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对某院产科臀位分娩相关疾病诊断ICD-10编码准确性进行分析,提高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方法 通过病案统计系统检索该院2016—2022年出院诊断ICD-10编码含O32.1、O64.1、O80.1或O83.1的所有臀位分娩病案,根据ICD-10疾病编码规则复核出院诊断的疾病编码,进行病案编码回顾性分析。结果 695份病案中出院诊断编码错误的88份,错误率12.66%。结论 为提高疾病编码的准确率,医院及科室应加强对疾病编码员的业务培训;编码员应加强专科业务知识的学习;在编码科室分工进行调整以后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并且积极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努力提高医院病案首页编码准确率,更真实地还原每一份病案。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瘤是发生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良性肿瘤,属于神经肿瘤。由于编码人员的临床医学知识不足,对神经鞘瘤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不够熟悉,过于依赖计算机编码,以及编码制度中缺乏编码复核质控等原因,导致编码工作中常会发生将神经鞘瘤错误编码为疾病发生部位的良性肿瘤。本文介绍了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疾病和手术编码,同时通过3例神经鞘瘤典型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编码错误的原因,总结了神经鞘瘤编码思路。医疗机构应当重视编码工作,不断提升编码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并通过设立专科编码员,建立病案首页的编码复核等机制来提高疾病及手术编码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疗服务操作项目分类与编码》拟于2014年10月1日在全国医疗机构住院病案首页和临床路径表单中“手术及操作编码”的填写中开始施行。新的编码体系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相一致,其编码结构需要编码员进行梳理、学习。《中国医疗服务操作项目分类与编码》对病案编码员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编码员需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病案ICD编码中常见的错误,探讨如何规范和提高病案编码正确率.方法:抽取某院2020年5月出院9376份病案中的3000份病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原则,对病案中的诊断和手术操作ICD编码质量进行核查,并对其中475份编码错误病案进行分析.结果:错误编码率为15.8%,主要错误为:主要诊断编码错误38.8%;其他诊断漏编14.3%;主要手术或主要操作编码错误32.7%;其他手术或操作该另编的不编14.2%.结论:病案编码工作存在常规错误,编码员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医师与编码员间的沟通,利用专业杂志专栏指导推陈出新,医院管理层从制度管理上强化编码人员责任心,培养专科编码员、规范编码流程等方法上确保ICD编码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8,(1):50-53
目的了解武汉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的无效主诊断分布情况,分析产生原因并总结解决方案,提高医院主要诊断选择和编码水平。方法使用武汉市九家三级综合医院的2016年出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DRGs分组,对无效主诊断组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100个病案首页进入无效主诊断组,主要问题是错误的将肿瘤个人史、术后状态、附带妊娠状态等附加诊断作为主要诊断,且诊断选择错误问题集中发生在普外科、妇产科、外科专科等科室。结论武汉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的诊断完整性和准确水平亟待提高,应加强对临床科室和编码员的疾病分类和编码水平的专项培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纵隔肿瘤错误编码的案例,提高临床医师首页填写质量的意识,规范医师填写首页的行为,提高纵隔肿瘤ICD疾病编码的准确性。方法 调取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21年1—7月出院病案,按照ICD-9手术编码相关原则进行检索,并对其病历首页出院诊断及病理诊断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进行质控和分析。用Excel表格进行错误类型的统计工作。结果 质控病案首页88份,存在的错误类型包括形态学编码漏填或错误和疾病诊断编码错误。其中,形态学编码漏填或错误35份,占39.77%,其中以形态学编码错误为主;疾病诊断编码错误47份,占53.41%,其中纵隔肿瘤的部位编码混淆居多。结论 临床医师在首页诊断填写存在概念混淆,编码员存在临床知识缺乏,对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知识理解不够深入,临床医师与编码员缺乏沟通。通过深入推进临床医师ICD-10疾病编码培训,设立科室专职编码质检人员,邀请临床医师讲授专业知识,促进全院病案首页填写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及主要手术操作编码进行汇总分析,逐步提高主要诊断及主要手术操作编码正确性。方法 分层抽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10个专业,手术占比在30%以上的出院病案首页,由同一临床医师和编码员进行主要诊断及手术编码质控,采用线性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质控前后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及主要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共抽取1 400份病案进行分析,其中含手术的病案885份。对主要诊断、主要手术操作持续性1年质控后,主要诊断编码错误率由39.5%降低到5.0%,其中临床医生主要诊断书写错误率从23.5%降低到3.0%;编码员主要诊断编码错误率从16.0%降低到2.0%。主要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从40.5%降低到10.4%,其中临床医生主要手术操作错误率降低了19.0%,编码员主要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降低了11.1%。结论 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及主要手术操作填写及编码错误率较高,临床医生和编码员是主要责任人。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编码员的培训考核,在信息系统增加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的校验,形成日常化的质控方案和流程,持续推进首页质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CD-10中心内膜炎编码在某院的使用情况及编码的准确性,分析编码错误原因,探讨正确编码思路。方法:总结第二版ICD-10中心内膜炎编码规则,通过抽取某院2017年心内膜炎患者67例病案,实际调阅纸质和电子病案,统计分析编码情况。结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描述程度以及编码人员对心内膜炎分类规则的把握均影响心内膜炎的ICD-10编码,67例病案中,分类于I33.0的57例中,实际分类错误率达21%,分类于Q25.0的2例中错误率达100%,分类于J98.4的2例中错误率达100%,另外还有分类于I61.9中的1例、Q21.0中的1例、Q23.1中的1例,I08.3中的3例。结论:完善病案质控环节管理,通过自查或者他查等方式,加强编码员的责任心;熟练掌握心内膜炎的分类规则,开展科室业务学习,加强理论培训;开展与临床科室的编码讨论,增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了解最新诊断信息;在病案管理系统中设置提醒程序,提高编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R编码规则,提高病案首页出院主要诊断的编码正确率。方法 抽取2021年9月住院病案首页中临床医生以R编码作为出院主要诊断编码的病例519例。按照出院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R编码使用规则对临床医生主要诊断选择的正确率和编码员编码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医生选择R编码为出院主要诊断的519例中有242例被编码员调整为非R编码,质控判定编码员编码正确。其余277例中,有123例经质控员判定编码错误,应该调整为非R编码。故在这519例中,质控判定以R编码作为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的病例为154例,编码正确率29. 7%。R编码作为出院主要诊断编码的病例占全院出院人数的1. 36%,其中康复科、急诊科、呼吸科这三个科室R编码作为主要诊断编码比例最高,分别占到出院人数的29. 91%、8. 57%、3. 98%。结论 临床医生和编码员仍需加强培训,部分医疗流程如病理报告流程有待于优化,并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病案首页编码质控系统和病案首页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病案首页出院主要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江惠婷  申放 《现代医院》2012,(11):142-144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的ICD编码。方法以ICD-9-CM-32008版为工具书,仔细阅读病案,根据手术分类编码原则进行准确编码。结果手术操作术式和路径及所用器械或材料不同,手术操作分类的编码亦不同。结论编码员必须认真阅读病案及手术记录,提高医学知识和国际疾病分类专业技能,这是准确进行编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冯虹  方敏 《现代医院》2014,14(9):145-146
