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子宫平滑肌肿瘤5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平滑肌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其中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平滑肌瘤(1eiomyoma,Im)。平滑肌肉瘤(1ieomyosarcoma,lms)很少见,发病率〈1%。还有一类交界性肿瘤,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肿瘤,本文对500例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胃肠平滑肌肿瘤(恶性19例,良性11例)的Bcl-2,P53,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恶性平滑肌肿瘤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平滑肌肿瘤,而P53,PCNA则明显增高。Bcl-2阴性而P53,PCNA阳性病例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阳性而P53,PCNA阴性表达者。结果表明,Bcl-2,P53,PCNA检测对恶性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和组织分化程度的判断以及其对预后的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对5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石蜡组织块的P52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P53表达均为阴性。14例平滑肌瘤仅有2例出现过度表达(14%);交界性平滑肌肿瘤12例;多数为过度表达(75%);平滑肌肉29例,则有26例(90%)出现过度表达(P〈0.005)。从平滑肌瘤、交界性平滑肌瘤到平滑肌肉瘤Ⅰ、Ⅱ级,P53表达量显著递增(P〈0.005)。P53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53,c-myc,Bcl-2基因蛋白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状况,以探讨上述基因与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6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分为平滑肌瘤组、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平滑肌肉瘤组。选取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切除的子宫组织作为正常子宫平滑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平滑肌组织中P53,c-myc,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10%,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9.3%,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85.7%,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4.83~22.04,2P<0.01~0.05)。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7%,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5.7%,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71.4%,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3.89~17.53,P<0.01~0.05)。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3.3%,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21.4%,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14.3%,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为35%,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张燕  马秀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80-5581
目的:研究P53,c-myc,Bcl-2基因蛋白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状况,以探讨上述基因与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6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分为平滑肌瘤组、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平滑肌肉瘤组。选取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切除的子宫组织作为正常子宫平滑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平滑肌组织中P53,c-mye,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10%,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9.3%,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85.7%,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83~22.04,P&;lt;0.01~0.05)。c-mye基因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无.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7%,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35.7%,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71.4%,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3.89~17.53,P&;lt;0.01—0.05)。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子宫平滑肌瘤组为63.3%,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为21.4%,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为14.3%,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为35%,正常子宫平滑肌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5,P&;lt;0.05),子宫平滑肌交界性肿瘤组和子宫平滑肌肉瘤组与子宫平滑肌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10.37,X^2=8.56,P&;lt;0.01)。结论:①P53,c-mye基因蛋白其含量随平滑肌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对平滑肌肿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可评估预后。②Bcl-2基因蛋白影响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凋亡,是肿瘤发展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鉴别子宫良恶性平滑肌肿瘤敏感和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指标。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9例子宫平滑肌肿瘤CD117的表达情况。结果:CD117在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普通平滑肌瘤、多细胞性平滑肌瘤、黏液性平滑肌瘤、上皮样平滑肌瘤均不表达;奇异性平滑肌瘤10%;恶性潜能未定平滑肌瘤20%;平滑肌肉瘤63.2%。结论:CD117对于鉴别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宫平滑肌瘤与肉瘤之间存在着一组交界性肿瘤 ,其特点是虽有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及异型性 ,但无间质浸润 ,很难说交界性肿瘤是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 ,因为交界性肿瘤在若干年后复发也多为交界性肿瘤 ,现将子宫肌瘤切除后经病理切片后诊断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的病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86年 1月~ 1995年 12月在我院因子宫肌瘤手术 ,标本经病理切片证实为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 2 6例 ,年龄 2 8~ 5 4(平均 40 )岁 ,未婚 1例 ,婚后未育 4例。手术方式 :11例全子宫截除术 ,9例次全子宫截除术 ,3例腹式子宫肌瘤挖除术 ,3例阴式子…  相似文献   

8.
子宫平滑肌肿瘤15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如何对子宫平滑肌肿瘤进行更加正确的病理诊断。方法:本文对1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天柱县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41~50岁82例(54.3%);其中平滑肌瘤79例(52.3%);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平滑肌瘤2例(1.3%);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伴腺肌症1例(0.7%)。仅有2.6%介于良恶性之间,属于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子宫平滑肌瘤。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结论:目前争论最大的就是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平滑肌肿瘤,主要根据肿瘤性坏死或凝固性肿瘤细胞坏死、细胞核非典型性或异型性以及核分裂像计数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9.
