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确定通过位置辨别任务训练是否能提高弱视儿童视觉能力及确定其提高的机制。方法:5名弱视儿童(年龄范围7 ̄10岁)在位置视觉任务训练中判别3对线条中那一对偏离了方向。位置噪声是对  相似文献   

2.
林泉  刘伟民  肖信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12-4515
目的:比较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其视力的变化,摸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弱视患儿84例(160眼),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对大龄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具体训练方案由医师基于患儿视觉表现的初始状态、功能低下的严重程度以及训练治疗过程中的进步来设计,视知觉学习系统组给予提高视觉噪声和轮廓整合、位置噪声等视觉训练方案,传统训练组采取红光、精细目力训练等治疗。观察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后1个月、3个月、9个月、12个月的视力变化。结果:视知觉训练系统组的总体疗效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知觉感知组视力提升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视知觉感知组在疗程第6个月已有50%的患儿进入基本治愈的平台期,而传统组50%的患儿进入基本治愈平台期在第12个月。视知觉训练组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平均训练17.14 h可提高一行视力,其中重度弱视所需时间最短(12.00h),轻度弱视所需时间最长(25.12 h)。结论: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提供了强烈的、活跃的、有反馈的个性化视觉刺激,对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大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缩短了视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此新方法能在较短时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为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治疗弱视的效果及特点。方法用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对174例223眼3种类型的弱视进行治疗,对弱视的类型、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及弱视治愈的时间进行观察。结果1个月总有效率达89.7%,其中基本治愈70.0%,有进步19.7%,无效10.3%。3个月总有效率为98.3%,其中基本治愈87.4%,有进步9.9%,无效2.7%。治疗效果与弱视的类型、程度、患者的年龄无显著关系。结论基于感知觉学习的儿童视觉及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肖信  刘伟民  林泉  赵武校  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546-1548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视知觉学习疗法对169例(266眼)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治疗,双眼视力相差两行者辅以遮盖疗法,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视知觉学习治疗对4~8岁儿童弱视的治愈率为67.7%,总有效率为87.6%;4~8岁各年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愈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混合散光型弱视疗效最好,其次为远视性,而近视性弱视最差;轻度弱视疗效最好,中度弱视次之,重度弱视最差;双眼性屈光参差弱视疗效优于单眼弱视型屈光参差患者。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好,治疗年龄、屈光类型、弱视程度、是否双眼弱视是视知觉学习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建议弱视儿童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3~8岁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3~8岁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611例,双眼视力相差两行者辅以遮盖疗法,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视知觉学习治疗对3~8岁儿童弱视的治愈率为72.3%,有效率为88.4%;3~8岁儿童各年龄段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不同性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散光型弱视疗效最好,其次为远视性,而近视性弱视最差;轻度弱视疗效最好,中度弱视次之,重度弱视最差;中心注视弱视眼疗效优于旁中心注视弱视眼(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3~8岁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效;年龄、屈光类型、弱视程度和注视性质与视知觉学习疗效密切相关;弱视儿童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空间交互作用是空间视觉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特征,它适合于形状的知觉,使特征聚合成形状,而且它被认为在视觉神经系统的侧向交互连接中有他们的神经基础。空间交互作用可能是抑制(降低敏感度)或者是易化(提高敏感度)。最近的研究显示弱视患者在完成需要将局部特征整合到整体知觉对象的这种任务时,表现是异常的。U.Polat et al(2005)在大样本的弱视和正常受试者中,测量利用Gabor斑测量共线性侧向交互作用。应用侧向掩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在距离中心视标不同的距离上显示有高对比度的条栅,然后测量对中心视标的对比度察觉域值。对于正常受试者,空间交互作用模式在所有空间频率上都是确定不变的,但是在弱视受试者中,就表现为异常的空间交互作用,并且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而表现更明显的缺陷。这些异常是依赖散光轴向的(在子午线性弱视中),而且在斜视性弱视比在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表现更显著。空间交互作用是不依赖对比度察觉域值的。因此,弱视患者在观察某些具有一定参数设置的刺激时没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的刺激上却表现异常。U.Polat et al(2005)研究得出,弱视患者的空间交互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重复实践中央-侧翼任务实现。所有的受试者都表现出训练后游标视力的提高。