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收治的264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分别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LRS)液和高渗氯化钠复合溶液(HSH)液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现将其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 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重症感染的发生,以及继发的感染性休克,而怎样去减少这个现象的发生已困扰ICU 医护人员多年。感染性休克发生时会出现相应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其中异常的血流分布状态则是其诊断的要点之一,它的异常分布会使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出现明显的不足,从而导致大部分的组织器官处于一个低灌注的状态,继而出现代谢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缺氧的情况,且会进行性的加重。所以说及早的进行液体复苏能够很好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外周循环状态,尤其是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它能够维持循环的稳定、改善器官组织的灌注并且保证组织的氧供[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压监测用于重症休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给予中心静脉压监测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无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常规重症监护和治疗,观察组选择中心静脉压监测的重症监护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病情严重程度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心率)。结果 经重症监测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6 h复苏达标率更高,住院期间死亡率更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均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同时间点APACHEⅡ评分更低(P <0.05);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优(均P <0.05)。结论 中心静脉压监测用于重症休克患者的干预效果更好,有效提高6 h复苏达标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失血性休克大多由严重创伤引起,死亡率高[1]。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是非手术急救的主要措施。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2],即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通过控制补液的速度,以及补液量,使机体的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既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基本血液供应,同时又不会因为补液量过快、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以及内环境[3],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笔者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病死率、C-反应蛋白以及IL-6浓度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EGD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于确诊0 h、6 h、24 h记录HR、MAP、CVP,PiCCO组(n=26),根据监测心排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CVP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n=16)仅采用监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治疗后6 h、24 h的效果,观察PiCCO组患者CVP升高2 mmHg、GEDVI增幅是否大于10%分析CVP、GEDVI与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iCCO组液体复苏6 h后HR、MA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101.3&#177;7.8)次/min比(119.4&#177;7.2)次/min,t=-7.520,P<0.05;(71.8&#177;7.6) mmHg比(51.5&#177;8.9) mmHg,t=7.873,P<0.05],早期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住ICU天数较对照组减少[(17.0&#177;3.4)分比(22.7&#177;4.1)分,t=-4.978,P<0.05;(53.6&#177;11.5)%比(-16.5&#177;5.2)%,t=9.283,P<0.05;(13.8&#177;2.6)d比(23.3&#177;2.2)d,t=-5.075,P<0.05],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62,P>0.05);PiCCO组中液体复苏前后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呈正相关(r=0.799, P<0.05),CVP变化与CI的变化无明显相关(r=-0.446,P>0.05);GEDVI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6例中0 h CI≥3 L&#183; min-1&#183; m-2有13例(81.3%),GEDVI不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0例中0 h CI≥3 L&#183; min-1&#183; m-2有3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P<0.05)。结论 PiCCO监测所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下的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前负荷,在感染性休克并心功能抑制患者中,CVP与GEDVI之间的变化关系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陈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299-301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2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清乳酸、BE等变化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2748±649)mL,限制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1863±67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18.9%,限制组病死率为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7月~2009年8月所接诊的1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两种方法进行复苏治疗,对两组的治愈率与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价两种复苏方法疗效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865±324)mL,治愈率为54.8%,死亡率为45.2%;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638±656)mL,治愈率为42.6%,死亡率为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255-257
目的为有效对早期液体复苏后的脓毒症患者实施液体管理,探究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对患者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诊断为脓毒症的42例患者,临床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两组,每组均为21例。所有患者在早期液体复苏后,常规组给予二级液体管理,治疗组根据中心静脉压、每小时尿量、BE、SCVO2给予液体管理,对比两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药物使用时间、通气辅助时间、气管插管发生率,统计临床病死率,比较液体管理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变化。结果常规组气管插管率、死亡发生率为47.6%、14.3%,明显高于治疗组23.8%、4.8%,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低、气管插管发生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常规组ICU费用低、机械通气时间短、重症监护时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恢复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在早期液体复苏后以中心静脉压、每小时尿量、BE、SCVO2监测来指导液体使用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27例,其中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17例,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B组(充分液体复苏组)120例,选取既往患者,当时采用了充分液体复苏行院前抢救,比较2组院前输液量、术前输液量、病死率及术前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气剩余碱(BE)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院前输液量少(650±310)mL与(2580±720)mL;术前输液量低(829±227)mL与(2831±269)mL;病死率低21.37%与34.99%;术前实验室指标: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T较短(11.2±1.5)s与(16.8±2.0)s,APTT较短(30±14)s与(40±19)s,PLT数量多(270±94)×109/L与(230±92)×109/L;BE多(-7.0±5.7)mmol/L与(-9.9±5.8)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代谢性酸中毒,为争取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适宜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11.