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前  吴宏飞  钱立新 《江苏医药》2003,29(6):430-431,T001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 (RC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与R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鼠抗 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研究RCC中MVD的表达。结果 6 0例RC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为 79 2± 31 5。MVD表达与组织学分级 (P <0 0 5 )和临床肿瘤分期(TNM )分期 (P <0 0 5 )均明显相关。结论 MVD可客观准确反映RCC的生物学行为 ,可作为预测RCC恶性程度、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4.
肾细胞癌56例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48例,肾乳头状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1例,肾集合管癌1例。上述各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肾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而富血供;乳头状癌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少血供改变,内可见星茫状强化;集合管癌累及肾皮质和肾髓质,呈少血供改变,边界不清。结论常见RCC亚型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约占同期肾癌的4%~5%。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将肾细胞癌重新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又称嗜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未分类肾细胞癌等五种类型。因为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肾细胞癌相似,病理诊断把握不准,易与肾透明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所以了解此癌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指导临床工作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5例肾嫌色细胞癌,分析镜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肾癌是源于肾小管或肾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据统计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1],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病因尚不清楚。肾癌的主要类型有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腺癌、肾嫌色细胞癌等。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肾实质恶性肿瘤,约占肾癌的80%3%[1],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病因尚不清楚。肾癌的主要类型有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腺癌、肾嫌色细胞癌等。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肾实质恶性肿瘤,约占肾癌的80%85%左右[2],生物学行为极为复杂,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约有40%以上患者在有效治疗后仍复发[3]。对于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RCC)亚型中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RCC患者66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4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9例,肾嫌色细胞癌(CRCC)5例,分别行CT平扫和二期增强扫描,测量肿瘤、邻近正常肾实质CT值,并计算相应的相对强度,比较不同亚型各期CT值和相对强度。结果平扫期,PRCC的CT值显著高于CCRCC及CRCC,皮髓期、实质期CCRCC的CT值显著高于CRCC及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RCC及CRCC在皮髓期、实质期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RCC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鉴别CCRCC,对于PRCC及CRCC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研究其表达与肾癌的关系.方法 标本离体后分成肾透明细胞癌组、癌旁组织组、正常肾组织组,均用10%的甲醛固定48 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5 μm,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PCNA免疫组化染色:正常肾组织内的细胞核有弱阳性表达,癌旁阳性表达增加,高于正常肾组织,肾癌组织阳性表达明显增强,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4个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在正常组、癌旁组、癌组织组的表达呈明显加强趋势,癌组织细胞增殖旺盛,是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白鑫  高健刚  侯四川  孙小庆  朱磊一 《河北医药》2010,32(18):2471-247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钙黏附蛋白及E-钙粘连素(CDH1)基因的表达与RCC发病机制间的相关性。方法 RCC患者36例(RCC组),男24例,女12例;分别取血液和肾癌组织标本。对照组36例为非肿瘤患者,男30例,女6例,取血液标本。癌旁组织标本为对照组,ELISA方法测定血浆中CDH1定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DH1的表达情况。竞争性PCR方法半定量分析组织中CDH1表达。分析RCC临床特点与CDH1表达的关系。结果 RCC组血浆中CDH1(4.3±1.8)ng/ml较对照组(6.8±3.1)ng/ml低(P〈0.05)。免疫组化显示肾癌组织中CDH1表达阳性率为36.1%(13/36),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肾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H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织CDH1总RNA和mRNA水平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H1基因表达下调可能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易误诊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MRI表现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MR影像表现不典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生双盲阅片。结果 11例病灶直径范围在0.5~7.5 cm,平均直径2.8 cm;11例病灶MR表现为少血供(11例),不含脂肪脂质(10例),实性病灶,不伴出血坏死囊变(8例),假包膜(9例)。10例术前诊断为肾癌(8例诊断为乳头状癌、2例诊断为嫌色细胞癌),1例术前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当肾透明细胞癌MR表现不典型时,明确诊断肾癌亚型困难。  相似文献   

11.
