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算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21 例确诊患者植入Vitatron 起搏器,观察比较术后起搏监测、起搏治疗I 及起搏治疗II 等3 阶段心房颤动有症状事件数、事件总数、事件总持续时间和心房颤动负荷4 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根据起搏监测阶段记录到的心房颤动触发因素,分别启用房性期前收缩抑制功能、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功能、运动后心率控制功能和起搏调节功能.4 项指标在与起搏监测阶段比较,21 例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 例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 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例由其他因素触发者起搏治疗I、I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特殊心房起搏程算式可以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降低心房颤动负荷,改善症状,尤其是对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双胫起搏时心房异常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可产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的重要合并症。我院自90年安装双腔起搏器14台,共发生2例PMT。PMT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环形运动心动过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动过速、心房电极感知肌电所致心动过速。PMT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起搏器心室后心房反拗期(PVARP)安排不当及心房感知灵敏度过高所致。通过调整起搏参数一般均能有效地终止并预防PMT。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Vitatron 900E)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对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每段2周),第1段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DDD60次/min,探查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第2段为起搏治疗段1,DDD85次/min,观察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Ⅱ,DDD70次/min,据第1阶段获悉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启动4个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相关的项目。结果:10例均可控制心房颤动,3例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7例仅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及/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其中3例尚需用可达龙0.2g/天。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波士顿科学起搏器的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反应(AFR)是波士顿科学公司起搏器的一项功能,目的是当患者发生房扑时,如果心房率超过AFR程控频率,起搏器会马上转换为非跟踪模式工作,防止在心房易损期内的竞争性起搏导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可以在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而未能模式转换时,避免因跟踪心房导致的快频率的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它心电干扰导致错误的起搏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当起搏器遇干扰信号启动噪音反转功能后,不论有无自身激动存在,它将以下限频率或传感器频率发放脉冲。双腔起搏器心室安全起搏功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知引起心室起搏的抑制。在心房起搏事件后,将开启一个110ms的安全起搏间期,在此间期内如发生心室感知,起搏器将在心房起搏110ms后发放心室电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的心电图极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85例患者,起搏器包括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60例,双腔起搏器VDD[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3例,双腔起搏器VVIR[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十(1抑制)(感知后反应方式);R频率调整(程控功能)]22例。结果8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为(0.42±0.13)V/0.5ms,阻抗(560±130)Ω,R波振幅(9.8±2.2)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89±0.27)V/0.5ms,阻抗(670±180)Ω,P波振幅(2.8±1.2)mV,P波感知灵敏度(0.48±0.3)mV。A—V间期程控在140-160ms,频率适应参数程控为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取中档值,增益取低档值,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次/min,上限频率程控于110-130次/min,感知阈值取中档,频率适应档次取4~5。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对有适应证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各类生理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0.
心房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摘要)耿仁义,朱中林病窦综合征(SSS)并发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无心房明显扩大及静止心房时,心房起搏(AAI)并非是禁忌证,AAI起搏不但能控制或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  相似文献   

11.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是指已植入起搏器患者发生的心动过速,频率一般>100次/分,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心房通道起感知作用的心动过速,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房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扑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颤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②起搏器特殊功能发挥作用,如抗心房颤动功能、抗频率骤降反应、心室率稳定等;③起搏器电池耗竭所致起搏器频率奔放。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中,起搏器作为PMT折返环的必须组成部分(前传支)参与折返,它对PMT的发生和维持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PMT便终止;除PMT外,大部分情况下起搏器对于其它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并不是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心动过速不一定终止。  相似文献   

12.
例 1 患者女性,60 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 综合征,植入AAI 起搏器 3 年.设置的基本起搏周 期1 000ms,频率 60 次 / min,心房不应期350ms.心 电图(图1)示P4波直立,其顺传的 P-R间期 0.38 s, 考虑该搏动为窦性搏动经房室交接区慢径路顺传心 室或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兼有心房优先起搏(atrial preference pacing,APP)和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post mode switch overdrive pacing,PMOP)功能的起搏器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具有起搏器适应证伴房性心律失常30例患者植入了兼有APP和PMOP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个月为空白期,关闭抗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arrhythmia,ATA)功能,从而进行参数观察调试;术后2~7个月为诊断期,关闭抗ATA功能;术后8~13个月为治疗期,打开抗ATA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等变化。结果 (1)治疗期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诊断期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心室内径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1,P 0. 05)。(2)治疗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阵/次)、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24小时次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等指标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85~3. 37,P 0. 05)。(3)治疗期的心房起搏比率、心房颤动百分比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26、3. 59,P 0. 05)。结论 (1)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接受起搏的患者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复发。(2)在短期观察中,APP和PMOP的工作模式不会使得患者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4.
例1 患者女性,37岁。因心悸1周就诊。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史2年,一直进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心电图检查(图1)可见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搏构成二联律,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恒定,但QRS波群形态逐步改变,由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正常。鉴于前3个房性期前收缩畸形的QRS波群皆发生在长心动周期之后,而位于短心动周期之后的P'4波、QRS波群形态趋向正常,符合3相不同程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变化特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伴不同程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 说明见正文。例2 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9例(右心耳电极72例、房间隔电极3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明显增加,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较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起搏器植入病例的动态心电图中经常可见PAV间期80 ms现象,这往往与起搏器现代功能有关,如Vitatron起搏器的心房同步起搏功能、模式转换伴室率稳定程序;创领心律医疗起搏器的心房率加速检测窗;波士顿科学公司的动态AV延迟功能;美敦力公司的心室起搏管理功能、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空白期心房扑动搜索功能。通过动态心电图的不同表现有助于鉴别其发生机制、识别起搏器品牌、判断起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亦不少见.其出现使起搏心电图的表现更为复杂,但也为分析起搏心电图提供了线索.本文主要讨论在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正常时,临床中常见起搏模式下室性期前收缩对起搏心电图的影响以及起搏器针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3岁。因胸闷就诊。查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图1A为模拟aVF导联,基本心律窦性,心率65次/分,第3、4、7个P波形态异常且提前出现为房性期前收缩,第7心搏较3、4心搏更为提前,出现QRS波形态略异,为Ashman现象。P5.6形态与窦性者不同,系房性期前收缩后连续2次房内差异传导,即“钟氏现象”。R4-比间距为0.95s,R7-R8间距为1.20s,在较长间期后心房不应期得以恢复,故P8未出现房内差异传导。图1B为不同时记录的模拟aVF导联。第2、7、10心搏为房性期前收缩,其中第2心搏为插入性房性期前收缩,第7心搏呈Ashman现象。第6、第9心搏前,未见房性期前收缩,但出现P波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20.
定义 缠绕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一或连续数个电激动,传至心房引起心房的期前收缩,称为肌袖性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