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诊断和预后的关系,并比较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双标记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方法。方法采用巢式RTPCR和双标记FISH技术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结果和结论RTPCR检测发现儿童B系急淋中22.5%(40例中9例)的患者有TELAML1融合基因转录本,这类患者预后较好,完全缓解率达100%。RTPCR和FISH技术是检测TELAML1的有效方法,并为临床诊断和预后估计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近期疗效。方法 经影像学判断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或不能手术切除的中心NSCLC患者20例行前瞻性术前BAI。BAI后行手术切除。结果 BAI治疗前后TNM分类改变5例,其中N下降1例,5例均有T改变;临床分期下降2例。PR8例,缓解率为40%,其中鳞癌6例,腺癌2例;NC12例,其中腺癌1例,其余为鳞癌。BAI前后肺不张改善的9/12例(75%);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或受侵改善的6/15例(37.5%);纵隔淋巴结肿大缩小的12/18例(66.67%)。结论 BAI作为NSCLC,尤其是鳞癌的术前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与其它辅助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特殊的NSCLC新辅助化疗形式。BAI后CT扫描尚不能完全反应残存肿瘤及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Bcl- 2和p5 3蛋白在子宫平滑肌肿瘤 (USMTs)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在 2 0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 (UL)、1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 (LMS)及 70例交界性子宫平滑肌瘤 (BLM) :包括 4 0例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 (CL)、13例奇异型子宫平滑肌瘤 (BL)、4例核分裂活跃型子宫平滑肌瘤 (ML)、10例不典型子宫平滑肌瘤 (AL)及 3例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瘤 (STUM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 2和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UL组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LMS组 (P <0 .0 5 ) ;BLM组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LMS组 (P <0 .0 1)。LMS组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UL组 (P <0 .0 1)和BLM组 (P <0 .0 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细胞凋亡旁路的抑制即通过Bcl- 2和p5 3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USMT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ER、PR、PCNA、C-CrbB-2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癌基因 (C CrbB 2 )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以及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 5 0例子宫肌瘤内ER、PR、PCNA及C CrbB 2表达的阳性率 ,并根据肌瘤的发病病程、临床症状、肌瘤的直径、数量以及不同的月经周期 (卵泡期和黄体期 )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肌瘤内ER、PR表达的阳性率与肌瘤直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卵泡期肌瘤内的ER表达的阳性率高于黄体期 (P <0 .0 5 )。而PCNA及C CrbB 2表达的阳性率与肌瘤无关系。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发展与肌瘤内ER、PR含量的水平密切相关 ,而与细胞分裂增殖的关系不大 ,与癌基因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BLU)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BLU20例手术切除组织标本,采用镜下观察与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镜下部分或全部胞核奇异,双核或多核易见,核内多见1至数个较大红染包涵体样物,核分裂象0~2/10高倍视野(HPF)。免疫组织化学示20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孕激素受体(PR)均(+),4例p53蛋白(p53)(+),3例雌激素受体(ER)(+),Ki67蛋白(Ki-67)计数约1%~3%。经随访6个月~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BLU虽形态奇异,但属良性肿瘤,本组形态学变化与外源性孕酮药物无关,与妊娠关系应予以关注,应与平滑肌肉瘤(LMS)、恶性潜能待定平滑肌瘤(STUMP)和出血性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9例(非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组)中P21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典型增生组(P<0.05);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PCNA高增殖率在子宫内膜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P21表达阳性者为37%,P21表达阴性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PCNA高增殖率呈负相关(r=-0.414,P=0.002)。结论 P21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CA12 5测定对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 (IRMA)对 10 1例子宫腺肌病 (腺肌病组 ) ,374例子宫肌瘤 (肌瘤组 ) ,32例子宫肌瘤合并腺肌病 (合并组 )的患者血清CA12 5进行测定。结果 三组血清CA12 5阳性率分别为 88.12 % ,12 .30 % ,87.5 0 % ,均值分别为 118.37± 78.2 1kU /L ,17.45± 14 .36kU/L ,10 6 .49± 6 3.91kU /L ,肌瘤组血清CA12 5均值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另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腺肌病组、合并组间的血清CA12 5均值及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CA12 5测定对子宫腺肌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对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部基底细胞癌中CD44、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卓明英  张丽娥  吴茜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12-414,I109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癌 (BCC)CD4 4及PCN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4 0例BCC中CD4 4s、CD4 4V6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 4 0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s染色均 (- ) ,肿瘤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39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V6染色均 (- ) ,1例弱 ( ) ,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4 0例BCC瘤细胞核PCNA染色均 ( ) ,其中 18例强 ( ) ,2 2例弱 ( ) ;2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核染色强 ( ) ,6例弱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 4 ,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 ,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 ,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 ,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IGFBP-2、IGF-1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2、IGF-1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1)IGFBP-2、IGF-1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1)。(2)IGFBP-2、IGF-1和PCNA在有淋巴结转移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0.05)。(3)IGFBP-2和IGF-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4)PCNA的表达率在IGFBP-2和IGF-1阳性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erbB-2阴性的胃癌(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IGFBP-2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强IGF-1的表达,两者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X线表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间的关系. 方法分析55例手术病理证实进展期胃癌的气钡双重造影和其中32例的CT表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切除标本中肿瘤组织VEGF及PCNA的表达结果. 结果 55例进展期胃癌组织VEGF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81.8%.双重造影肿瘤范围≥4区或CT示纵向直径≥5 cm、胃窦癌伴有幽门梗阻、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PCNA的阳性表达率与X线表现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意义.胃壁增厚的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 结论从细胞分子水平证明,气钡双重造影肿瘤范围≥4区、胃窦癌伴有幽门梗阻以及CT示肿瘤纵向直径≥5 cm、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的进展期胃癌其恶性程度更大,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PCNA呈强阳性表达 ,而 P5 3蛋白表达很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 ,而 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中 ,PCNA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 ,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P5 3呈阳性表达 ,蛋白颗粒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结论 :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中 ,PCNA和 P5 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 DNA合成和修复 ,调节皮肤组织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