结合某医院病案编码工作实践,以产科常见疾病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同一疾病诊断的临床分型和ICD分类,给出主导词和查询过程,以助编码员理清思路,提高编码准确度;同时抛砖引玉,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以期共同探讨和继续研究。思考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疾病的临床分型与疾病分类所参照的特征不一致,区分二者的不同有助于编码检索、提高疾病编码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也要求编码员需要"三心"(工作要细心、学习要恒心、沟通要耐心),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保证编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汪满仙  申放 《现代医院》2014,(12):139-140
目的掌握国际疾病分类肿瘤的双重分类原则,了解神经纤维瘤病的正确编码。方法回顾性地对本院出院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ICD-10编码为Q85.0的病案进行调查,并对个案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瘤病的形态码的漏编率为30%。结论编码人员在编码时一定要按照正规的编码原则操作。先查找形态学的编码,然后根据指示查找部位码。神经纤维瘤病的部位编码直接在形态学编码后面给出。这样,就可避免漏编形态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媒体教学在肝病相关知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0年6月于本科进行学习的72名临床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带教模式组)36名和观察组(多媒体教学组)36名,后将两组学生带教前后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学生和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带教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和老师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媒体教学在肝病相关知识带教中的综合效果较受肯定,且广受教师及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 in the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a German hospital group and to explain why some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le others do not.
Study Setting. To investigate this research question, we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on primary data obtained in six clinical departments in a German hospital group between 2003 and 2005.
Study Design. We chose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order to gain deep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dynam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Gs in the six clinical departments. The dynamic capability approach is used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mploying theory-driven categories we focused on idiosyncratic and common patterns of "successful coders" and "unsuccessful coders."
Data Collection. To observ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DRGs, we conducted 43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key persons, carried out direct observations of the monthly meetings of the DRG project group, and sampled written materials.
Principal Findings. "Successful coders" invest into change resources, demonstrate a high level of acceptance of innovations, and organize effective processes of coordination and learning.
Conclusions. All clinical departments only put an emphasis on the coding aspects of the DRGs. There is a lack of vision regar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patient treatment processes and specialization. Physicia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key actors, rather than the main barriers.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国际疾病分类(ICD-10)非常重要:①便于国内与国际交流;②医疗、科研与教学病案资料的检索;③医院管理信息的提取;④医院等级评审;⑤临床路径应用;⑥临床重点学科申报;⑦医保管理、医疗付款等方面。所以编码人员必须根据临床诊断结合ICD-10编码原则,正确编码。笔者从ICD-10第二版索引中发现,以艾森门格尔命名的疾病编码有两个,分别分类到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与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两章。两者的区别与编码选择使编码者感到困惑,因此,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对此疾病的编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确保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在临床工作中的实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科配合,制定完善制度和质量标准,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教育纳入常规业务学习计划,规范护理行为;并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纳入护理管理,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结果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重视程度有较大提高,执行医院感染防控各项制度、措施的自觉性增强。结论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控制的各环节,抓好护理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能规范护士行为,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ICD编码主要缺陷与原因,促进骨科手术编码准确度提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8年1月-2019年7月所收治的536份骨科患者住院病案,由2名编码员来分析骨科手术ICD编码主要缺陷及发生原因。结果 536例骨科手术ICD编码缺陷发生率7.46%(40/536),是以编码遗漏、编码错误、手术记录信息遗漏、手术名称与信息不符为主。缺陷原因结果显示脱离工具书、编码原则尚未掌握、尚未仔细阅读病历、手术操作名称书写不规范为主要原因。结论骨科手术ICD编码缺陷发生主要是以编码信息遗漏、错误为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关键还是在于编码人员对疾病分类掌握程度不够,亦或者是临床手术中未详细阅读手术记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