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当归直播栽培技术。方法:用3种当归种子简单对比。结果:3种种子直播当归苗在露地均能安全越冬返青,并较移栽提早约30 d出苗。成药期不同种子间当归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长、根重、根粗、侧根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侧穗、主穗和早薹种子直播当归抽薹率分别为0.37%、0.33%和0.46%,单产分别高于当年岷县当归平均单产7.7%、-0.9%和18.1%。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高于药典标准14.5%~25.6%、3~3.5倍、2.4~3.1倍。结论:露地直播当归能安全越冬,抽薹率大幅度降低,产量高于产区平均水平,质量优于药典限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当归种子直播栽培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当归种子直播栽培对其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海拔高度和播种期、不同覆盖方式和密度、不同海拔高度黑膜覆盖春季穴播栽培条件下种子直播当归的药材产量,检测其有效成分含量。结果:通过对目前当归生产栽培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直播栽培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当归种子直播栽培能缩短当归生产周期,有效解决抽薹难题,减少育苗环节和毁林开荒对生态植被的破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种子直播栽培较传统育苗移栽当归药材产量低,经检测直播当归有效成分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药材质量合格。结论:采用秋季直播栽培技术和黑膜覆盖穴直播栽培等技术,合理密植能有效改善直播当归生长条件,利于提质增效生产。  相似文献   

3.
冬季基质育苗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温窀内冬季基质育苗对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方法 设播期、基质和种子3个因子,正交设计,3次重复.结果 在15个处理中有7个处理抽薹率低于1%,其中最低抽薹率为0.14%;另有7个处理抽薹率1%~5%;另有1个处理抽薹率为19.93%.在总计45个小区中,40%的小区完全未发生早抽薹,另有46.7%的小区抽薹率低于5%.冬季育当归苗8月初茎节开始伸长,比传统苗推迟约70 d;冬季育当归苗9月中旬为抽薹高峰期,比传统苗推迟约100 d.在15个处理的早抽薹植株中,有6个处理100%只抽生花茎不能成花,另有8个处理50%以上不能成花,另1处理38.9%不能成花.抽样测定不能成花当归的醇溶性浸出物的量为45.93%.3个因子均极显著影响当归早薹率,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为播期、种子、基质.结论 冬季基质育苗不仅可明显降低当归早抽薹率,而且可能规避抽薹,大幅度推迟抽薹期.  相似文献   

4.
蔺海明  邱黛玉  陈垣 《中草药》2007,38(9):1386-1389
目的研究根直径与提前抽薹的关系,减少当归提前抽薹率。方法采用不同根直径当归苗移栽,对提前抽薹率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6月份当归提前抽薹株就可以从田间直接观察到,6~7月是抽薹高发期,到10月2日,根直径≥0.86cm的处理抽薹率最高,达到94.65%,≤0.35cm的处理则只有1.63%;在≤0.35cm处理中,出苗率为33.62%,≥0.86cm处理的出苗率最高,达到了95.75%,收获株数只有6395株/hm2,根直径0.46~0.55cm的处理达到68398株/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出现在0.46~0.55cm移栽苗根直径范围内,其鲜、干当归产量分别为5717.58kg/hm2和1554.98kg/hm2。结论生产上应选择根直径在0.46~0.65cm的苗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目前小叶菘蓝和大叶菘蓝性状差别,明确菘蓝种质差异,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植株形态特征、种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以及药用成分含量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小叶菘蓝根产量和大叶菘蓝根产量持平,无明显差异;浸出物均符合《中国药典》板蓝根项下标准,小叶菘蓝根浸出物高达34.3%,明显高于大叶菘蓝的25.3%;小叶菘蓝叶中靛玉红的含量为0.059%,大叶菘蓝叶中靛玉红含量为0.036%,但小叶菘蓝的大青叶产量明显低于大叶菘蓝。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力刺激联合当归补血汤治疗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舍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并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叩击组(骨应力刺激仪)、中药组(当归补血汤)与联合组(当归补血汤联合骨应力刺激仪)。术后对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及负重情况、骨痂生长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评价,并分析6个月时骨折延迟愈合率及12个月时骨折不愈合率。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1~17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1周及3个月时中药组与联合组在肿痛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叩击组(P〈0.017)。术后3、6及12个月时,叩击组与联合组的骨痂生长及患肢负重情况均优于中药组(P〈0.017)。叩击组、中药组及联合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88.32±3.61)d、(98.26±6.24)d、(82.65±3.26)d;骨折延迟愈合率分别为7.5%、25.0%、5.0%;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12.5%、7.5%、2.5%。