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超声检测内脏脂肪厚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疗中的价值,为更好地治疗PCOS不孕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检测199例育龄期PCOS及87例非PCOS患者的肝前脂肪、肝前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OS组肝前脂肪厚度、内脏脂肪厚度均大于非PCOS组(P<0.05);PCOS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腹围、臀围、腰臀比(WHR)均明显高于非PCOS组(P<0.05);身高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腹腔内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值均明显高于非PCOS不孕症患者,减重尤其是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对治疗PCO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莹  万里凯  陈莉红 《广西医学》2013,(9):1135-113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性激素与腹部脂肪厚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66例PCOS不孕症患者,于月经期检测性激素,并超声检测腹部及皮下脂肪厚度,对上述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COS不孕症患者的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与肝前皮下脂肪厚度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呈负相关(P!0.05);雌二醇(E2)与肝前皮下脂肪厚度呈负相关(P!0.05);睾酮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呈正相关(P!0.05);泌乳素(PRL)则与腹部脂肪厚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部分性激素与腹腔内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在临床诊治时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检测中青年女性肝前脂肪厚度与腹腔内脂肪厚度及肥胖人体测量值的相关关系。方法对330例18—47岁中青年女性采用超声检测肝前脂肪厚度和腹腔内脂肪厚度,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肥胖人体指标,分析肝前脂肪厚度与腹腔内脂肪厚度及人体有关测量值的相关关系。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肝前脂肪厚度与腹腔内脂肪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肥胖人体测量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身高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18~47岁女性肝前脂肪厚度与腹腔内脂肪厚度及肥胖有关人体测量值呈正相关关系,超声检测肝前脂肪厚度在临床应用中有简单、精确、实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育龄妇女空腹血糖异常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9月在新泰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农村计划怀孕的育龄妇女1033人。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空腹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尿病(DM)组。IFG和DM为空腹血糖异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资料处理。结果年龄21-49岁的山东新泰市育龄妇女空腹血糖正常率为60.5%,空腹血糖受损率为37.7%,糖尿病率为1.8%。空腹血糖与年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肝前脂肪厚度最大值、皮下脂肪厚度最小值、腹部内脏脂肪厚度呈正相关。空腹血糖异常者与正常者相比,年龄、血压、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肝前脂肪厚度最大值、皮下脂肪厚度最小值、腹部内脏脂肪厚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身高和腰臀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是空腹血糖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促进育龄妇女糖尿病防控以及后代糖尿病和出生缺陷防控,需要通过血压管理、控制体重并考虑年龄因素,及时对空腹血糖异常育龄妇女实施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度肥胖患者脂肪体积与人体测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以14例重度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Volume软件评价患者全身脂肪体积和内脏脂肪体积,测量脐平面内脏脂肪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和总脂肪体积,研究各参数与体重、体重指数(BMI)和腰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扫描均成功进行.全身脂肪体积与体重(r=0.7185,P=0.004)、BMI(r=0.8079,P=0.004)和腰围(r=0.7627,P=0.002)均呈显著正相关;内脏脂肪体积与体重(r=0.5727,P=0.032)和腰围呈显著正相关(r=0.6707,P=0.001).全身脂肪体积与脐平面皮下脂肪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8926,P=0.000),内脏脂肪体积与脐平面内脏脂肪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5949,P=0.02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用于评估重度肥胖患者全身及腹部脂肪分布.腰围与内脏脂肪体积显著相关,可用于简易衡量脂肪在腹部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在糖尿病治疗中加用达格列净后脂肪组织和各种致炎因子的改变情况,探讨达格列净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入组前均已进行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观察组在原治疗方案上加用达格列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BMI、空腹血糖、空腹C肽、HOMA2-%B、HOMA2-%S、HOMA2-IR、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心外膜脂肪厚度、腰围、臀围、腰臀比、Lp-PLA2、hs-CRP。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心外膜脂肪厚度、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尿malb/Cr、HOMA2-%B、HOMA2-%S、HOMA2-IR、Lp-PLA2、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心外膜脂肪厚度、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HOMA2-%B、HOMA2-%S、HOMA2-IR、Lp-PLA2、尿malb/Cr、hs-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腰围、HbA1c、HOMA2-%B、HOMA2-%S、HOMA2-IR、hs-CRP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HbA1c改变与治疗前HbA1c水平相关。结论:达格列净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能量平衡调节,减少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可能存在降低ASCVD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T2DM住院患者120例为T2DM组,以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超声测量其内脏脂肪(包括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皮下脂肪厚度,分析T2DM患者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特点及其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EAT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 <0. 05),且EAT厚度与Hb A1c、TG、TC及LDL-C存在正相关性,与HDL-C存在负相关性;而两组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EAT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TG是EAT厚度增加的危险因素,而HDL-C升高是保护性因素。结论:T2DM患者的EAT厚度较正常人群厚,EAT厚度与HbA1c、TG、TC、LDL-C及HDL-C存在相关性,且EAT容易被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CT测量的精确体脂参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和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和各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和腰臀比)间的关系,以及各体脂参数评估腹型肥胖的最佳切点及优势.方法 采集61例受检者一般资料、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计算各简易体脂参数;应用螺旋CT于脐水平进行腹部扫描,自配软件计算腹腔内脂肪面积、腹壁皮下脂肪面积,计算腹部脂肪比(腹腔内脂肪面积/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体脂参数间及简易体脂参数与腹部脂肪比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各体脂参数评估腹型肥胖的最佳切点.