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宇芳  严俊  徐蓉  倪蓉 《江苏医药》2008,34(4):363-36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观察36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34、CD117、vimentin、SMA、NSE、S-100蛋白在GIST中表达.结果 本组GIST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混合存在,成束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巢状排列.36例中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34和CD117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0.5%和94.4%,而vimentin、SMA、S-100蛋白在肿瘤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但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及CD34阳性可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由KIT(CD117)表达阳性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细胞组成[1]。现将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9例  相似文献   

3.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的多潜能间充质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国内近年来报道的GIST病例逐渐增多,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断加深,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GIST 23例,探讨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著学  童英  成元华  杨雯 《贵州医药》2012,36(12):1063-1067
目的 探讨DOG1 (discovered on GIST 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5例GIST中DOG1和CD11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OG1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DOG1在20例胃肠道其它间叶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5例GIST中DOG1和CD11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38% (62/65)和93.85% (61/65),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CD117阴性GIST病例均阳性表达DOG1,3例DOG1阴性GIST病例均阳性表达CD117.DOG1在GIST病例不同性别、肿瘤原发部位、组织学分型及Fletcher危险度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其它间叶源性肿瘤中,DOG1除在1例平滑肌瘤弱阳性表达外,其余7例平滑肌瘤、5例平滑肌肉瘤及7例神经鞘瘤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DOG1是GIST的一个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联合CD117运用于GIST诊断可以起着互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GIST诊断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病理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方法 70例GIST,进行病理形态学分型及生物学行为分级.同时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70例GIST 中,年龄30~78岁,中位年龄57岁,直径0.3~20 cm.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分别为41、17、12.70例GIST 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6例, 中度侵袭危险性21例, 高度侵袭危险性27例.(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70例GIST 中CD117、CD34、SMA、S-100表达率分别为87.1%、85.7%、65.7%和7.1%.结论 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和/或CD34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形态学上主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因其形态多样,易误诊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我们对15例GIST进行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汤大纬 《重庆医药》2009,38(15):1975-197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 6例全部阳性,CD34 4例阳性.结论 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雅静  范嫏娣 《天津医药》2004,32(11):716-717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较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过去通常诊断为胃平滑肌瘤或雪旺瘤。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问质瘤”的概念。1994年,Mikhael等12l应用CD34免疫组化标记将GIST与真性平滑肌瘤和雪旺瘤分开。1998年,Hirota等发现人GIST中存在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随之出现c-kit抗体即CDll7,并得到广泛应用,此标记物即为诊断GIST的金标准。即GIST是一种c-kit蛋白表达阳性、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含有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c-kit或PDG-FRA的活化突变.针对GIST广谱的生物学行为,目前以恶性潜能予以评估.临床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及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笔者分析新型免疫标记物DOG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对GIST的诊断价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文军 《中国医药》2009,4(2):156-157
近年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其中一部分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GIST被认为是起源于胃肠道能向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多由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形态呈梭形或上皮样,表达KI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CD117阳性为其特征。GIST对放疗、化疔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选择性c—kit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GIST靶向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方法对GIST患者生存期具有根本影响。本文就GIST的概念演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鲁常青  陈同钰  谈敏  李青  谈炎 《江苏医药》2003,29(11):803-80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IST的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等6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4例GIST,年龄35~85岁(平均58岁),肿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混合存在,排列成交织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巢团状及弥漫片状;梭形细胞为主型3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混合型11例;良性10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30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在GIST中显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4%、77.8%,Vimentin100%。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排列多样,HE镜下组织形态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难鉴别,CD117、CD34及Vimentin等一组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58例胃肠道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58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6.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移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过程中,停药与复发的关系,以及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复发后,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研究和预后监测. 方法 对GIST患者复发前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辅助诊断和分析复发前后CD117,CD34等GIST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 进行KIT/PDGFR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GIST患者术后,规范伊马替尼治疗3年,停药后1年余腹部包块证实为GIST复发;患者KIT 基因第11外显子检测出有缺失突变:c.1667_1672delAGTGGA,提示该患者仍然对伊马替尼敏感;对于诊断GIST,DOG1比CD34更敏感. 结论 伊马替尼的连续用药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延缓GIST复发,DOG1具有比CD34更好的敏感性,更加适合作为GIST的诊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ST中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导致肿瘤.CD117的表达,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格列卫(imatinib)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GIST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食道到直肠)罹患的间叶源性肿瘤的其中一类。其来源于组织结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据相关研究认为,作为非上皮源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是消化道中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的、组织形态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干细胞。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1]。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症胃肠道间质瘤21例,  相似文献   

20.
何强  王翔 《江苏医药》2012,38(13):1552-1553,14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