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分析模型相应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变化。方法选择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起搏组(7只)和对照组(5只),起搏组采用230 ppm的频率快速右心室起搏4周,之后改用180 ppm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对照组正常喂养不处理,4周后测量相应指标。起搏组起搏前、起搏1、8周后,分别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之后处死取心脏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和同组起搏前比较,起搏组犬起搏4、8周后,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应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均变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左心导管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增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经过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方法,可以产生相对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  相似文献   

2.
快速右室起搏建立动物心力衰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动物模型 ,选择太湖梅山猪 12只 ,采用快速 (2 30次 /分 )右室起搏 4周 ,之后改用 190次 /分的频率维持右室起搏 4周。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 ,观察猪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心功能参数。结果 :快速起搏 4周后 ,所有猪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壁变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明显下降 ;心导管检查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 ,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 ;在以 190次 /分维持 4周后 ,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 :快速右室起搏可建立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方法 35只犬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假手术,快速右心室起搏1周、2周、3周和4周,通过动物心衰症状的轻重和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 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动物逐渐出现相应的症状,血液动力学参数显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逐步增加,血浆内皮素浓度逐渐上升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快速起搏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在病程上具有可控性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快速右心室起搏致心力衰竭犬心室电生理特性周淑娴张旭明伍卫陈筱潮张燕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性泵衰竭与心脏性猝死。CHF患者何以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应用心脏电刺激及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系统研究快...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即刻影响及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后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 6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1例 ,缺血性心肌病 5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67± 2 0 )ms ,心功能Ⅱ~Ⅳ级。置入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二根起搏电极 ,连接于全自动双腔起搏 (DDD)起搏器。结果 安置起搏器术后即刻采用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单纯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随访 3个月、6个月、12个月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模型中利用起搏持续时间的差异而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力衰竭模型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心肌组织内皮素系统的变化规律。一、材料与方法1.心力衰竭模型 :3 5只成年杂种犬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7只。戊巴比妥钠腹腔内麻醉 ,植入心脏起搏装置 ,2 4 0次 /min固定频率快速起搏右心室。 4组犬分别起搏 1、2、3及 4周后、对照组行假手术 4周后 ,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取左心室游离壁心肌组织。2 .RT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 :根据已报道的内皮素前体原 (ppET)、内皮素A受体 (ETA)和内皮素B受体(ETB…  相似文献   

10.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的建立方法.选成年健康杂种犬13只,雌雄不限,体重22±6(16~33)kg.  相似文献   

11.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模型的建立方法。取杂种犬 13只 ,安置实验用埋藏式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 ( 3 70~ 4 0 0次 /分 )心房 8~ 10周。于起搏前及起搏 8~ 10周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房程序电刺激和burst刺激。 10只犬完成实验。快速起搏前所有犬均未能用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 >15min) ,2只 ( 2 0 %)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房颤。起搏 8~ 10周后 ,3只 ( 3 0 %)犬不需诱发即出现房颤。 8只 ( 80 %)可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其平均持续时间为 5 3± 11min。 10只犬 ( 10 0 %)均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快速起搏后犬心房面积显著增大 (左房 :6.4± 1.3cm2 vs 11.1± 1.8cm2 ;右房 :4 .2± 1.1cm2 vs 7.8± 1.3cm2 ,P均 <0 .0 0 1)。结论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5岁,于2007年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急,心电图示间歇三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植入DDD起搏器(Selection9000,美国美敦力公司)。术后症状反复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011年2月24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整体收缩活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INEF)0.27,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右心室双部位(RV-Bi)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3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3例起搏器综合征患者接受了RV-Bi起搏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RV-Bi起搏、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模式下,患者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RV-Bi起搏与RVOT起搏比较,QR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RVA起搏比较,QRS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3ms)最窄,较RVA起搏(177ms)缩短34ms,较RVOT起搏(155ms)缩短12ms。RV-Bi起搏时心功能优于RVA和RVOT起搏。RV-Bi起博时射血分数(50.4%±3.6%)、每搏量[(65±14)ml]和心输出量[(5.77±0.69)L/min]均较术前射血分数(38.5%±6.2%)、每搏量[(50±18)ml]、心输出量[(4.16±0.55)L/min]及RVA起搏射血分数(34.2%±7.4%)、每搏量[(48±15)ml]、心输出量[(4.12±0.51)L/min]和RVOT起搏时射血分数(45.4%±5.6%)、每搏量[(62±16)ml]、心输出量(5.42±0.63 L/min)显著提高(均为P<0.05)。结论 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性,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治疗,此项技术可作为双室同步起搏技术的替代选择,并具有手术简便和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慢性快速刺激肺静脉的方法,建立犬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方法在15只犬的左上肺静脉放置自制的环状起搏电极,并在左房游离壁缝合一片状标测电极。将肺静脉起搏电极在体外连接自制的脉冲发生器,持续快速起搏(1200次/分)肺静脉。每隔三天进行心房程序电刺激和burst刺激,分析电生理指标,直至房颤维持超过24h。超声心动图测量基础状态和起搏结束后左右房面积等指标。结果11只犬完成研究。在28.2±3.0天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h的房颤,4只不需刺激诱发即发生自发性房颤,5只经程序刺激可发生房颤,2只经burst刺激可发生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4h。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起搏结束后心房面积明显扩大(左房:6.9±1.1cm2vs11.7±1.6cm2;右房:4.3±0.8cm2vs7.0±1.2cm2,P均<0.001)。结论慢性快速刺激犬肺静脉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的方法临床模拟性好,可靠易行。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ms递增,每次递增20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最小时的SAV确定为最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最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问,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1)RVA与RVOT起搏的最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4-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4-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11例作为治疗组;同期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的手术情况、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改变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QRS宽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起搏感知阈值、电极阻抗、电极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2组在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改变、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置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更接近正常生理性,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有着不利的影响,用其他部位来替代心尖起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综述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优点和右室流出道的解剖结构及具体起搏部位,电极的定位方法等,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双心室同步起搏在扩张型心肌病伴有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 [1 - 4 ] 。晚近提出的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是一种间接的双心室同步起搏技术 [5 ] ,在防止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引起的不良作用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一、生理性心脏起搏的进展  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在矫正患者心率的同时 ,通过起搏器不同的类型、各种起搏方式、电极导线的位置、各种间期的算式等方法的应用 ,而获得心腔之间最佳的同步性、电生理稳定性和心排出量 ,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生…  相似文献   

20.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