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组,轻型颅脑损伤组(A组)34例,中型颅脑损伤组(B组)38例,重型颅脑损伤组(C组)32例。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D组)。受伤后次日清晨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检测IL-17、IL-23、 TGF-β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各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Th17细胞、IL-17及IL-2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重型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组(P<0.05),中型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P<0.05);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Treg细胞及TGF-β1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型颅脑损伤组显著低于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组(P<0.05),中型颅脑损伤组显著低于轻型颅脑损伤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Treg细胞及TGF-β1水平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失衡参与急性颅脑损伤后免疫炎性反应过程,Th17过亢及Treg不足可能与急性颅脑损伤后的脑损伤程度相关,检测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5例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院体检正常的36例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情况将患者分为重型组、中型组以及轻型组,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分析血清BDNF水平与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中型组伤后各时间点及轻型组伤后7天、14天BDN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重型组比较,中型组、轻型组伤后1天、7天、14天的血清BDNF水平均升高(P<0.05);轻型组患者伤后1天、7天、14天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轻、中、重型患者组内不同伤后时间点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在不同伤后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伤后1天、7天、14天血清BDNF水平与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0.751、0.673、0.727,P<0.05),与伤后3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0.510、0.491、0.573,P<0.05)。结论不同伤情及预后颅脑损伤者血清BDNF水平不同,可作为临床上对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情况的早期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107例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13~15分)46例、中型组(9~12分)30例和重型组(3~8分)31例.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水平,采用免疫抑制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K-MB水平.结果 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8.23±10.08)、(29.49±12.77)、(76.96±25.18)mg·L-1,3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血清CK-MB水平分别为(29.44±6.72)、(41.83±9.01)、(70.39±18.52)U·L-1,3组间血清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hs-CRP、CK-MB水平与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 0.243、0.215,均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CK-MB检测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程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ET、IGF-Ⅱ、CNP水平和APACHE II评分及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入院时采集血清并测定ET(内皮素)、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CNP(C-型利钠多肽)含量,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评价全身情况;外伤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情况.结果:不同严重程度颅脑外伤患者的APACHE I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型组和重型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低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低于中型组.不同严重程度脑外伤患者的血清ET、IGF-Ⅱ、C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型组和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T水平高于轻型组,IGF-Ⅱ、CNP水平低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T水平高于中型组,IGF-Ⅱ、CNP低于中型组.预后良好的脑外伤患者的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IGF-Ⅱ、CNP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APACHE II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的脑外伤患者.结论:血清ET、IGF-Ⅱ、CNP评分与脑外伤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能够用于近期及远期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与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方法 选取RAU患者112例(观察组,轻型RAU 33例、重型RAU 41例、疱疹样RAU 38例),同期另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SOD水平.结果 观察组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型RAU患者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轻型与疱疹样RAU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型与疱疹样RAU患者SOD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AU与SOD水平密切相关,监测RAU患者外周SOD水平的变化对于诊断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探讨NO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方面的作用,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INF-α)治疗前后(疗程3个月)、30例年龄匹配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清NO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BsAg、HBeAg、HBcAb阳性组NO水平高于HBsAg、HBeAb、HBcAb阳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INF-α治疗后,血清NO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NO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有关,可作为INF-α疗效考核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0-113
目的 分析免疫球蛋白(Ig)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64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型组(n=36)和重型组(n=28);另外选择同期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给予免疫球蛋白检验,比较三组的血清IgA、Ig M、IgG水平。与此同时,跟踪64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根据病情改善分为改善组(n=41)和未改善组(n=23),再对比两组的血清IgA、IgM、IgG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经检验,重型组的血清IgA、IgM、IgG水平高于轻型组、对照组(P0.05);轻型组的血清IgA、IgM、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跟踪、总结,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41例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改善组),23例治疗后未见明显有好转迹象(未改善组),改善组的血清IgA、Ig M、Ig G及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未改善组(P0.05)。结论 通过血清IgA、IgM、IgG水平的检测,能有效判断乙型肝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也能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再结合总胆红素水平,可判定疾病治疗效果,免疫球蛋白检验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ACI患者146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score)评分,将所有入组病例分为轻型组(NIHSS评分<7分,82例)、中型组(NIHSS评分7~15分,46例)、重型组(NIHSS评分>15分,18例).测定各组ox-LDL、hs-CRP、Hcy水平及IMT值,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x-LDL水平重型组显著高于轻、中型组,中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重型组显著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重型组显著高于轻、中型组,中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IMT值显著高于轻、中型组,中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LDL、Hcy水平随ACI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提示ox-LDL、Hcy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Hs-CRP与ACI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的风险预测因子.IMT值反映动脉血管壁形态变化,可作为AS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乙型肝炎(CSHB)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3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观察组)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折,并比较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r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SH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者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rT3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对判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舟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6):408-409,414
目的 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3种炎症因子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组30例、中型组27例和重型组15例,监测不同时间段(<12小时、24小时及第3、7、14天)的PAF、hs-CRP、PCT的水平.结果 3组脑梗死患者12小时内PAF、hs-CRP、PCT水平均升高(P<0.05),第3天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组上述指标水平第7天均持续下降,而重型组伤后第14天仍保持较高水平;治疗14天后按临床疗效分为显著进步组和非显著进步组,显著进步组血清PAlF、血浆hs-CRP、PCT水平明显低于非显著进步组(P<0.01).结论 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态检测有助于早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志浩  汤汇明  杨吉华 《重庆医学》2007,36(15):1523-1524
