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早期心搏骤停的原因和救治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调查心脏手术后第 1个 2 4h内发生心搏骤停的病历 2 4份 ,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救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心搏骤停的病例以风湿性心瓣膜病居多 (5 8.3% ) ,冠心病次之 (2 0 .8% )。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有低心排综合征 11例、电解质紊乱 7例、心脏压塞 3例、出血 2例、不明原因 1例。主要抢救措施包括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血管兴奋药物应用、电击除颤、床边开胸和心肺复苏后综合治疗。抢救后心脏复跳 18例 ,占 75 % ;心肺脑复苏成功并治愈出院 15例 ,占 6 2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术后发生心搏骤停的比率较高 ,应重视围术期治疗 ;致使心搏骤停的原因主要与低心排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心脏压塞和出血有关 ,应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当心肺复苏 (CPR)无效时应考虑心脏压塞可能 ,及时床边开胸CPR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的差异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发生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7例,B组为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45例。两组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内(均≤4分钟)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A、B两组均按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对两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复苏成功26例,成功率为55.32%;B组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24.44%。两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考虑与院内抢救条件及急救设备,高年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中使用AED的382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统计呼叫电话至开始除颤时间,并计算成功除颤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统计复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82例患者中46例心电示波为室颤,现场予AED除颤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12例;心电显示为心脏停搏、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经CPR后转为室颤,经AED除颤恢复心跳2例;心肺复苏成功共14例。呼叫至开始除颤时间,存活组(6.72±1.53)min,死亡组(9.32±2.03)min。结论影响除颤厦心肺复苏成功主要的因素是时间,使用AED快速旱期除颤可以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除颤起搏监护仪与心肺复苏器联合使用在提升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优势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急诊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中抽选66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人工心肺复苏的方法,实验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心肺复苏器形式抢救,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复苏成功率明确两种急救设备联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2h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更高。结论:针对心搏骤停患者联合应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以及心肺复苏器能够显著提升复苏成功率,强化急救质量,相关设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前和心肺复苏实施中的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86例心搏骤停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系统因素、心搏骤停前干预措施和心肺复苏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86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55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心搏骤停前是否中应用镇静药物、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实施中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不同心肺复苏工作时长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实施中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心肺复苏工作时长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对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患儿,其在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补碱者、胸外按压者以及心肺复苏工作时长≥30 min者的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对于因为呼吸因素导致出现心搏骤停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正压通气,危重症患儿应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且临床医生尽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8年12月4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7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41例(9.1%),手术死亡14例(3.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建华 《中国保健》2010,(3):104-105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诱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47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7例均进行过心肺复苏抢救,37例接受过电除颤,3例接受经颈内静脉行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5例接受体外大电极起搏,均接受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反复使用复苏药物等治疗。发病后即刻死亡9例,经积极抢救1日内死亡38例。结论 猝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疾病前期的临床表现相关,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要积极进行心肌梗死、心绞痛、心绞痛等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搏骤停患儿90例,对其:①系统相关因素;②心搏骤停出现前的相关因素;③CPR期间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中有28例(31.11%)心肺复苏失败患儿.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χ2=5.15)、心搏骤停前有无给予镇静药物(χ2=15.56)、有无进行中心静脉通路(χ2=3.02)、心肺复苏时间(χ2=21.13)、心肺复苏操作时有无进行胸外按压(χ2=4.06)、有无进行正压通气(χ2=8.05)、有无气管插管(χ2=5.03)及补碱(χ2=10.42)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心搏骤停出现时间、心搏骤停出现前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有无给予镇痛或血管活性药物、有无补钙、有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肺复苏时有无给予肾上腺素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搏骤停前给予镇静药物(OR=12.24)、心肺复苏时间(OR=0.02)、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OR=0.07)、正压通气(OR=312.05)、补碱(OR=0.02)与心肺复苏失败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及补碱的心搏骤停患儿出现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因此,患儿出现心搏骤停前应给予其镇静药物并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进行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心肺复苏失败率.  相似文献   

9.