孙屏  张熔熔  万佳艺 《江苏医药》2012,38(19):2285-2287,2365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8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分别随访5-75个月.结果 大体肿块直径2.5-7.0 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细胞膜清晰而厚,细胞质半透明细网状,细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表型EMA、CD117和E-cadherin 100%阳性,CD1050%阳性,CK7 75%阳性,P504S 25%阳性,Vimentin 100%阴性.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预后好于肾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电镜及遗传学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尼古丁依赖患者肾嫌色细胞癌组织中c-kit的表达情况,并对差异表达的c-kit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在尼古丁依赖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分析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kit表达差异,meta分析验证上述结果。基于UALCAN数据库,分析影响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Linkedomics进行c-kit共表达基因的基因富集通路及PPI网络图的获取。Timer分析c-kit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免疫组化分析尼古丁依赖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肾组织中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kit在肾嫌色细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表达与患者肿瘤分期相关。KIT在肾嫌色细胞癌的免疫浸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烟能诱导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结论 尼古丁作为肾癌的重要诱发因素,可能通过激活肿瘤组织中c-kit活性在肾嫌色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RCCC)患者趋化因子CCL5、CD105的表达与血管生长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RCCC(研究组)156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9例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CCL5、CD105表达情况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胚胎成形素Nodal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及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25例肾细胞癌组织及16例正常肾组织中NodalmRNA、蛋白的表迭,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指教,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肾细胞癌组织中Noda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MVD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肾细胞癌高表迭Nodal mRNA基因及蛋白,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及组织学分级的恶化,NodalmRNA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不断上升;不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Nodal蛋白的表达与MVD的变化趋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肾细胞癌高表达Nodal基因及蛋白,Nodal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肾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余芳 《江西医药》2014,(12):1546-1548
目的:分析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特点,以提高对非透明细胞肾癌各亚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17例嫌色细胞癌中9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6例病灶内钙化,1例囊变,17例中12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88.1±35.2)(46-169)HU,强化密度低于正常皮髓质。6例乳头状癌3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4例可见病灶内钙化或高密度影,1例囊变,6例中3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56.7±24.2)(38-84)HU,病灶强化密度均低于正常肾皮髓质。23例非透明细胞癌MRI上,T1WI呈稍低,T2WI呈稍高,DWI呈稍高。结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在CT增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MMP2和TGF-β1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MMP2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不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43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MMP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痛旁组织;癌与癌旁MMP2表达的差值随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TGF-β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巾的表达阳性率为32.56%(14/43),而癌旁组织均无表达;TGF-β1表达阳件的.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处于Ⅰ或Ⅱ级(期).结论 MMP2和TGF-β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过度表达参与其浸润生长,侵袭转移等病理过程,对其检测为预后判断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检测45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肾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45例癌组织Ezrin异常表达率84.4%(38/45),癌旁正常肾组织Ezrin异常表达率40%(18/45),Ezrin在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χ2=18.9,P<0.005);45例癌组织E-cadherin异常表达率73.3%(33/45),癌旁正常肾组织E-cadherin异常表达率35.6%(16/45),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χ3=12.9,P<0.05);两者呈负相关;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静脉瘤栓形成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Ezrin和E-cadherin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能作为预测肾癌转移和判断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存档蜡块标本中CD105的表达。同时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20例、良性甲状腺肿瘤30例标本作为对照。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肿瘤标本50例,均无CD105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60例中41例CD105表达阳性,阳性率68.3%;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标本39例中34例(87.2%)阳性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1例中7例(33.3%)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05在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组织的血管中无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呈高表达。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增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的重要信号。CD105高表达,MVD值越高,肿瘤转移性越强,预后越差。CD105可以作为一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性转移的参考benwenj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存档蜡块标本中CD105的表达.同时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20例、良性甲状腺肿瘤30例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肿瘤标本50例,均无CD105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60例中41例CD105表达阳性,阳性率68.3%;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标本39例中34例(87.2%)阳性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1例中7例(33.3%)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05在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组织的血管中无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呈高表达.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增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的重要信号.CD105高表达,MVD值越高,肿瘤转移性越强,预后越差.CD105可以作为一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性转移的参考benwenj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存档蜡块标本中CD105的表达.同时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20例、良性甲状腺肿瘤30例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肿瘤标本50例,均无CD105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60例中41例CD105表达阳性,阳性率68.3%;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标本39例中34例(87.2%)阳性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1例中7例(33.3%)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05在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甲状腺组织的血管中无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5呈高表达.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增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的重要信号.CD105高表达,MVD值越高,肿瘤转移性越强,预后越差.CD105可以作为一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性转移的参考benwenj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