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少量药液的"合理"丢失现象,使进入体内的药液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浓度[1].如有资料表明,冲洗输液管及针头应不超过5滴[2]液体,而在实际操作中,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为减少药物的浪费,探索影响输液瓶残余量相关因素,作者对门诊输液患者试行护理干预,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护士对准确给药的认识,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减少静脉输液装置内的残余药液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随机对本科室32名护理人员换瓶、拔针处理方式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2)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换瓶、拔针;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换瓶、拔针。3)用5 mL注射器抽取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液装置内的残余药液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为(13.12±2.13)mL,干预组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为(3.35±1.42)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提高护士对准确给药的认识、规范操作行为、改正不良习惯,采取改变输液途径、输液方法,拔针、换瓶时间等护理干预措施能使PICU静脉输液装置内残余药液量明显减少,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小儿静脉输液分组较多,且每组液体量在30~80mL,而保证小儿静脉输液药量的准确是儿科输液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加强护理干预(输液拔针时机的掌握和健康宣教),对患儿静脉输液实际输入药液量确有较大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200例门诊输液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了解到门诊输液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根据需求,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全方位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量的效果。方法采用品管圈活动对残余药液的药物种类进行选择,查找分析原因,并制订整改措施。结果本次活动共选择了3类药物,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3类药物在加药后密封瓶药物残余率由活动前的36.4%下降至12.0%。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改进了3类密封瓶药物的加药流程,降低了密封瓶药物残余百分率,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康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静脉用药在临床中常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静脉穿刺多,甚至穿刺时间长的情况。住院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中,如果静脉不能及时修复,特别是因穿刺失败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及药物外渗或留置时间长引起的静脉炎等,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甚至不能及时用药治疗,造成血管萎缩致永久性损伤。作者总结能有效地促进外周静脉炎恢复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文霞  李静 《全科护理》2020,18(19):2411-2413
[目的]观察胃残余量监测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胃残余量监测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肠内营养状况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胃残余量监测10 d后观察组患儿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消化道穿孔、便血、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胃残余量监测有利于促进患儿营养状况的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9.
化疗药液外渗护理干预差异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芬  陈利涛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34-1136
目的 探讨化疗药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随机将2009年1~12月收治的153例化疗病人设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收治的化疗病人205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护理干预措施有差异性.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当出现药物外渗时,局部冰敷24 h后热敷、TDP照射、理疗等;观察组成立化疗护理小组,制定护理干预标准流程.规范化疗药液...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66-767
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选取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门急诊输液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护理后观察组护理的满意度为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差异显著(P0.05)。精细化护理干预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朱丹 《护理与康复》2014,13(11):1044-1046
<正>在临床实践中,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监测常被作为胃动力障碍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最常用的方法[1]。最初监测GRV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实施,防止GRV过多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但因此引起的肠内营养摄入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却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从而使GRV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成为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最棘  相似文献   

12.
社区护理干预前后老年人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帮助社区老年人养成良好社会行为和生活习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法设计社区老年人生活行为习惯和健康知识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表,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调查,收集资料,分析和总结。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让老年人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树立健康生活观念,改进不良生活行为和习惯,鼓励老年人扩大生活空间,量力而行适当运动,自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价值,为小儿输液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使用相同输液器材的条件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输液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输液依从性;对比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情况、输液残留量、疼痛情况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依从性为90.0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输液依从性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例数、疼痛情况、输液残留量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输液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输液依从性,且对提高穿刺成功率、防止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药量的准确利用性有积极的作用,该护理方法的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护理工作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4.
ICU住院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相关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胃残余量监测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对两所三甲医院的ICU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胃残余量监测的有关内容调查;再选取开展胃残余量监测较多的ICU病房护理人员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重点调查胃残余量超声监测开展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对象111名,其中,108人(占97.1%)经常使用胃残余量指标判断患者是否耐受肠内营养治疗,监测频率以"每4h1次"为主(占66.3%);常用监测手段为注射器抽吸(占72.1%),若大于200mL,判定为胃残余量过多。在对ICU病房开展超生监测GRV情况调查中,有23.5%(4/17)被调查对象表示其所在单位胃残余量监测规范中提及使用超声监测技术。护理人员评价超声监测技术具有无创、直观、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其推广应用有利于护理技术改进。结论胃残余量仍是目前临床评估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主要指标,常用注射器抽吸法测定,监测频率为1次/4h。  相似文献   

15.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输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输液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患儿和家长的意愿,将140例学龄前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按常规的输液操作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即患儿的配合度和输液一次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92.9%,对照组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静脉穿刺恐惧心理护理干预,对静脉穿刺的合作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u=2.8110,P0.05)。结论针对静脉穿刺恐惧心理,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能缓解学龄前患儿输液时的恐惧心理,提高对于静脉穿刺的依从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定输液患儿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护理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护理干预有效性.方法:将235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护理干预组11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行为特征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合作率,评定心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惠儿行为特征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输液合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合作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良好的心理支持在小儿静脉输液中起重要的作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患儿类型"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有助于消除惠儿心理障碍,保证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输液穿刺合作率.  相似文献   

17.
周智娟  陈长金 《现代护理》2007,13(30):2935-2936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 对98例老年患者分组行常规(对照组)和护理干预(干预组)的静脉输液比较,观察2组患者的输液质量.结果 对照组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642例次,占89.04%,组织局部肿胀166例次,占23.02%,拔针部位瘀斑74例次,占10.26%;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699例次,占95.10%,组织局部肿胀75例次,占10.20%,拔针部位瘀斑33例次,占4.4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和干预组穿刺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钟月英  陈俊新 《当代护士》2016,(12):130-13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门急诊儿童输液区初次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的应用,旨在防止外渗脱针,减少重新穿刺的机会,增强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使其一次性完成输液治疗,促进病体早日康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初次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为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基本的卫生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完成输液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外渗脱针重注射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次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在采用积极护理干预后不容易发生外渗、脱针,重新穿刺率降低,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使其能一次性顺利完成输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 对98例老年患者分组行常规(对照组)和护理干预(干预组)的静脉输液比较,观察2组患者的输液质量.结果 对照组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642例次,占89.04%,组织局部肿胀166例次,占23.02%,拔针部位瘀斑74例次,占10.26%;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699例次,占95.10%,组织局部肿胀75例次,占10.20%,拔针部位瘀斑33例次,占4.4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和干预组穿刺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患儿的心理状况,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所产生的影响,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选择316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对两组患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儿童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下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配合静脉输液的效果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