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28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 h为A组,6~24 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分为溶栓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住院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溶栓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减少其住院并发症,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激酶(UK)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38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按年龄分组,对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作临床分析.结果 >65岁组的患者其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与≤65岁组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70.5%比77.7%(P>0.05);40.9%比40.4%(P>0.05);15.9%比10.6%(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可行,但是要视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同期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血管再通指标、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等. 结果 溶栓患者中23例(65.7%)再通,发病6h以内和6-12h内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发生率8.6%,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溶栓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之斌  陈亚想 《当代医学》2011,17(23):132-132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冠脉再通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与对照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冠脉再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给尿激酶溶栓治疗,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6 h以内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可减少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秦勇 《中外医疗》2011,30(20):36+38-36,3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AMI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均属于尿激酶溶栓治疗,共45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共26例,对其再通情况和治疗后并发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时间、心肌酶谱峰等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6h以内和6~12h血管再通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和病死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确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0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术治疗,另5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为 68.6%,对照组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实验组(n=46)例,不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归纳于参照组(n=46)例,参照组选择常规抗血栓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前提下选择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的血管总再通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血管总再通率,同时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AMI患者治疗中,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行尿激酶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溶栓开始时间分为<3小时,3-6小时,6-12小时3组.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 结果 3小时内溶栓再通率72.73%,3-6小时溶栓再通率55.56%,6-12小时溶栓再通率25%.冠脉再通患者病死率7.14%,冠脉未通患者病死率30%.未见严重出血副作用.结论 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且发病时间越早溶栓再通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32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与同期住院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比较。结果: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组相关冠脉再通率为56.3%;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组相关冠脉再通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5,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首发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相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钟铉 《吉林医学》2010,31(31):5537-5538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和病死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梗死血管的再通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邱盛民 《微创医学》2005,24(6):921-922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对69例AMI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冠状动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年龄>70岁组的患者其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与≤70岁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年龄>70岁)安全可行,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尿肌酶早期与晚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小时为A组,6~24小时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再通率为6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病死率为8.77%,对照组为15.8%;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余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延迟溶栓仍可使部分患者阻塞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再通情况及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影响.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为64.29%,常规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2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溶栓治疗开始的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疗效,降低病死率,且 宜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采用再通率、病死率、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再通率、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0.53%、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0%、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50例急性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同时选择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非溶栓常规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再通39例,再通率为78.0%,对照组46例患者再通15例,再通率为3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高,患者心脏不良事件显著减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龚志宏  韩军辉  胡炳根 《吉林医学》2011,(19):3942-3943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高龄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3例,常规组给予吸氧、镇痛、镇静、抗凝等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静脉给予小剂量尿激酶100万U,于30 min内滴入,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溶栓组再通率60.52%(23/3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3.16%(5/38),病死率10.53%(4/38);常规组再通率11.62%(5/4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9.54%(17/43),病死率30.23%(13/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脑出血率2.63%(1/38)。结论:高龄AMI患者进行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切实有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张文  赵光虎 《当代医学》2010,16(10):70-7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在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不同溶栓时间段血管再通率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尿激酶溶栓治疗AMI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简便、易行、价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