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硒结合蛋白1(SBP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大肠癌、大肠腺瘤、癌旁组织中SBP1表达及细胞定位,比较大肠癌、癌旁组织、大肠腺瘤中SBP1的阳性率;采用RT-PCR检测20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10例大肠腺瘤中SBP1的水平,比较大肠癌、癌旁组织、大肠腺瘤中SB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大肠癌组织中SBP1表达水平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SBP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72%及88%,大肠癌中SBP1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腺瘤组织和癌旁大肠组织(P<0.05)。SBP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 SBP1可能抑制大肠癌的进展,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为今后的SBP1在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大肠癌的化学预防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AG-1及其各亚型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癌组织中BAG-1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BAG-1蛋白亚型在大肠腺癌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BAG-1及其亚型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AG-1蛋白表达在胞质(BAG-1S和/或BAG-1M)和胞核(BAG-1L)。大肠腺癌组织BAG-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BAG-1蛋白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BAG-1蛋白在大肠腺癌中表达亚型是BAG-1S;BAG-1S蛋白在大肠腺癌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BAG-1S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BAG-1蛋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亚型是BAG-1L和BAG-1S,其中BAG-1L可能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AD+依赖性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和环氧合酶-2(Cycboxygenase-2,COX-2)在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大肠腺癌组织、20例大肠腺瘤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15-PGDH及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15-PGDH在大肠腺癌(15%)和腺瘤组织中(20%)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100%)(P0.01),在大肠腺癌和腺瘤中15-PGDH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PGDH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COX-2在大肠癌组织(80%)和大肠腺瘤组织中(7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25%)(P0.01)。且其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升高、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及远处淋巴结的转移而逐渐增高(P0.05)。大肠癌组织中15-PGDH和COX-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4,P=0.000)。结论大肠腺癌组织中15-PGDH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可能发生在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是大肠腺癌发生的抑制剂。大肠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的增加可能促进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人跨膜蛋白Notch1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选择子宫颈组织标本54例份,包括子宫颈鳞癌18例份(宫颈癌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8例份(CIN组)、正常子宫颈组织18例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HMGB 1、Notch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HMGB 1、Notch1蛋白在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HMGB1蛋白表达高于CIN组及对照组,CIN组HMGB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宫颈癌组Notch1蛋白表达高于CIN组及对照组,CIN组Notch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CIN组HMGB1与Notch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5),宫颈癌组HMGB1与Notch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5)。结论HMGB1、Notch1蛋白在CIN及宫颈癌组织中均表达增高,两者在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共同参与宫颈癌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DAC1和HDAC2在正常大肠组织、腺瘤、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计算染色指数(SI),评估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分化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HDAC1和HDAC2在正常组织表达明显低于腺瘤及癌组织(14.3±9.3vs22.4±12.4,22.8±8.5;5.6±3.3,12.3±4.2vs16.2±9.7,均P<0.05).HDAC2在三者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直径≥5cm的癌组织HDAC1的表达高于<5cm的癌组织(25.1±8.2vs20.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DAC1和HDAC2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两者共同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大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DM1表达下调与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的CADM1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的CADMI蛋白表达。结果大肠腺瘤中CADM1表达无缺失或明显减少(P〉0.05);部分大肠腺癌组织中CADM1表达下调,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者更常见(P〈0.05),Dukes’C期和Dukes’D期患者比Dukes’A期和Dukes’B期患者更常见(P〈0.05)。结论CADM1表达下调在大肠腺癌中常见,特别是在进展期大肠腺癌,因此,CADM1在大肠腺癌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AD+依赖性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大肠腺癌组织、20例大肠腺瘤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15-PGDH的表达情况。结果15-PGDH在大肠腺癌(15%)和腺瘤组织(20%)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在正常大肠组织(100%)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而15-PGDH在大肠腺癌和腺瘤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15-PGDH蛋白表达情况与大肠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系(P0.05)。结论大肠腺癌组织中15-PGDH表达减少或缺失,且其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期分化等病理参数并无关系。15-PGDH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可能发生在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是大肠腺癌发生的抑制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IMP-3和RASSF1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且研究TIMP-3和RASSF1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大肠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TIMP-3和RASSF1A蛋白的表达量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TIMP-3和RASSF1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癌旁和腺癌中TIMP-3的阳性率分别为90.0%、70.0%和16.7%,RASSF1A阳性率分别为83.3%、63.3%和23.3%.大肠癌中TIMP-3和RASSF1A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P<0.05;P<0.01)、浸润深度(P<0.05;P<0.01)及分化程度(P<0.05;P<0.05)有关.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TIMP-3和RASSF1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6,P<0.05).结论:在大肠癌中TIMP-3和RASSF1A具有明显相关性,TIMP-3和RASSF1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鉴别大肠良恶性肿瘤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大肠癌及24例大肠腺瘤、12例正常大肠组织病理标本OPN及HIF-1α的表达.结果:OPN及HIF-1α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大肠癌组织、腺瘤组织中为高表达.OPN的表达率在腺瘤组与肠癌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HIF-1α的表达率在腺瘤组与肠癌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33.33%vs 62.00%,P<0.05).二者在肠癌组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则无相关性.OPN与HIF-1α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700,P<0.01).