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非  施金龙  顾志恺  陈建 《江苏医药》2007,33(5):533-533
严重下丘脑损伤通常发生在重型和特征型颅脑损伤后,一旦发生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1].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下丘脑损伤患者36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外伤性下丘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是指伤后3h内出现颅内血肿,并有脑受压或脑疝症状,甚至迅速陷入濒死状态的颅内血肿[1].从部位上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其特点是病情进展快.凶险,常迅速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手术清除血肿是能否成功救治该类患者的关键.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7例,现将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是脑外科常见的硬膜外血肿之一,临床发病急,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常继发脑疝,压迫脑干,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手术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方法,早期诊断和手术常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作者通过回顾分析53例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8%,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我科近年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现将其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69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2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5.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 RM)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横纹肌细胞受损使细胞内容物崩解后释放入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可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近20年以来,中外学者把由于大运动量训练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称做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cise rhabdomyolysis, ER).ER易使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从而危及患者生命.由于ER报道较少,临床医生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1].为进一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提高ER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将我院1988~2002年因特殊军事训练所致ER的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R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6.
陈国爱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73-2874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性疾病,抑郁是其常见的心理问题[1].长期抑郁情绪会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性状态,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2].近年来发现心理护理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有利于血糖的控制[3].本研究观察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血糖控制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的保护和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统计,我国脑出血占脑卒中的40%~50%,是我国脑卒中病死率最高的临床类型[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是脑出血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加强脑出血后的保护和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尤以降低后期病死率为著.本文就脑出血后的保护和康复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卢虹  蔡扬  王永秀 《贵州医药》2012,36(3):257-258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以皮下结缔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其发生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1].因复发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曲安奈德病变区局部注射联合斯奇康(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肌肉注射治疗糜烂型OLP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52例术后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可为  朱林  梁文龙 《江苏医药》2008,34(11):1182-1182
硬脑膜外血肿是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常见类型,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30%,仅次于硬脑膜下血肿[1].大多数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前GCS评分低,出血量大(≥100ml),且术前已出现脑疝症状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术后容易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继发性病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张国强  樊友武 《江苏医药》2012,38(10):1233-1234
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traumatic bilateral epidural hematomas,TBEDH)相对少见,病死率较高[1-5].我院2001年-2010年收治25例TBEDH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占同期硬脑膜外血肿的8%,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紧急减压,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吸出部分血肿,紧急减压后再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48例直接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结果治疗组钻颅后,13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中,有7例对侧瞳孔回缩,37例单侧散大患者中,有26例瞳孔回缩。治疗组病死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颅术前钻颅引流血肿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压迫,有效降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多发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共201人,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单侧开颅、双侧开颅及二次对侧开颅手术,观察患者治疗结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根据COS术后评价结果,良好者110人,重残者31人,中残者33人,植物人7人,死亡20人。死亡原因包括:血肿量巨大、大面积脑组织挫裂伤、严重的脑水肿、脑疝、脑干功能性衰竭、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出现等。结论急诊手术是治疗多发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多发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原因、损伤程度、合并症数量等内容的不同,导致救治结果不理想。但加快诊断速度、选择正确治疗方法、做好术后治疗及观察护理,可以起到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即使存活,75%患者也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4.5h内的静脉溶栓,但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临床效果不佳[2].2014年6月-2015年6月,几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阳性结果的相继发表,改写了AIS治疗的历史[3-6].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属于临床比较危险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尤其进入慢性期以后,长期随访发现因病致死率可达到31%~66%[1].传统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方法主要为药物和外科治疗.但外科治疗的手术创伤较大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较高,特别对于伴有其他重要器官缺血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的病死率可达到50%以上[2].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最近几年临床开展较为广泛的新技术,其特点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3].本研究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分析探讨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玉林  钱海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653-2654
低位直肠癌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其平均复发率约为30%[1-2].随着临床直肠癌解剖、病理知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对于保留肛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工作更加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行保肛根治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保肛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主要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2].治疗不及时则会对新生儿的智力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3],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疗法和换血疗法,其中蓝光治疗是目前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4].但由于新生儿自身的特点,对治疗的配合性往往不理想,进而影响治疗效果[5].本研究通过改进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黄疸患儿蓝光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是指伤后3h内出现颅内血肿,并有脑受压或脑疝症状,甚至迅速陷入濒死状态的颅内血肿^[1]。从部位上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其特点是病情进展快。凶险,常迅速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心^[2]。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手术清除血肿是能否成功救治该类患者的关键。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外伤性特急性颅内血肿患者7例,现将抢救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早期手术干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昌政  许令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44-1645
目的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和早期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近6年内手术救治的3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手术组)和同期29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疝未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GOS判断预后,手术组3分以下患者占37.5%,明显低于对照组62.1%。结论重视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前期或间脑期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早手术降低颅内压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外伤性脑疝前驱期特征性临床征象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外伤性脑疝发生前2h内的临床征象,并与同期未发生脑疝的183例颅脑损伤作分析比较。结果脑疝组前驱期征象如昏迷加深、烦躁加重、尿失禁、侧脑室和外侧裂受压变窄伴环池及三脑室受压变窄、生命体征改变具有特征性,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疝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脑疝前驱期特征性临床征象应作为超早期开颅的重要依据,是特殊的、迫切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