化客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使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有理有据,最终阐明其辨证本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基础,然而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虽然相关学会制定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但是在具体的诊疗实践中执行者不多。通过的对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规范化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以此为依据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判定标准和"证"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