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共收治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并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苏治疗,而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G)、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死亡率等指标评定治疗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11.5%,而对照组死亡率为30.8%,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HBG、PLT、PT、HCT等指标都要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治疗失血性休克.可以改善、维持重要器宫灌流,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A组)、不补液组(B组)、限制补液组(C组)和常规补液组(D组),通过颈动脉抽血制造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同时通过剪尾制造活动性出血模型。之后分别对各组进行相应的补液方案治疗,在达到各组补液要求后停止补液并观察及统计6h内各组大鼠死亡情况。结果 A组大鼠死亡1只(5.0%);B组大鼠死亡率最高16只(80.0%);C组大鼠死亡率3只(15.0%)明显低于D组7只(35.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性失血性休克上效果优于常规补液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感染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PiCCO监测仪记录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依据PiCCO血流动力学数据分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疗效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和疗效评估。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SVRI、EVLWI,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排尿量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0 min、2 h、4 h及12 h的ITBVI、CI及EVLWI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 h的SVRI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的ScvO2、乳酸水平、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应用于感染休克早期液体复苏能快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组织灌注,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失血性休克患者33例,据EVLWI分为A、B、C三组,比较三组ICU住院日及复苏达标后机械通气时间,复苏达标后0、2 4、4 8 h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乳酸、复苏后液体出入量。结果 C组I C 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复苏所用液体量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C组各时点CI、PaO2/FiO2值最低,hs-CRP、GEDVI、BNP值最高。A、B两组CI、hs-CRP接近,C、B两组PaO2/F i O2、B N P、GEDVI值0时点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P a O2/F i O2、B N P低于B组,G E D V I高于B组,复苏达标后24、48h时B组液体入量最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VLWI与容量负荷及炎症反应有关,影响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复苏过程中应监测并控制血管外肺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O容量性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ICU的患者,运用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记录PICCO容量性指标SVV、EVLWI、ITBVI、GEDV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6h后动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期容量指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中心静脉压均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搏排血量变异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24h乳酸清除率、ScvO2、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存活组EGDT达标比率远远高于死亡组。结论 PICCO容量性指标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5例。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维持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MB\AP)65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动脉压(MB\AP)6590 mm 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尿量≥0.5 mL每千克体质量每小时,治疗6 h。B组:13例:维持A组指标基础上,同时维持P(v-a)CO2<6 mm Hg,治疗6 h。观察指标:乳酸(Lac)清除率、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液体平衡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平均动脉压(MAP)、血肌酐(SC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结果 B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液体平衡量、CI、CVP、MAP高于A组;B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SCr低于A组。观察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v-a)CO2更好反映微循环血流量及组织灌注状态,能指导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更加及时、充分、有效。  相似文献   

18.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前行充分液体复苏90例为对照组,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86例为研究组。记录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患者直至出院或死亡。结果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2例(2.33%);出血控制后24h死亡3例(3.49%);总死亡7例(8.14%)。术后DIC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并发症发生率9.30%。对照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6例(6.67%);出血控制后24h死亡4例(4.44%);总死亡13例(14.44%)。术后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DIC8例、MODS2例、脓毒血症2例,共13例,发生率14.44%。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急救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未控制出血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282例常规液体复苏与25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病死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病死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成A、B两组。A组为常规组,做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B组为限制组,在止血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林格液或生理盐水1000mL,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当血压回升至70mmHg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晶体液输入量,维持收缩压80~90mmHg,同时监测血气分析、尿量、血常规等相关指标,以指导休克复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入选患者9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肺挫伤及休克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日输液量A组大于B组(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A组,A组ARDS发病率、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重症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