影响心肺脑复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并找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及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影响存活率的有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心肺脑复苏及预后相关的因素有6个 :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开始的时间、ROSC的间期、瞳孔、复苏后综合征、年龄等。多因素分析仅PR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筛出的因素中显示心肺复苏成功关键是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后MODS -复苏后综合征 (PRM)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率的独立因素。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关键。心肺复苏成功后重点应放在对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支持、监护治疗上。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口服阿维菌素后2 h出现心搏骤停,经103 min复苏抢救恢复生命迹象,经积极治疗康复出院病例的临床经过,为临床医生诊治急性中毒危重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3例喉乳头状瘤麻醉时发生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因素导致插管困难引起缺氧.认为针对此类患者术前应做好访视及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抢救物品处于应急状态;麻醉中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出现心搏骤停,立即配合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等措施,快速进行就地抢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2年6月35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检查、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以上资料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35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6例,感染率为10.28%;其中肺部感染30例,占83.33%;痰液细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各8株,分别各占26.67n;感染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45.34±14.55)%、非感染组为(55.01±16.63)%,呼吸机使用时间感染组为(16.11±7.31)h、非感染组为(11.32±6.56)h,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2例、胸骨哆开10例、低心排综合征9例,非感染组分别为18、20、21例,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LVEF、呼吸机使用时间、再次开胸止血、胸骨哆开、低心排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心肺复苏 (CPR)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来行CPR 114例 ,平均年龄4 9 .30岁 ,复苏成功 5 2例 (45 .6 % ) ,9例 (7.9% )存活出院。发生心搏骤停的常见病因分别为严重创伤 35例 ,心脑血管病 34例 ,电击伤 5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5例。CPR成功与未成功者在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别 ;在性别、年龄、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方面均无差别。结论 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 ;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的时间是影响急诊科CPR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的两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方法我院9例小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9例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治愈6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心跳骤停,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小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较为常见,加强术后护理和全面、准确的病情观察及判断可以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 查阅并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内进行的115例心肺复苏.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患者抢救方式为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此期间病例定为对照组;2011年患者抢救方式按照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此期间病例定为观察组.对两组过程中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77例,成功16例,成功率为21%;观察组38例,成功15例,成功率为39%.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新的指南中提出的除颤后立即按压、快速心脏按压、应用纳洛酮及缩短判断时间等,都能够有利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期抗凝治疗及分娩期的处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孕妇,观察妊娠期、分娩前后抗凝药物应用、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结果 2例心脏瓣膜置换时间超过10年的孕妇于中期妊娠因机械表功能障碍,瓣口血栓急诊再次行瓣膜置换术,1例孕期停抗凝药物孕晚期出现瓣膜血栓、心功能衰竭.孕妇合并妊娠期糖耐量异常2例,妊娠期高血压1例.中孕引产3例(10.00%),阴道分娩2例(6.67%),剖宫产25例(83.33%),无产后出血发生.围产儿结局:脑积水2例(6.67%),胎死宫内2例(6.67%).新生儿出生体重1.95~4.20kg,平均2.90±0.43kg.低出生体重儿3例(10.00%),巨大儿1例(占3.33%),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10.00%),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无新生儿颅内出血.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时间、妊娠期抗凝治疗影响妊娠结局,心脏瓣膜置换术妇女最好在术后2~3年妊娠,口服小剂量华法林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好,胎儿畸形率低,并可有效地预防孕产妇瓣膜血栓栓塞的发生;分娩期以剖宫产为首选方式,术前及时停用抗凝药物、术后24小时恢复用药对产妇及新生儿是一种安全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监护,加强血糖的检测,积极预防感染,有效抗凝,对31例糖尿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全面护理。结果本组治愈30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遵循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要点,兼顾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需求,护理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情况。按照胸外按压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试验组使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并按照心肺复苏的急救指南进行相应急救,比较两组心脏复苏效果。结果试验组在按压10、15、30 min时有效胸外按压指征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肺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替代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效果,尤其是在超长心肺复苏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李久胜 《医疗装备》2018,(12):28-29
目的探讨体外自动除颤仪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除颤,试验组给予自动除颤仪除颤,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除颤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72.0%(3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苏成功率为82.0%(41/50),对照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从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缩短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提高除颤成功率与患者复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院前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抢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平均长达14min。复苏成功率1.23%。[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密切密切相关。应该缩短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加强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提高专业人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