结果 女性组CT精确体脂参数及简易体脂参数之间均相关.男性组腹腔内脂肪面积和简易体脂参数间均相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只和腰围、体重指数相关.男性及女性组,CT脂肪比与各简易体脂参数均不存在相关性.评估腹型肥胖在男性和女性的最佳切点:体重指数均为25 kg/m2;腰臀比为0.90和0.83;内脏脂肪面积为100 cm2和49 cm2;腹壁脂肪面积为136 cm2和210 cm2.结论 CT测量的精确体脂参数可以较准确评估腹部脂肪的分布,与简易体脂参数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较简易体脂参数可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内脏脂肪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2例T2DM合并A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CT(QCT)测量患者的骨密度(BMD)、内脏脂肪面积(VFA),将VFA≥100 cm2者归为高VFA组(n=189)、VFA<100 cm2者归为低VFA组(n=33)。收集2组临床资料,分析VFA与各指标的关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高VFA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甘油三酯(TG)、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低VFA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低VFA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TG、PTH与VFA呈正相关(r=0.158~0.595,P<0.05),而HDL-C、25(OH)D与VFA呈负相关(r=-0.350、-1.4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合二陈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等脂肪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养方法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依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即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模型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前3组分别给予血府逐瘀汤(13.00 g/kg)、补阳还五汤(23.75 g/kg)、血府逐瘀合二陈汤(19.67 g/kg)灌胃,后2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周。酶联免疫法检测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的内脏脂肪素(PBEF)、脂联素、瘦素(Lep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血浆ET-1)的含量。结果 1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PBEF含量均升高,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下降更显著(P0.05)。2模型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均降低,各活血方组皮下脂肪组织、血清中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较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组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补阳还五汤组较模型组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含量也升高(P0.05)。3模型大鼠皮下脂肪中Leptin含量降低,内脏脂肪、血清中含量升高(P0.05)。三活血方均可降低血清中Leptin含量,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组织Leptin含量也有降低(P0.05)。4模型大鼠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降低(P0.05),血清浓度和皮下脂肪中TNFα含量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中TNFα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5各组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血浆中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内脏脂肪、皮下脂肪中PAI-1含量均升高(P0.05)。血府逐瘀汤组、血府逐瘀合二陈汤组内脏脂肪中PAI-1含量下降(P0.05),血府逐瘀汤组皮下脂肪组织中PAI-1含量也下降(P0.05)。结论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组织分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模型大鼠脂肪因子分泌紊乱,活血化瘀药物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楂消脂胶囊(由山楂、大黄、甘草等组成)对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的体质量、代谢指标及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药物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包括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生活方式指导,药物组在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山楂消脂胶囊口服,疗程为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痰湿计分、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以及内脏脂肪量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痰湿计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药物组的下降作用更显著(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均显著下降(P0.01),且药物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腰围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药物组治疗后的腰围显著缩小(P0.05);2组治疗后的臀围均显著缩小(P0.05或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1),但2组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血脂、尿酸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身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药物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1);2组治疗后的下肢、躯干及髋部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2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腰部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药物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2组治疗后的内脏脂肪量均显著下降(P0.01),且药物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1)。【结论】山楂消脂胶囊对痰湿体质肥胖症患者不但可降低体质量,还有减少内脏脂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组)、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化痰活血组)、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组)干预,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的含量,化学法检测大鼠血糖及血脂的含量。结果:普饲大鼠内脏脂肪组织的内脏脂肪素含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组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和血清中内脏脂肪素的含量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活血组、化痰活血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补气活血组大鼠只有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脏脂肪素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与二陈汤在肥胖症治疗方面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肝内脂肪沉积的疗效.方法 未使用口服降糖药且伴有肝内脂肪浸润的3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独罗格列酮治疗组(罗格列酮组,n=16)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组,n=17).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24周末时点,所有患者接受体格测量(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空腹采血后进行代谢相关指标及细胞因子检测,包括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清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采用影像学技术检测腹内和腹部皮下脂肪分布(面积)以及肝内脂肪含量.