结论:早期运用骨应力刺激仪联合当归补血汤治疗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的患者,可加快消除患肢肿胀并减轻术后患肢疼痛,促进下肢骨折的愈合,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参种子具有双重休眠的特点,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形态后熟与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影响种子萌发内在条件是胚的完整性,其内在的酶系统及生化反应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生理指标。其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直接影响种子活力。方法:通过超声波处理来探索对人参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超声温度50℃时,裂口率为90%,高于CK13百分点;时间30min时,裂口率为90%,高于CK13百分点;功率550W时,裂口率为95%,高于CK18百分点。而超声温度为30℃时,胚率是66.6%,高于CK6.0百分点;时间为20min时,胚率是65.3%,高于CK4.7百分点;功率为450W时胚率是49.7%,低于CK10.9百分点。通过方差分析,PsoD=0.0001〈0.001,说明超声处理对种子SOD有很高的显著性;PPOD=0.0001〈0.001,说明超声对种子POD的影响极显著。结论:可以作为生产上采用超声波处理人参种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归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及药材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当归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种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广泛收集产自甘肃当归主产区岷县、漳县、宕昌、渭源的当归种苗30份,以单根重为指标对所有样品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聚类中心值将种苗划分为3个级别,以级别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实验室检测药材质量.结果:二级种苗(单根重0.74~1.38g)成药期植株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等生长指标均超过其他处理及对照;田间抽薹率低,药材单根重大,产量位居第一;所成药材的外部性状优,阿魏酸含量高于药典(2010年版一部)标准.结论:二级种苗的植株生长量大、产量高、质量优,可作为生产用种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04,27(12):962-968
题  目        期数 页码        题  目        期数 页码·栽培与育种·灵发素对三七愈伤组织发生和增殖的影响    11枸杞头茬果质量初探 13苦味叶下珠种子发芽试验 14根腐对三七的皂苷含量影响 2 79轮叶党参庭院式栽培可行性报告 2 81氮磷肥对当归抽薹率的影响试验初报 2 82忍冬的生长特性与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关系 315 7硼、锰及稀土微肥在当归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315 9麻花秦艽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316 0药剂控制三七圆斑病试验初探 316 2提高射干种子发芽率的简易方法 316 3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冬季育苗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冬季育苗对抑制当归早期抽墓的效应.方法:设播期单因子4水平,随机排列,3次重复.结果:冬季育苗的播种期对当归苗的生长、成苗,及定植后的生长、抽薹、产量形成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极显著影响产量.冬季育当归苗7月中旬茎节开始伸长,比传统苗推迟约50 d;7月下旬为抽薹高峰期,比传统苗推迟约40 d.冬季育当归苗早期抽薹率最高为1%,最低为0.11月28日播种的当归苗,成药产量、根折干率、醇溶性浸m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5项指标最高.综合认为,当归冬季床播育苗最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结论:冬季育苗可明显抑制当归旱抽薹,最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归散对骨折早期局部血管内皮增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建立开放骨折髓内固定动物模型,分当归散组、生理盐水组。两组分别于术后第3、5、7、14、21d相同时间点每组各取6只处死,取股骨全长标本,观察大体标本骨折愈合情况,并在同一条件下摄正侧位X射线片,在无菌操作下快速取下骨折区组织,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VEGF mRNA在大鼠骨折第3天表达开始增强,当归散组术后第3天VEGF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7、14、21天当归散组表达较对照组强,第7天VEGF表达到峰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早期当归散促进VEGF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不定根诱导技术体系,为当归不定根的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当归种子无菌发芽小苗和休眠芽为试验材料,研究培养基种类、有机物组分及激素组合对当归不定根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最佳的不定根诱导外植体是休眠芽叶片、胚轴和根;不同VB1和VB6浓度比例对当归不定根生长的影响显著,其中VB11.0 mg·L^-1和VB60.5 mg·L^-1组合诱导效果最佳,适当提高VB1浓度可以促进当归不定根的诱导;IBA 0.5 mg·L^-1+IAA 2.0 mg·L^-1激素组合适宜于不定根诱导。