Petrov,Y et al.(2007)发现在方向辨别任务中,外侧掩蔽比内侧掩蔽更有效。特别地,在对比度察觉任务中并无观察到各向异性,它通常被用于测量周边抑制。各向异性的掩蔽,被定义为拥挤,只在小尺度内观察到(在视力限度的octave内),周边抑制在所有尺度内都被观察到。因此认为拥挤和周边抑制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视知觉训练)是否影响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度增长。方法:将99例(180眼)近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视知觉疗法组和传统疗法组,视知觉疗法组54例(98眼),传统疗法组45例(82眼)。观察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视力和近视屈光度变化。结果:①两组近视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力均有提升,视知觉疗法组疗效优于传统疗法组(P<0.05);②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知觉组弱视儿童球镜和等效球镜增长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的趋势,传统疗法组屈光度变化无规律。结论:视知觉疗法不仅疗效优于传统疗法,而且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对弱视眼的近视化进程无影响,视知觉疗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儿童近视性弱视疗法。  相似文献   

8.
空间交互作用是空间视觉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特征,它适合于形状的知觉,使特征聚合成形状,而且它被认为在视觉神经系统的侧向交互连接中有他们的神经基础。空间交互作用可能是抑制(降低敏感度)或者是易化(提高敏感度)。最近的研究显示弱视患者在完成需要将局部特征整合到整体知觉对象的这种任务时,表现是异常的。U.Polat et al(2005)在大样本的弱视和正常受试者中,测量利用Gabor斑测量共线性侧向交互作用。应用侧向掩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在距离中心视标不同的距离上显示有高对比度的条栅,然后测量对中心视标的对比度察觉域值。对于正常受试者,空间交互作用模式在所有空间频率上都是确定不变的,但是在弱视受试者中,就表现为异常的空间交互作用,并且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而表现更明显的缺陷。这些异常是依赖散光轴向的(在子午线性弱视中),而且在斜视性弱视比在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表现更显著。空间交互作用是不依赖对比度察觉域值的。因此,弱视患者在观察某些具有一定参数设置的刺激时没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的刺激上却表现异常。U.Polat et al(2005)研究得出,弱视患者的空间交互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重复实践中央-侧翼任务实现。所有的受试者都表现出训练后游标视力的提高。Petrov,Y et al.(2007)发现在方向辨别任务中,外侧掩蔽比内侧掩蔽更有效。特别地,在对比度察觉任务中并无观察到各向异性,它通常被用于测量周边抑制。各向异性的掩蔽,被定义为拥挤,只在小尺度内观察到(在视力限度的octave内),周边抑制在所有尺度内都被观察到。因此认为拥挤和周边抑制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们的生活中,眼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窗户,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器官。然而,有一群孩子却因为一种视觉问题深受困扰,那就是弱视。本文将简单地介绍弱视,以及它的种类、危害、治疗方法,以期帮助家长们了解该疾病,及时发现问题,不让孩子的弱视变成弱势。弱视是什么弱视,又称“懒眼”,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视觉障碍,它通常表现为一只眼睛的视觉能力远远不如另一只。这种情况可能是眼球的生长发育不均匀或两只眼睛之间的协调问题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9例(12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年以上。患者按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分3组后,逐年采集各组患者每年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Fisher's精确概率法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视知觉学习治疗达基本治愈标准后,轻度、中度、重度弱视儿童随访各时间点的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轮廓辨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泉  刘伟民  刘洪婷  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88-2289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辨别功能是否存在缺损。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79例(148眼)作为弱视组,抽取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进行轮廓辨别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轻度弱视组轮廓辨别级别主要分布在0.6级、0.7级、0.9级,中度弱视组主要集中在0.7~1.2级,对照组主要分布在0.6级。弱视组患儿的轮廓辨别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轮廓辨别能力上存在一定缺损,原因是双眼视力低下破坏了正常的双眼交互导致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破坏了轮廓辨别机制的协作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察觉能力,从心理物理及神经认知学角度考察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弱视眼及对侧健眼的视知觉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对47例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弱视眼及对侧健眼进行轮廓察觉任务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正常视力儿童组做对照。结果 R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常组(R=0.5894)、对侧健眼组(R=0.4892)、弱视组(R=0.3586)。