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底黄斑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8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三组:Bigbag组28眼、MA60MA组26眼和PMMA组24眼。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厚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眼术后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Bigbag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厚度显著小于MA60MA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三组黄斑厚度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针对近视眼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减轻手术对眼后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视力.方法为30例、50眼高度近视透明晶体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4~70岁,平均58岁.平均眼轴长度31.7mm,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平均值为1.5D,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50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3眼(66%)术后视力达到0.5以上,随访6~12个月中,未见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于45岁以上不愿戴镜或戴镜不能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高度近视(眼轴长度28.61~33.95m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方法对白内障52例、74眼施行超声乳化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38眼,占51.4%,0.1~0.3者29眼,占39.2%,0.02~0.1者7眼,占9.4%,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占1.4%.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6mm的38例、52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Ⅰ级核5眼,Ⅱ级核21眼,Ⅲ级核26眼)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平均57.4岁(52~73岁),平均眼轴长度27.2±1.56mm(26.1~29.2mm),平均人工晶体屈光度(8.23±4.76)D(+2~+15)D.结果术后1周裸眼及矫正视力≥0.3者38眼(73.1%).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膜破裂2眼(3.85%),轻度角膜水肿7眼(13.5%).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结论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理想术式,术者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比率,分析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及手术对AM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00眼并检查裸眼视力、眼前节及眼底,必要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术后第1天,BCVA<0.3者45眼(15.00%),≥0.3者255眼(85.00%);术后3个月,BCVA<0.3者18眼(6.00%),≥0.3者282眼(94.00%);②术后眼底正常者215眼,AMD 56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7眼、视网膜静脉阻塞3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各2眼、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各1眼;③白内障术后AMD以早中期患者多见,晚期较少,较术前视力均有提高;④白内障术前确诊合并AMD者11眼,术后3个月复查有1眼从早期发展至中期,余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34,P=0.890)。结论 AMD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眼底疾病,其次为DR和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手术患者合并AMD的比率为18.67%,其中以早中期最为常见。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AMD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且能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38例(42眼)作为研究组,按1∶5的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随机选取190例(215眼)未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术前视力、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手术、玻璃体积血以及晶状体核分型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有术前视力<20/200、 玻璃体积血和核分级。 结论 术前视力<20/200、 有玻璃体积血病史及晶状体核分级较高的患者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睫状体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眼外伤患者27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3~5个钟点。术前视力光感~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Hg。伴随症状包括轻度角膜血染、外伤性扩瞳、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所有患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其它操作包括晶状体切除、虹膜离断口修补、视网膜复位或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术后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月平均眼压(19.33±5.05)mmHg。24眼(88.89%)屈光间质清晰,所有患眼随访期间视网膜、脉络膜在位。结论对于睫状体离断口范围超过2个钟点的复杂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55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与50例(55眼)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4例、36眼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的病例经前段玻璃体切割,扩大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并与同期同种手术中未破后囊446例、472眼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6眼中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占95%;术后1月裸眼视力≥1.0者占62%,并趋于稳定.角膜散光术前为0.71±0.79D.术后30d、90d分别为0.78±0.81D、0.80±0.77D,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后囊破裂后经适当处理,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1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 。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对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间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患者,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和晚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分别对原发病及所行手术、既往手术史、眼合并症、眼轴、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术后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的时间、人工晶体脱位的类型和程度、人工晶体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组11眼,其中后囊破裂9眼(81.8%),外伤1眼(9.1%),合并高度近视者2眼(18.2%),玻璃体切割术后4眼(36.4%)。晚期人工晶体脱位组62眼,外伤12眼(19.4%),后囊破裂16眼(25.8%),悬韧带断裂27眼(43.5%),合并高度近视20眼(32.3%),葡萄膜炎7眼(11.3%),视网膜色素变性4眼(6.5%),玻璃体切割术后11眼(17.7%),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4眼(6.5%)。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置换术与复位术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晚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后囊破裂等原因相关,高度近视、既往玻璃体手术史、葡萄膜炎等均为人工晶体脱位的危险因素。鉴于人工晶体脱位临床表现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At Lisa 809MP双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与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2020年至2021年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5例(43眼)。根据患者植入的类型不同,将植入AT LISA 809MP IOL的21例(27眼)记为双焦点IOL组,植入Tecnis Symfony IOL的14例(16眼)记为连续视程IOL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中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以及客观散射指数、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R)、对比度视力(CVA)、离焦曲线、主观调查问卷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焦点IOL组裸眼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均优于连续视程IOL组(P<0.05),连续视程IOL组中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中视力均优于双焦点IOL组(P<0.05)。两组客观散射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是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虽然能够带给患者较好的远视能力,但同时使其失去了调节能力,需佩戴眼镜来弥补近视能力的不足。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工晶状体材料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术后能够达到更好的屈光状态和拥有更高的主观视觉质量是白内障手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需求。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这一需求。就MIOL的原理、特点、类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治疗后极性白内障23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治疗后极性白内障的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治疗16例(23眼)连续性后极性白内障患者,总结手术技巧、术中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视力的变化等。结果23眼中,2眼(8.7%)发生后囊破裂,其中1眼晶体核落入玻璃体腔,另1眼未发生玻璃体脱出。术前平均视力3.77±0.54,术后4.8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眼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22眼植入囊袋内。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后极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连续环形撕囊、不做水分离、原位碎核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现为世界范围内白内障主流手术方式。人工晶体主要包括单焦点、功能性两大类,尽管SIOL对白内障患者的远视力提高有较好效果,但受其光学设计的影响,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中近视力,术后仍需戴镜视近,功能性人工晶体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主要针对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后的视觉质量及其并发症做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