目的 研究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胆固醇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采用直接测定法,总胆固醇(TC)采用酶法,TC与CRP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轻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TC、LDL-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TC、LDL-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型、中型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型与中型比较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与重型比较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型与重型比较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脑创伤患者血清TC浓度与CRP浓度呈负相关(r=-0.31,P<0.05);特别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TC浓度与CR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P<0.01).颅脑创伤患者入院时和治愈出院时TC和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一个常规检测项目,其水平有助于评价颅脑损伤的程度及预后,并对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炎症指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35例,根据患者入院72 h以内行动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3组,将GCS评分为13~15分的患者纳入轻型组(42例),GCS评分为9~12分的患者纳入中型组(45例),GCS评分为3~8分的患者纳入重型组(48例),并选取5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观察4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8、C反应蛋白C(CRP)、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和凝血功能情况。结果不同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8、CRP、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患者血清IL-8、CRP、IL-6及TNF-α水平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51.07±3.92) ng/L比(41.52±3.48) ng/L、(30.07±3.62) ng/L;(38.19±2.31) mg/L比(32.06±2.40) mg/L、(25.46±2.83) mg/L,(226.17±12.09) ng/L比(153.31±12.46) ng/L、(69.75±12.18) ng/L(3.68±0.25) ng/L比(3.18±0.24) ng/L、(2.19±0.26) ng/L],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不同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3~+水平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中型组患者CD8~+水平高于轻型组[(30.28±1.02)%、(29.36±1.05)%比(28.17±1.09)%],CD4~+、CD3~+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轻型组[(40.09±3.05)%、(42.16±3.11)%比(46.19±3.28)%,(49.43±3.08)%、(52.64±3.12)%比(56.71±3.25)%,1.31±0.14、1.56±0.16比1.73±0.14](P<0.05);重型组患者CD8~+水平高于中型组,CD4~+、CD3~+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中型组(P <0.05);不同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PCT、Hcy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重型组、中型组患者血清PCT、Hcy及cTnl水平高于轻型组重型组高于中型组(P <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水平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变化,为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定寻找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健康对照30例和各型乙型肝炎患者167例,包括急性乙型肝炎22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4例,慢性乙肝(中~重度)46例,肝炎后肝硬化28例,慢性重型肝炎17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组患者血清SIL-2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慢重肝、肝硬化、急性乙肝和慢活肝增高最为显著.Child'sC级乙肝后肝硬化显著高于Child'sB、A级者(P<0.05),慢重肝存活病例显著低于死亡病例(P<0.01).结论: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升高,其水平的高低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故对乙肝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至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分为轻型组(n=28)、中型组(n=25)与重型组(n=27),结合术后GC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2)、预后不良组(n=28),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n=40),比较三组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入院时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空腹血糖(FPG),比较预后不同2组凝血功能情况,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GC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3组颅脑损伤患者Fbg、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P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T、a 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重型组Fbg、PLT水平明显低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且中型组明显低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PT、a PTT明显长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中型组明显长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D-D、FPG明显高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预后良好组Fbg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PT、a PTT、D-D浓度及GCS评分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颅脑损伤患者Fbg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PT、a PTT、D-D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存在较大差异,颅脑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也更加严重,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能用来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MTB比色法对53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重型颅脑损伤36例,中型颅脑损伤17例),26例非颅脑损伤患者及21例健康人的血清Mg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颅脑损伤组血清Mg2+含量[(0.64±0.11)mmol/L]显著低于非颅脑损伤组[(0.73±0.88)mmol/L](P<0.05),并显著低于健康人组[(0.86±0.05)mmol/L](P<0.01).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Mg2+含量[(0.63±0.11)mmol/L]明显低于中型颅脑损伤组[(0.72±0.09)mmol/L](P<0.05).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组Mg2+含量[(0.61±0.11)mmol/L]明显低于单纯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组[(0.68±0.11)mmol/L](P<0.05).结论Mg2+可能参与了继发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情越重,伤后早期血镁下降越低.早期血清Mg2+水平可作为观察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e抗原状态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25例,研究血清e抗原状态及血清AFP水平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32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HBeAg阳性168例(51.7%),HBeAg阴性157例(48.3%).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男女构成比、平均总胆红素峰值及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谷值均无显著差异;HBeAg阴性组平均年龄及肝硬化比例均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P值均<0.001);HBeAg阴性组好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在168例HBeAg阳性与157例HBeAg阴性病人中,均显示随着血清AFP的升高,其好转率亦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0.001、0.05).结论 HBeAg阴性重型乙型肝炎较HBeAg阳性者预后差;不管HBeAg状态如何,血清AFP水平越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 者(实验组)血清CRP水平,并与7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前CRP为(48.03±12.78)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3±12.21) mg/L(P<0.05),重型患者其CRP含量在接受治疗14 d后明显高于轻型以及中型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对照组、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80例好转患者治疗前、后 ,存活组、死亡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TBA水平与Alb呈负相关 ,与ALT、TbiL、PT呈正相关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0 1)。 80例好转患者血清TBA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低 (P <0 .0 0 1)。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各类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18例各种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重型肝炎(FH)、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中度和轻度的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0.01,0.05),其升高的顺序为FH>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1,0.05,0.01),sFas与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5,P<0.01);FH和CHB重度的sFas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sFas、sFasL的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轻重有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