其中弱视组R的95%置信区间与正常儿童组的无重叠,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对侧健眼的轮廓察觉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及对侧健眼在轮廓察觉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可能是由于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及双眼视知觉的交互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弱视训练动画软件的开发和研制方法,主要体会包括:与传统的精细目力训练相比,弱视训练动画软件结合了儿童认知心理学、视觉发育理论和最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避免了传统训练方法的枯燥乏味,能让弱视儿童主动参与,提高了训练的依从性;家长可以随时查阅阶段训练效果,便于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增加了弱视训练制订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了弱视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精细目力训练联合视觉感知训练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童弱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精细目力训练法,观察组联合采取视觉感知训练法,并在训练中采用云服务技术。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3~6岁患儿和7~12岁患儿的有效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3~6岁和7~12岁患儿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目力训练联合基于云服务技术的视觉感知训练对儿童弱视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精细目力训练,而且对各年龄的患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辉 《青春期健康》2023,(14):26-27
<正>弱视,也称为“懒眼”。弱视指在视觉系统发育阶段,由于视觉刺激不足或者眼睛的功能障碍,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应该有的视力标准(3~5岁正常视力≥0.5,6岁以上正常视力≥0.7);或两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弱视可能会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针对儿童弱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居家训练方法,辅助正规的医疗矫治,提高儿童的视觉功能和视觉体验。本文将介绍一些儿童弱视的居家辅助性训练小妙招,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拥有更明亮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感知觉学习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对儿童注意力缺陷的治疗,旨在探讨儿童注意力缺陷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训练前和训练后6个月的对照方法,用数字划销试验测试缺陷儿的注意力.结果 训练6个月后其注意力缺陷程度明显改善.结论 感知觉学习虚拟现实训练系统为临床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感觉统合和学习技能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6岁儿童感觉统合和学习技能训练。方法:采用"儿童感知觉操作训练系统"对辖区幼儿园18名3~6岁儿童进行训练,每次训练10~15 min,训练20~40次。结果:训练前后,测试正确率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感觉统合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智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但无临床意义。结论:对3~6岁儿童感觉统合和学习技能采用"儿童感知觉操作训练系统"训练,是一种提高孩子学习技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儿童中,学业对儿童视觉信息处理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健全的视功能将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及生活质量。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及眼球发育的重要时期,并且国内外对视知觉的研究日渐成熟,本文将对目前弱视儿童视知觉发育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集中式儿童弱视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洁  王玲  陈燕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584-158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训练的新模式,介绍集中式弱视儿童训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方法在硬件方面,主要根据儿童弱视训练特点从医院、诊室、训练室等三方面进行环境布置和设备安置。在软件方面,对就诊流程设置、视力监测手段、家长随同制度等诊疗程序进行改革。同时对于训练的儿童和家长进行人性化管理和教育。结果儿童和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集中式儿童弱视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弱视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所采用的综合疗法也较家庭的单一疗法见效快,效果好。结论采用集中式儿童弱视训练,利用寓训练于娱乐形式可以激发儿童参加弱视训练的兴趣,促进弱视治愈。  相似文献   

20.
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对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方法]将60例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儿童在接受评估后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培训家长,之后家长根据计划在家庭进行训练,特别强调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和视觉安排,按照预定的常规、程序时间表以及由上述训练要素构成的个人工作系统开展训练。要求每周7d,每天训练6h,于训练开始前以及6月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孤独症儿童量表的总分由训练前的76.2分下降至54.9分(P<0.01),量表的语言、社会交往、感知觉和行为四个分项目的分数也均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通过训练在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异常感知觉状态和异常行为得到减少。[结论]以家庭为基地的结构化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