对相关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 在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及腹内脂肪面积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等方面,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肝内脂肪含量和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上述改变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组较罗格列酮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单独应用罗格列酮或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均可显著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肝内脂肪浸润,但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 SGLT2i)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于黑龙江省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原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SGLT2i治疗12周,分别测量VFA、皮下脂肪面积(SFA)、体重、身高、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第0周、4周、8周、12周值。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肝肾功等生化指标分别测量第0周及12周值。欧姆龙DHS-2000检测比较内脏脂肪面积前后变化,配对t检验分析SGLT2i与VFA治疗前后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者完成回访,第12周与第0周相比,患者VFA减少22. 19%,SFA减少4%,体重减少4%,BMI减少3%,腰围减少3. 6%,均具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VFA与SFA、体重、BMI具有中度正相关性,与腰围有弱正相关性。FPG、2hPG、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尿素氮(UREA)较前降低(P <0. 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前升高(P <0. 05),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现3例泌尿系感染,停药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过敏1例,停药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低血糖、低血压、酮症酸中毒病例。结论:SGLT2i不仅降低内脏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还可以减低血糖,降低血红蛋白,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5.
《右江医学》2018,(1):19-22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对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选择2015年9月到2016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53例,分为单支冠脉病变组65例、双支冠脉病变组41例及多支冠脉病变组47例,同时选取健康成人40名作为对照(正常组)。用TANITAs MC-180测定人体内脏脂肪含量(VFC)和皮下脂肪含量(SFC),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重指数(BMI),明确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Gensini积分情况,比较各组体脂成分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多支冠脉病变患者SF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C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SF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韩洁  孙茜  张伟  许婧  曹宁  彭丽雅 《四川医学》2020,41(8):854-858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及对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0例腹型肥胖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药物治疗、控制饮食等,治疗组同时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体质指数(BMI)、腰围(WC)、臀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MI、WC、臀围、腰臀比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I、WC、腰臀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FPG、2hPG、Hb A1c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PG、2hPG、Hb A1c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内脏脂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度不适,对照组有1例出现轻度不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腹型肥胖的T2DM患者有利于降低内脏脂肪面积,改善患者的肥胖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腹部腧穴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影响。方法:10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电针腹部腧穴疗法,对照组52例采用电针传统体穴疗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值;检测血脂、血清脂联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腰围、腰臀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下降(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上升尤为明显。结论:电针腹部腧穴较电针传统体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有显著优势,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肥胖患者中血尿酸(SUA)与体脂分布及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4年门诊就诊的133例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均〉25.0 kg/m2,均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测定血清胰岛素及生化指标,用CT在脐水平测定腹部脂肪分布。结果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UA与BMI、腰围、内脏脂肪、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空腹血糖、HOMA-IR、甘油三酯、血肌酐、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0.446、0.634、0.360、0.193、0.287、0.477、0.259、0.280、0.18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SUA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内脏脂肪面积、甘油三酯,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3、0.183;内脏脂肪蓄积随血尿酸水平升高明显增加,更高的4分位数血尿酸对应更高的内脏脂肪面积(P〈0.05)。MS组SUA水平高于非MS组者[(434.6±69.6)umol/L vs(367.0±104.9)umol/L,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A水平随MS组分数增加而增高(P〈0.01)。结论SUA水平与内脏脂肪蓄积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SUA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茶饮方联合中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肾阳虚型产后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脾肾阳虚型产后肥胖患者分为茶饮方组、联合组及饮食组各30例,分别给予茶饮方口服、茶饮方联合中低热量饮食、单纯中低热量饮食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腰围、臀围、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指数、身体脂肪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83.3%,高于茶饮方组(60.7%)及饮食组(51.7%)(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体重、腰围、臀围、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均小于或低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P<0.05),而基础代谢率高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联合组的BMI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饮食组和茶饮组治疗后5个时间点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MI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采用茶饮方联合中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肾阳虚型产后肥胖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