结论:OPN及HIF-1α在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HIF-1α高表达的肿瘤组织具有较强的浸润与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42例大肠腺瘤和20例距肿瘤边缘5 cm的癌旁黏膜组织中HIF-1α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2.8%)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38.1%)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5%);E-cadherin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48.7%)明显低于大肠腺瘤组织(76.2%)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HIF-1α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异常均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HIF-1α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及癌组织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及K-ras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76份结直肠腺癌组织(腺癌组)、15份结直肠腺瘤组织(腺瘤组)及10份正常结直肠黏膜(正常组)中PKC-a及K-ras蛋白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0份结直肠癌黏膜组织和10份癌旁黏膜组织(距肿瘤10 cm)中PKC-a和K-r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腺癌组PKC-a阳性率明显低于、K-ras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均<0.05。PKC-a和K-ras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级有关,随着病理分级增加,PKC-a表达率逐渐降低,K-ras升高;二者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均无关。PKC-a与K-ras蛋白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930)。结论 PKC-a蛋白与K-ras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和Bcl 2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2 0例大肠正常黏膜、3 0例大肠腺瘤及 40例大肠癌组织中caspase 3和Bcl 2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大肠正常黏膜、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caspase 3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95 %、70 %、65 %。Bcl 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15 .0 0 %、86.67%、62 .5 %。正常黏膜组织caspase 3的表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 (P <0 .0 5 ) ,而Bcl 2表达低于后两者 (P <0 0 5 )。caspase 3及Bcl 2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密切相关 (r =0 73及 -0 89 P <0 0 0 1) ,但均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无关。结论 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caspase 3低表达和Bcl 2的高表达与细胞凋亡异常密切相关 ,可能在大肠腺瘤癌变及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otch1/Hes1信号通路活化对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采用图像分析法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BCA试剂盒分析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otch1、Hes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水平,相关试剂盒检测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能明显诱导心肌细胞表面积及总蛋白含量的增加(P0.05),心肌细胞中Notch1、Hes1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降低(P0.05),同时氧化应激产物MDA、NO明显升高(P0.05),并且SOD1显著降低、iNOS显著升高(P0.05);激活Notch1/Hes1信号通路能够显著降低高糖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及氧化应激损伤(P0.05),而Notch1干扰慢病毒可阻断Notch1对心肌细胞肥大及氧化应激的上述改善作用(P0.05)。结论激活Notch1可以降低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腺瘤-腺癌序列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发生学说,但关于结直肠腺瘤,特别是高危型结直肠腺瘤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通路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0年8月-2006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包括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40例和正常结直肠组织2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IM、Smad3、Smad4和Smad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GF-IM、Smad3、Smad4、Smad7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IM、Smad3、Smad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和Smad7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MAGE-A1,-A4基因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2F-1和eIF-4E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2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E2F-1和eIF-4E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和eIF-4E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以及大肠腺瘤(P〈0.05)。E2F-1、eIF-4E表达与大肠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2F-1和eIF-4E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mmunoreact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its receptor (TGFR), bcl-2 protein, and p53 protein were stained in 47 samples of normal colonic mucosa and 33 samples of colorectal adenoma,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an alternate, novel pathway of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of cells positive for TGF-β1 immunoreactivity between normal mucosae and adenomas. TGFR immunore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 of normal mucosae than of adenomas (p ±0.05). Bcl-2 protein and p53 protein immunoreactivities were detected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ercentage of adenomas than of normal mucosae (p ±0.01). Expression of these immunoreactive protein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ny of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denomas, except for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GFR expression and large tumor size (p±0.05)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grade of dysplasia (p±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TGF-β1 plays little role in the tumorigene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s, (2) TGFR is lost in most adenomas during tumorigenesis, (3) bcl-2 prote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ation of normal mucosa into adenoma, and (4) p53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he very early phase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from adenoma to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5-LOX-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LOX-1蛋白在103例大肠癌组织、56例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预后情况及大肠癌组织中其他与侵袭转移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5-LOX-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大肠癌癌旁正常组织(P<0.05);15-LOX-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其他器官侵袭转移以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病理分化程度低、Dukes分期晚以及有淋巴结或其他器官侵袭转移者肠癌组织中15-LOX-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大肠癌组织中15-LOX-1阳性表达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5-LOX-1阴性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15-LOX-1表达水平、患者年龄及手术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大肠癌中15-LOX-1与VEGF、MMP-2、MMP-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15-LOX-1对大肠癌具有抑癌作用,对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OX-1和COX-2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6例经病理证实的散发性结直肠腺瘤活组织检查标本,15例肠镜检查无明显病变的IBS患者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OX-1和COX-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COX-2在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增高(P〈0.05),而COX-1在正常组织和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在结直肠腺瘤组织中,COX-2表达明显升高,提示COX-2参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