结论:建立了当归不定根诱导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发芽条件对杭白芷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以杭白芷种子为材料,比较前处理方法、光照条件、发芽床、温度对杭白芷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1)75%乙醇浸泡1min为最佳前处理方法。(2)黑暗状态下更有利于杭白芷种子的萌发。(3)纸上(TP)发芽床的发芽率高于纸间(BP)、砂上(TS)、砂床(S)3种发芽床。(4)15℃(16h)~25℃(8h)变温条件有利于杭白芷种子发芽。结论:杭白芷种子发芽的最优条件是:75%乙醇前处理1min,15℃(16h)~25℃(8h)变温条件下,在纸上(BP)发芽床上暗培养。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当归干物质积累和生长动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栽培方式对当归地上部分和根的生长动态以及当归麻口病、早薹率、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垄作、沟植、覆白色地膜、覆黑色地膜4种不同的栽培方式与平作比较,分析栽培方式对当归干物质积累和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黑色地膜覆盖对当归株高、地上部分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白色地膜覆盖。垄作对麻口病的抑制作用最明显,黑色地膜覆盖有提高早薹率的现象。覆黑色地膜的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平作增加4650kg/hm2,增产率达33.4%;覆白色地膜的处理产量次之,较对照增加3372.2kg/hm2,增产率达24.3%,沟植和垄作的增产作用不显著。结论在当归栽培中应大力推广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和鉴定当归炮制后新产生的化学成分。方法:对当归炮制品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用柱色谱、制备液相和重结晶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Ⅰ)、香草酸(Ⅱ)和烟酸(Ⅲ)。结论:5-羟甲基糠醛是炮制后产生的新化合物之一,为首次从当归炮制品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当归早薹与主要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继振  王鸣 《中药材》1999,22(11):549-552
选取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甘肃主产区主要环境因子和栽培因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对当归提前抽薹(早薹)的影响。在定量分析后,作出综合评判。当归早薹率与诸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海拔>年降水量>密度>有机肥>磷>氮。为有效地减轻当归早薹,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对当归种苗质量及成药产值的影响。方法:以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播种当年采挖种苗,测定根长、芦头粗度、侧根数、百苗质量;次年种苗移栽后,调查返青率、早薹率;药材采收后测定产量,计算一等品出成率及产值。结果:在保护地条件下,7月15日播种,播种量15 kg/亩(1亩≈666.67 m^( 2)),100 d后采挖,种苗的根长为16.63 cm、芦头粗度为0.47 cm、侧根数为0.51个、百苗质量为222.97 g,种苗均一。移栽后,苗子返青率为70.5%、早薹率为5.5%、亩产量为851.4 kg、亩产值为13055.57元,产值较对照组增加13.90%。结论:在较低海拔保护地条件下,通过控制当归的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能达到优质种苗的低成本供给和成药期当归的增产增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强骨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分别提取当归中挥发油、正交试验法提取处方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以浸膏量和淫羊藿苷的含量为双指标。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先提取当归中的挥发油采用β环糊精包合;对脂溶性成分采用10倍量6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再加水溶性成分用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 h。结论:该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结果可靠,为优化并规范强骨胶囊的制备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栗孟飞  康天兰  晋玲  魏建和 《中草药》2020,51(22):5894-5899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干燥根因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生产上通常二年生根用作药材,但甘肃岷县等主产区二年生植株出现30%以上的提前抽薹开花(即早薹开花),使得肉质根木质化不能入药。早薹开花导致严重减产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当归优质药材生产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以前人所发表研究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综述了影响当归抽薹开花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调控抽薹开花的途径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揭示抽薹开花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从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为共同调控当归早薹开花提供有效途径,为抽薹开花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