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孟童  赵凤绵  郭敏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李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3):2052-2052
近年来,我国临床主要应用单采血小板,随着医院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单采血小板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血站系统不得不开发思路,寻求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方法.传统的手工血小板是将手工采集的单袋全血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制备成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并且需要交叉配血,反复穿刺易污染细菌等.为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少输血反应,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我们对比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汇集血小板,用2种不同厂家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玉秋  赵凤绵  郭敏  孟童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河北医药》2012,34(24):3812-3813
临床应用的血小板浓缩液(PC)有单采血小板和手工采集单袋全血提取的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为提高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反应,节约血液资源为目的 ,我们探索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去白汇集血小板(去白汇集BC-PC)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汇集白膜层血小板的制备及洗涤工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应用的浓缩血小板(PCs)主要有3种制备方法,即富含血小板血浆(PRP-PCs)法、白膜(BC-PCs)法和单采血小板.我国临床应用的血小板以单采血小板为主,手工采集全血制备的PCs多是采用PRP-PCs法,由于1例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手工PCs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应用的很少,造成了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已经认识到汇集BC-PCs的诸多优点,使汇集BC-PCs在临床应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制备的PCs,都有可能使对血浆蛋白或血浆中抗体过敏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纠正和预防因输注血小板引起过敏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笔者探索了汇集BC-PCs的制备、洗涤工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洗涤汇集白膜层血小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浓缩血小板(PCs)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主要是以献血者血浆做悬浮介质的单采血小板.由于手工采集的全血中血小板的绝对含量较少,1例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手工PCs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所以手工PC在临床应用的很少,造成了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应用的浓缩血小板(PCs)有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我国临床以单采血小板为主,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大和单采血小板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现实,充分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资源———手工血小板不乏是一条有效途径。手工血小板的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和白膜层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血站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将临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均明显降低,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有所提高,CCI输注1 h和24 h有所提高,有效输注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后平钦  吴红  马宏伟  苗燕平  李国良 《江西医药》2008,43(11):1235-1236
目的探讨混合手工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混合手工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观察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红细胞数的变化。对患者进行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浓缩血小板的质控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多人份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69.8%,血小板回收率为87.5%;滤白后的混合手工血小板的临床使用有效率为90%,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滤白后的混合手工血小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值得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赵晓霞  沈莉  李建民  张爱红 《河北医药》2010,32(16):2276-2277
国外输血事业发达国家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血液资源,临床治疗用血小板多以手工汇集制备为主。手工制备血小板又以白膜法机器分离为主,本文对使用Compomaster G4自动血液分离仪,白膜法制备的42例单人份浓缩血小板制品质量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东华医院收治的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种血小板质量、两组患者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白细胞残留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输注1、24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间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输注1、24h后的C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少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浓缩血小板悬液在临床应用比较普遍 ,是治疗和预防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办法。目前 ,血小板的收集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手工制备血小板 ,另外一种就是机制血小板。手工血小板 ,是用手工方法把从多份全血中离心后分离的血小板混合 ,作为一个治疗剂量 ,可从富血小板血浆中或血小板白层中提取 ;机制血小板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离技术 ,可以从单一献血员体内采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我中心自 97年以来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 ,已向临床提供机制血小板约 2 70 0 0 μ ,现就机制与手工血小板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成为了外科手术、众多血液性疾病必要的处理措施与有效的治疗手段。常见的血小板制品分为两类,即单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其中,单采血小板是由血细胞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符合要求的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的单采成分血;手工血小板是采集后置于室温保存和运输的全血于采集后6h内,或采集后置于20~24℃保存和运输的全血于24h内,在室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浓缩血小板(PC)的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白膜层(BC)法和单采PC。目前,富浆法(PRP)和白膜法(BC)是国内、外最常用的两种人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1]。PRP-PC因其制备过程与血小板激活相关,现已较少使用[2]。本文就人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冰冻浓缩血小板对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输注冷冻保存的浓缩血小板的住院患者,观察患者临床出血情况并对血小板输注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分析,观察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 输注冷冻保存的浓缩血小板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在制备浓缩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茂名市中心血站收集的108袋400 ml全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袋)与实验组(54袋).对照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采用人工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实验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使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浓缩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结果 实验组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效果优于人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矫海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85-1686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对输注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输入单采血小板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输入手工分离血小板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和患者血清血小板(PLT)抗体.结果 观察组输注有效率为90.2% (46/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 (36/51)(x2=5.378,P<0.01).观察组PLT抗体阳性率为13.7% (7/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 (16/51) (x2 =3.927,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可以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提高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输注与血小板免疫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曹桂慈 《河北医药》1996,18(3):184-184
血小板输注与血小板免疫关系探讨050071河北省血液中心王毅,蔡计荣,何路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曹桂慈,吴晨血小板输注治疗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白血病大剂量比疗和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血小板输血的应用量不断增加。但反复输注全血及血小板产生...  相似文献   

17.
黄辉  王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05-506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5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输注单采血小板,通过相关评价指标对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输注次数越多患者临床输注有效率相对较低;临床疾病方面在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高;输注后1h、24h中PLT、CCI、PPR比较,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把握好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时间并严格掌控血小板输注指征,同时在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及各种诱因,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PL型滤器),用于防止反复输注和血小板的病人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方法:从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观察PL型白细胞过滤器对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的影响。观察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上升值判定输注无效发生率。结果:70付PL型滤器过滤浓血小板,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不板回收率超过90%。47例有多次输血史的血液病患者,每个病人输注手工制备的血小板至少1次,输注机采血小板1-3次。过滤组27例病人,输液70例次滤除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对照组20例病人,输注50例次含有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结果过滤组有4/27例(占15%),对照组有10/20例(占50%)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0.05)。结论:使用PL型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是一种理想的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成分输血取代全血输血已成为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小板成分输血作为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普遍采用输注血小板浓缩液。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分为手工分离法(手工法)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法(机采法)。为了提高广大献血员对机采血小板的认识,笔对我中心1996年以来部分机采血小板献血员采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单采冰冻血小板输注在创伤性大失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刘世鹏 《河北医药》2009,31(22):3117-3118
创伤性大失血患者由于大量输入库存血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我院从2005年开展了单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4年来,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了单采冰冻血小板除具有新鲜血小板的优点外,还具有保存期长、无污染危险、使用方便有利于出血危重的急救治疗的优点,为临床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开辟了新途径。现将输注单采冰冻血小板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